河南睢县姓氏发源地(睢县商汤宋孔姓氏研究)

中共鹤壁市委党史研究室 郭长敏

河南睢县姓氏发源地(睢县商汤宋孔姓氏研究)(1)

睢县故城碑

睢县因位于豫东雎水之滨而故名。秦置襄邑县,宋升为拱州,后经废复,政和四年(1114)州废县存。元改睢州。1913年改为睢县。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州府”之称。县虽然不大,但乃风水宝地,于是当年秦始皇传旨,在襄陵建襄邑县,后明洪武十年,因睢水易名睢县。据考证:,豫东商丘睢县、淮阳商周时期的商、汤、宋、孔等姓氏,内在有密切关联,而且同根同祖,中华上下五千年,十分罕见。

一、先从商姓说起

河南睢县姓氏发源地(睢县商汤宋孔姓氏研究)(2)

商姓起源于商朝。商族的始祖叫契,(xie)生活在公元前1562年之前。传说是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的次妃简狄(旧本作简易,古“易”、“狄”音通)所生。简狄是有绒(song)氏部落的女子,一次与三个女子在河水中沐浴时,因吞食了玄鸟(黑色的燕子或凤鸟、雄鸡)之卵而怀孕生契。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或漳水流域;古代商、漳同音),因此,“商”就成了他们的族名。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商族契到建国汤,经过了十四代、约五百年的发展时间。

河南睢县姓氏发源地(睢县商汤宋孔姓氏研究)(3)

商族的开国先王叫商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及成唐等;甲骨文中称唐、太乙、高祖乙,为契十四世孙。是商朝的第一个统治者。商在商汤之前一直是夏的臣属,商汤为商族领袖。商汤为部落首领时,正值夏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夏桀荒淫无道,众叛亲离,于是乘着夏朝的腐败无能之际,商族开始向外扩张势力,积极进行灭夏的准备工作。商汤善于用人,任用伊尹和仲虺(hui)为右相、左相,共谋伐夏。在伊尹的谋划下商汤制定了消灭夏羽翼,逐步削弱其力量,最后取而代之策略。商汤首先发兵灭葛(即今河南睢县北)及十多个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和昆吾(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夏的属国,使夏桀失去了依靠的力量。凡十一次出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乘胜西征,打败夏桀于鸣条(一说今山西安邑,一说今河南省封丘县东)之野,并一举灭夏。于是商汤继位,建立了夏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帝国,即商王朝。定都于亳(一说在今河南郑州,一说在郑州西偃师县,一说在今商丘)。成为商王朝的第一位帝王。

1、商姓的起源

一是相传黄帝的重孙以地名(今陕西商县)命姓。

二是出自子姓,以国名命姓。上古帝尧继位后,封他的兄弟契(姓子)于商邑(今陕西洛县),后来建立了商国。商国传了十四代君主,到了成汤当商王时,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传到商王帝辛时,有个忠臣叫商容,他就是第一个以商朝国名为姓的人。周武王灭商后,商容和商朝王族子孙以商为姓,称商姓。

三是出自姬姓。战国时卫国公孙鞅投奔秦孝公,在秦国变法图强,被封于商(今河南淅川县西南),所以称为商鞅。他的后代以封邑命姓,称商姓。

商代的历史名人就比较多啦。如:

商高:周代数学家,他写了中国第一本数学著作《周髀(bi)算经》。

商泽:春秋时鲁国名人。孔子弟子,以涉览六籍为乐。

元代有宰相商挺,明代有翰林侍讲商良臣、画家商喜,清代有诗人商景兰等等。

2、迁徙分布:

