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的洒脱源于见识)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绝句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的洒脱源于见识)(1)

【解说】

(庐山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峰峦高高耸立。从远、近、高、低不同位置看庐山,所见到的景象各不相同 。难以认清庐山真正完整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只能看到局部)。

【文学赏析】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 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写在庐山西麓西林寺的墙壁上。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借庐山观景之事,道出人们所处角度不同而看问题结论不同、如果狭隘片面就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的道理。

绝句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的洒脱源于见识)(2)

起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处于东西南北不同位置,看到的景物千姿百态。第二句承接,实写中带着议论和总结。从而为后面的说理做出铺垫。第三四句跳出庐山的秀奇景观 ,奇思妙发即景说理:人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 ,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丘壑所局限。真理性的认识从前两句的“看”中自然生成,使诗圆融一体而意境高妙,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思索的空间。

绝句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的洒脱源于见识)(3)

庐山的奇秀之景其实也是生活中许许多事物的象征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谓“旁观者清”,只有走出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更在开阔的境地来看待事物,才会有对事物完整的把握。

该诗除了有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更有深刻的哲理启人心智。其三四句已经融入生活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寻常,使《题西林壁》成为家喻户晓的好诗。

绝句古诗表达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的洒脱源于见识)(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