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物品管理指导要点(青少年行动派之三)
关文丽/文 张进/图
谈到对物品的有效管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归回原位——所谓“专物专放”。
这样做事情的规规矩矩和井井有条,往深了说,其实质是“心的打理”,是心绪上的有条有理的外化。
管理清单: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物品的能力
多年前有位朋友,为培养懂艺术、爱读书、有规矩和效率的女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力。那份管理清单,贴在门上、冰箱上、女儿房间床头,给我不少启发:
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上墙):
①穿衣
②喝水
③洗漱
④梳头发
⑤吃早饭(亲爱的宝贝,离开房间时记得关灯哦)
⑥做好出门前的准备工作(戴手表,自己倒水,并把水杯、水果袋、书包、出门要穿的鞋子提前码放在门口;站在阳台上感受一下天气,看衣服穿得是否合适)
⑦弹琴
⑧上学走的时候把垃圾带走(主动倒0.20元,被提醒0.10元)。
放学回家要做的事情(上墙):
① 把手表摘下来,归位。
② 洗手(宝贝,一天啦,手很脏,记得用香皂)
③洗口杯、抹布
④喝水(喝完后再续一杯)、吃牛肉等
⑤独立完成回家作业(做作业前,先把学具码放好,不要乱放)
⑥独立练习舞蹈动作(亲爱的宝贝,离开房间时记得关灯哦)
⑦练完舞蹈记得把瑜伽垫子、换下来的舞蹈服、舞蹈鞋归位
⑧喝一杯水
⑨晚饭前摆放一家人的筷子
晚上睡觉前要做的事情(上墙):
①整理书桌、各种学具归位。
②对照课程表准备第二天要用的书(想一想,明天都要上哪些课?每一科都要带什么书?一一码放在桌子上,然后装入书包)
③打开铅笔盒,查看用具(橡皮、尺子、铅笔)是否带齐、铅笔是否削好
④洗澡、刷牙、洗脸
⑤洗短裤、袜子(宝贝一定要注意洗漱的顺序,洗袜子和短裤之间要用香皂洗手,洗完之后也要用香皂洗一下手。)
⑥根据天气预报准备第二天穿的衣服,并提前把要穿的衣服整理好,放在床边
周末要做的事情(上墙):
一、打扫房间
①整理书桌
②整理衣橱
③整理废物利用箱,该送到车库里的要及时送下去
④擦书桌
⑤擦窗台
⑥扫地
二、个人卫生(以下内容都由妈妈来做,妈妈记性不好,宝贝记得提醒妈妈哦):
①洗头
②洗澡
③剪指甲
周末大扫除付费清单(上墙):
①擦卫生间地板 5.00元
②餐桌及四把椅子 5.00元
③擦冰箱1.00元
④擦阳台地面 3.00元
⑤擦洗衣机 1.00元
⑥擦阳台洗衣盆 1.00元
注意:周末大扫除,要先把自己房间打扫之后再帮妈妈做家务,打扫自己房间不给付费。以上报酬为平时零用钱(零用钱的使用正在引导中)
跟女儿制定了如上规则的妈妈这样解释: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规则意识?下面是我引导女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些操作方法。
首先,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因此,这学期一开始,我把培养女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时,我又特别把孩子的自主性放在了思考和观察的第一位,哪怕能力和习惯形成得慢一些都不要紧,一定得是孩子自发自愿去做这些事情。
清单是提醒女儿让她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我想,让她自己主动看清单,比我口头的提醒更有助于她养成习惯的自主意识。最初,女儿在起床后、放学回家、晚上睡觉前站在这些清单前读一遍,然后一一按照清单里的内容做,慢慢地过渡到目前在这些时刻先想着做,然后再站在清单面前检查疏漏。
两个月快要过去了,她对自己要做哪些事情慢慢有了意识,清单上的内容她也能够灵活地根据情况自行调整。我想等这学期结束的时候,这些清单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清单均是与女儿一起商量制定的,我们一起发现一起总结规律,女儿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管理生活,什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
专物专放对于效率人生至关重要,是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
一些海归和那些真正优秀、踏实劳动的商人们,对孩子实行着严格的管教。那种爱和管教,因为理性,使亲子双方少了很多无端冲突的麻烦。
学会秩序和界限,为所属物、所属领域负责
一对从德国回来、在高校从教的夫妻,在训练孩子对日常生活安排的时候,首先鼓励的,是孩子的独立、自信和有规则做事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他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做饭了,刚开始厨房会被弄得乱七八糟,甚至把我心爱的碗打碎。但是我从来没有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但是事不过三,不可以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
好习惯的培养特别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习惯、好品德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我本人是个喜欢东西到处乱扔的人,为了给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不得不收敛。
要求他每天回家,必须将自己的衣服挂起来,裤子放到指定的格子,书本要摆放整齐。每次要亲自检查,不合格就要重做。刚开始收拾厨房的时候,他十分不情愿,敷衍了事,因此每次都要返工几遍,直到他发现这样下去他无机可乘,最后只得乖乖就范。
