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全国各地的贫困县相继脱贫,携手迈进了小康社会,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的贫困差距。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1)

这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努力,离不开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扶贫措施和社会各界的慈善救助

其实,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里,慈善救助作为缓解贫富差距的方式占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角。

汉代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慈善救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有效的缓和了贫富冲突。

一、行善去恶,汉代慈善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慈善互助思想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孟子在战乱中奔走各国,宣传儒家思想,其中就对慈善互助进行了阐述。即“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2)

孟子的这种互助思想已经打破血缘关系的范畴,居住在同一乡里的人群,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应友爱互助。

后来战国末期,随着国家救济和收族制度的衰落,以里社为单位的民间互助自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至汉代,在儒学的引导下,宗族、邻里慈善救恤的思想和实践都有了很大发展

慈善思想是慈善行为的内生性动力,其中的“善”与“恶”相互对立存在,促成了行善与去恶的形成。汉代人行善去恶的议论是先秦时期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主张行善去恶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他在《新书·审微》中说: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3)

所以,做善事要坚持不懈,不要考虑回报。不能“行一日之善”,就希望有终身的荣誉。更不能没有得到荣誉,就说做好事无益。两汉之际的思想家桓谭在《新论·琴道》中主张:人们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要坚持“善”行,“达则兼善天下”

对于君子如何行善,《淮南子》中记载:

“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

不善、无行义者,被视为恶者。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4)

不求回报的单向救恤、施舍思想,具有典型的慈善特征,这种思想源自先秦以来“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观念。

《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对汉代人影响很大。即行善者不应该讲求回报,所谓施恩不望报。但是,行善并非没有回报,人不酬报,天报。

汉代慈善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慈善的思想根源、动机、目的,以及如何行善和统治者应该怎样引导人们向善去恶等问题。

关于如何行善,很多思想家都主张行善去恶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拥有财富,贵在能够散财裸捐与救恤邻里。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5)

二、裸捐与救恤,为国为民的汉代慈善行为

汉代的慈善行为随着汉代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主要分为西汉“裸捐”和东汉“救恤”

在汉武帝以前,关于汉初的慈善行为并无记载,究其原因,可浅析为两点。一是经历秦朝统一、反秦起义和楚汉相争等长期战争致使民生困顿、经济凋敝

社会贫困,富人不多,一般平民自顾尚且不暇,遑论以财物救助他人。二是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国家富裕了。

但是,此时汉代的治民、安民、养民的政治理念将救助贫困视为统治集团应尽的责任,在观念和舆论上既不提倡、也不鼓励民间慈善救助。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6)

到汉武帝时,大量的“裸捐”事例涌出,最突出的就是卜式多次捐财帮助国家守卫边境。《史记》载: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朝廷)助边”。

彼时,汉武帝为解除匈奴的威胁,发动了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又开疆拓土,用兵四夷,耗尽了文景时期积聚的财富,财政困难。此时这位名叫卜式的人上书武帝,愿意拿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保卫国家。

汉武帝最初很不理解他的行为,并不相信天下有思想境界如此之高的普通百姓。不想做官,不求出名,也不要朝廷帮助申诉冤情,只是认为抗击匈奴“匹夫有责”

不仅汉武帝不理解,身边的大臣也很不解,并认为卜式有刻意获取民心的作秀嫌疑,以此彰显自己的道德高尚来获取民心,一定另有他图。所以这次汉武帝驳回了卜式的请求。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7)

元狩二年(前121年),为安置归降的匈奴浑邪王,朝廷开支巨大,府库空虚,适逢贫民大量流徙,国家财政困难,无法满足需求。

卜式又捐出二十万钱给河南郡太守,赈济流徙的贫民。河南郡太守上报富人救助贫民的名单,武帝还记得卜式要求捐献一半家财资助边防的往事,为感念他的付出,赐给卜式十二万钱。

没想到卜式把这些赏赐又都献给了朝廷。武帝终于感受到卜式力行慈善的诚意,不再担心他的行为“不可以为化而乱法”,任命他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

武帝此举的目的是为百姓树立榜样,教化鼓励天下人捐献钱财做慈善,帮助国家解决财政困难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8)

与西汉布衣将相之局不同,东汉是豪强地主集团建立的政权。光武帝刘秀崇尚儒学,开国将领多受其熏陶,接受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

东汉豪强大族势力强大,散财救恤宗亲邻里的观念十分盛行,相关事例的记载也大大超过西汉。《汉书》载:

东汉初,京兆下邽人王丹“好施周急”,宗族乡邻“没者则賻給,亲自将护”。

宗族乡邻有人去世,就送给丧家布帛、钱财,还亲自为他们办理丧事。这与汉代人大多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分不开,平时的慈善救助对象是由族人而及于乡里,即由血缘关系扩展到地缘关系。

汉代的慈善行为从家国利益出发,舍弃了自我的利益得失。这是汉代慈善思想得以付诸实践的一大表现,并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汉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9)

三、赈济抚恤,调均济贫的社会保障

在汉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下,统治阶级开始从救助方面协调贫富差距,通过社会救济的方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汉代社会救济思想包括贫困救济灾后补救两部分内容。贫困救济的对象多是生存困难的底层百姓,经常性救济和灾后救济占大部分。

只是救济标准较低,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绵延政权而实施的“仁政”。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10)

汉代社会救济思想从慈善思想出发,可细分为赈济、养恤、安辑、调粟、放贷和节约等学说。这里以赈济说为例叙说汉代社会保障体系。

赈济说,是指用粮食或者衣服布帛等具体物品,以及或实在的钱财,去救济那些难以生存的老百姓。汉代赈济说以救济物品为主,集中在赈给灾民食物和土地这两个方面。《盐铁论》载:

“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11)

汉代赈款救灾主要用于收葬暴露荒野的尸骨。这是人类共情的体现,但结合汉代的时代背景,最主要的还是统治阶级为了收揽民心,达到感动求助人的目的。

西汉末年桓谭提出“以工代赈”论,与当今的就业扶贫异曲同工。 赈物、赈款、工赈被认为是赈济说的三大具体措施,在汉代都已有实施,并为后来的统治者继承发扬。

由此可见,汉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统治者践行统治思想的一种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汉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低调行善的人的事例(行善去恶裸捐为民)(12)

结语

汉代慈善思想内容丰富,涉及慈善的思想根源、动机、目的,以及如何行善和统治者应该怎样引导人们向善去恶等问题。拥有财富,贵在能够布施赈济,这样的财富观堪称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许多多的慈善家继承并弘扬着这种行善去恶的精神。在扶贫的道路上,更是有大量的无私奉献者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从来都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实践,这就是汉代慈善思想留下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盐铁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