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1)

今日读书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


第026-034讲

唐代是中国的至高坐标,也是世界的至高坐标。在世界历史中,6世纪到16世纪的这一千年间,中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中,唐代无疑是制高点。

▶ 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1、没有国界的商业生活。长安城有东市西市两个商市。西市比东市更加繁荣,一派异域风情。西市集中了更多外国客商,胡姬酒肆里有许多中亚西亚的服务小姐,随处可见拜占庭风格建筑、罗马的艺术、印度的杂技魔术、希腊的忍冬花图案。现在伊朗的女性服装非常保守,但波斯(伊朗古称)服装大胆时尚,风靡长安。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2)

2、长安有三万多名留学生,其中日本就有一万多。留学生都能参加科举,通过了还能在中国做官。比如一个原来在波斯住的犹太人,居然被唐王朝派去拜占庭做了中国大使!

3、七世纪时,长安城人口多达百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朱雀大街宽155米,全城共设108坊,管理严格,安全有序,拥有着世界级的城市环境。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3)

▶ 开放的精神格局

唐代没有明确的国家哲学,儒释道融会贯通地发展。对于宗教,唐太宗照顾国内外各种教派,让他们相邻而居,自由发展,目的就是密济群生,可称之为“共生宗教学”。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4)

许多在原来的流转地几近灭亡的教派,在大唐却获得了重生,比如摩尼教、拜火教、景教。唐太宗在宗教上的成功,使得此后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过“一教独大”的现象,也没有出现过宗教极端主义,这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湮灭和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5)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6)

▶ 集体人格

因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鲜卑族与汉人通婚,之后就连唐代王室里也有很多胡人血统,“汉人胡化”盛极一时。相比诸子百家、汉朝百官的老成,唐代的集体人格更加青春勃发。他们崇尚豪爽刚健的风尚,有着强悍的气息,生命力高度活化。而且还有许多天真成分,总是对世界好奇、爱好学习。比如唐太宗对书法家虞世南、玄奘,全是谦虚的学生做派。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7)

唐代的集体人格是创造性的、艺术性的、充满诗人情怀的,有一种罕见的“整体诗性”。优秀的唐代诗人并不愿意背太多别人的诗,这些都是别人的精神凝结体,他们更愿意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

《全唐诗》共有四万多首诗,但大多都是十分脸熟、却又让人提不起精神的平庸之作。那些精选出来的作品,比如《唐诗一百首》,才是让唐诗保留好名声的好作品。年轻人不用过度地背诵唐诗,但那些优秀的唐诗确实值得成为我们的终身伴侣。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8)

唐诗的最高意义,是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几个人格范型。而这些人格也可以对应上唐朝的时代风貌。盛唐的李白、王维代表了两种互补的诗性人格,李白气势如虹,王维意气风发;安史之乱中的杜甫以沉郁顿挫的声音感动了苦难的大地;安史之乱后的沉重历史在白居易笔下变成了雨夜的铃声和琴声;晚唐的李商隐只想探寻深幽的内心。

安史之乱让唐王朝突遭寒流,唐代文学圣殿边的豹子也冻僵了。李白在讨伐安禄山的路上跟错了人,经历了流放后,在贫穷中逝去;杜甫因替别人讲话被贬,成为在战乱和饥饿中逃命的流浪;王维硬是被逼迫成为安禄山手下的人,差点引来杀身之祸、留下千古罪名。盛唐在安史之乱后泄了气,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也随之减损了元气。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9)

安史之乱中还有一位人格标杆——颜真卿。他被推举为主帅,率二十万大军讨伐安禄山,而颜家三十余口人却全部被安禄山杀害,朝廷来不及纪念,颜真卿便写了一篇蕴含斑斑血泪和铮铮铁骨的《祭侄文稿》来祭祀家人;到了晚年,为了战胜叛将李希烈,颜真卿不顾劝阻,亲身去劝诫,结果却还是壮烈牺牲。颜真卿是唐代文化人格的地标,他总是在大混乱中站在最前面,用生命让世界安静,这也是文化的最高力量和最后力量。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10)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11)

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035-036讲

书法是一种可以让我们看到时代精神的可视图像。唐代美学,可以用不同的书法体来概括。

首先,王朝的统治需要法度,楷书必然是唐代第一书体,上上下下都希望建立一个方正、端庄、儒雅的“楷书时代”。比如欧阳询,他的字纤浓得中,刚劲不挠,用自己苍老的手写出了年轻唐王朝的青春气息;比如虞世南,唐太宗的书法老师,他的楷书恭敬清雅,舒卷自如;比如褚遂良,他的楷书融入了点隶书和行书,瘦瘦劲劲,流利飘逸,他的作品是他永不死亡的生命。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12)

欧阳询《化度寺碑》

安史之乱为唐朝带来了大裂谷,颜真卿用自己的血泪之笔为“楷书时代”做了补充,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他的行书遒劲郁勃,饶有筋骨,与他的高尚人格完美结合,使得唐代更真实、更深刻、更厚重了。

大唐还是个“草书时代”,孙过庭承袭了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规范,而张旭则在二王的草书上升级创新。他发掘了文字内在的生命力,为字与字之间的联动创造了最佳理由,凭着酒神精神,把踉跄醉步融入笔墨,描绘出了大唐的美学脚步。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13)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唐代一过,文化气象大减,巨匠寥落,书法文化失去了重心,而书法家却越来越多,这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啊!


我的知识星球【国风学社】开社啦!

欢迎私信我加入❤️一起共读中华文化!

每天进步一点点,记得关注么么哒~

大唐兴衰300年读后感(大唐到底为何能成为盛世)(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