商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在当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三十九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望族出汝南郡。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睢县、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北宋时,河南开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为都知兵马使,仁宗时因奉使归宋,奏献密事,仁宗嘉其义,赐他于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后,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迁。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浙一带,则商姓人有避乱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元代,世居于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的商姓家族繁衍兴旺,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尤以商挺父子为其杰出代表,其不但显达于朝廷,而且以书画扬名于世,诚为后人所仰视。明初,山西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的,后扩展至内蒙古之东北区。此间华东、华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历民间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商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北京、陕西、辽宁、江苏,这八个大约占商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重庆、天津等地。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河南东北、苏皖北部、重庆东南、贵州北端,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2%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1%,居住了大约63%的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晋陕、宁夏东北、豫鄂渝大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南部、广西中部、皖苏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29%的商姓人群。

二、汤姓的来源

河南睢县姓氏发源地(睢县商汤宋孔姓氏研究)(4)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也是在今河南境内。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名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天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 (yang),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

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氏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源流三: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王帝辛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

源流四: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协xié),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五:

出自秦朝时期商王帝辛庶兄微子启子姓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王帝辛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渊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考证,睢县汤姓与此有很大关系。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 [chù] 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

另,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源流七: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

除此外,还有源于满族、蒙古族、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等等。不再细说。

汤姓的迁徙分布: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出自于成汤、宋国商丘地域,因此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三、宋姓起源

河南睢县姓氏发源地(睢县商汤宋孔姓氏研究)(5)

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2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9%。

宋姓也是起源于河南商丘(古称宋国)。牧野之战后,周兴商灭。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即今河南商丘) ,称宋公,建立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宋微子启为宋氏始祖,下传十一世宋武公司空而至春秋,传至十九世宋景公头曼已入战国,二十四世宋康王偃失国,宋国灭亡。二十六世沣至秦代,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到六十四世已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

宋姓源出有: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王帝辛之庶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姬宋,属以祖名为氏。公子姬宋,字子公,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成语“食指大动”即出此人。

第三支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今湖南沅陵邵阳、怀化一带土家族)有取汉姓为宋氏者。本书疑其为汉族宋氏融入土家族所致。

除此,还有源于宋朝西夏党项族及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

宋姓的迁徙与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的1000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90余万,位列全国第二十二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辽宁、四川、湖北、江苏、山西、吉林、湖南、安徽,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4%,为宋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鲁豫、川鄂、黑吉辽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宋姓在华北、中原、沿长江中游省份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晋冀鲁豫、京津、苏皖鄂北部、陕西大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四川中部,宋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0.81%以上,中心地区最高可达到2.2%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9%,居住了大约65%的宋姓人群。在陕甘宁其他地区、内蒙古西部、四川北部和东部、云南北部、重庆、贵州、湖南北部、赣浙北端、苏皖鄂南部、上海,宋姓在当地人群中的比例在0.54%一0.8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2%,居住了大约23%的宋姓人群。

四、孔姓源流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根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根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商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仲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卫县、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商丘、淮阳地区,有出自妫(guī)姓的孔氏。

迁徙分布: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淮阳古陈国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了下来,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东迁了。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

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但是,由于官职调遣、战乱等的原因,有许多人从今天的山东、河南向其他省迁徙。

西汉时,孔子襄曾任长沙太守,孔氏还有迁至今陕西的。

东汉时,河北、河南、广东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迹,东汉末孔潜一族在浙江绍兴发展为望族。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时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随宋氏南渡,赐地衢州。

宋、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等省,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清代以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华人。

总上所述,得出一个结论: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xiè),商祖因生在殷水,因之为姓,后又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劳,被帝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所以商族是以殷和子为姓氏开始的,至成汤传14世,成汤建商之后派生出汤氏,微子启封于宋之后,又派生出宋、孔姓氏。因此说,商、汤、宋、孔等姓氏,基本同出河南商丘地域,同根同祖,内在联系密切。中华上下五千年,十分罕见。至此,不能不说,映照了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做的那个奇怪的梦:襄陵这块地方,乃风水宝地,日后定会出现惊人的奇迹——今天睢县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城乡巨变,不正昭示了这一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