现在教育孩子节俭不容易。他刚上学的时候,我就发现,每次给他买几块橡皮,结果总是很快就没有了。每次我教育他要节俭不能浪费,他都会左耳朵进右朵出,下次还是照旧。后来我就让他告诉我一学期需要多少橡皮、铅笔。我会每样多准备一两件,如果一学期没结束就用完了,那就不可能再买了。
“刚开始他没当一回事儿,浪费依旧。有一天橡皮没有了,我告诉他不可能再买了。结果他只好用自己玩具车的橡皮轱辘擦,作业本弄得非常脏,第二天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最后,他在班级的垃圾回收站翻到一块非常小、没办法用、被人扔掉的橡皮,坚持用到放假。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了。
孩子小的时候从学校回来,经常告诉我需要哪些学习用品,我会记住并帮他准备好。渐渐地我发现他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我决定要他自己准备。现在即使我去超市知道他需要什么也不会给他买,明明知道他忘了准备学校要求的用品,也不会提醒他,如果忘了挨老师批评你也要承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般我是要求他自己找书,查资料,自己解决,告诉他应该怎么学而不是告诉他学习的结果。
总结以上两位家长的做法,其实就是:建立了很强的空间和物权概念。一个孩子对物品的管理,实际上就是训练孩子万物各司其职的概念。
所以孩子的第一要务是学会秩序和界限,学会为自己的所属物、所属领域负责。东西学会归位,用完的东西都放回原位,每一个位置的东西也保持能够执行他们各自的使命。这样一来就建立了归属概念,建立起区隔意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在家庭的劳动中怎么分块负责,在自己的各种角色中哪一摊是必须自己承担的:这些都明确了,纲举目张的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父母们各自都有自己让生活舒适的小方法、小窍门,总之是要把自己全部有用的生活技能都转化给孩子就对了。
训练孩子整理物品的五条建议
以下是用于指导家长训练孩子整理物品的五条建议,是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系统操练:
第一,训练孩子分类。配合孩子可以选择分格子的抽屉和斗柜,使分类一目了然。也可以多设置整理柜和整理箱。至于里面物品的摆放,具体到如何折叠、放置、取用物品也要指导。
第二,训练孩子归位。要特别突出随取随放的习惯培养,东西的位置要固定,如果是碗面等有保护壳的物品,可以训练孩子在上面以文字、图画、照片的方式标志,也可以送给孩子放贵重物品的储物箱。随取随放之外,每天、每周还要有固定的整理时间。
第三,陪伴孩子养成整理习惯。先用一两周的时间陪着孩子做,使孩子慢慢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习惯,耐心而不呵斥,孩子忘了或错了,只是用柔婉的方式提醒。要反复肯定进步。
第四,培养孩子主动乐意建立规矩。使孩子对整理后的效果有强化印象,可以设想或画出收拾后的状态。喜欢秩序、喜欢清洁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该做的,是让孩子看到,在清洁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多么快乐。
难的是集中攻坚。这点,可以试着带领孩子一起处理归类整理的焦点——家里进出间的杂物聚集处,为它设立一个控制中心。一位旅居国外、擅长理家的妈妈这样写道:
控制中心的内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我用的是一个大型的三孔活页夹,里面的几项基本内容,是许多有袋子的档案夹。每个家人有一个档案夹。设立一个标明“存盘”的档案夹。设立一个标明“账单”的档案夹。
放入常用电话簿(以后要打电话就不会再找不到电话簿了):现在有很多人把电话号记在计算机,或口袋型电子记事薄,或手机里。但我发现,把生活中常用的电话号码打出来,或写出来放进控制中心,给家人和目己都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紧急时,不需用大脑就可以找到电话。另外,也把一些新添的电话号码写在上头,代替以前随手写在便条纸上,后来却找不到的困窘。
再设立一个标明“折价券”的档案夹,设立一个标明“待处理”的档案夹。
还有购物单:需要什么就写在上头,到购物日时就不会忘这忘那。
文具袋:里面要有原子笔、铅笔、橡皮擦、订书机、尺、便条纸、邮票、信封、透明胶、回型针、剪刀、超级小刀、超小型万能胶棒,只要你每次用完一定放回去,以后就再也不会找不到这些方便的小文具了!!提醒一下,不要把这个文具袋里的东西借给家人,尤其是孩子。
当然,你不一定要用活页夹作控制中心。我家厨房那张桌子有抽屉,所以活页夹很方便。你也可以把每个档案夹里的东西都用一个大的塑胶透明封(或档案袋)装起来,然后把所有的塑料大档案袋,都放在一个袋子里,放在桌底下或挂在旁边。
重点是:每天你去信箱取了信件,不要往桌上扔!直接把东西归类进控制中心吧!耗费的时间比从前随手一扔多三分钟,却可消除一座垃圾山。例如你今天回家,收到两张信用卡账单,一张是自动转账,可以放进“存档”夹,一张要自己去付,就放在“账单”夹。折价券丢进属它的档案夹,先生的信放进有他名字的档案夹,其他一些无法在几秒钟内归档的信件,就放进“待理”的档案夹。
对付控制中心,要先把脏乱整顿好。方法是:拿三个袋子,一个写“丢”,一个写“归”,一个写“捐”。定时器调到十分钟,在规定时间内,把市中心的东西全部丢进这三个袋子里。“丢”的袋子立刻放进垃圾箱,“捐”的袋子放到车库或储藏室,把“归”的袋子里的东西——归位。这样的话,这个控制中心,就会成为家里闹中取静的一块“净土”。
比较简单的过渡,是借“疆界的区隔”达到暂时整洁。
在家里每个角落和平台,放上各式各样美丽的藤篮子,嘱咐家人和孩子所有暂时无法归位的东西都往里头丢。到晚上睡前,再去整理篮子。也鼓励孩子、家人:“要扔就扔准一点,扔到篮子里。”久了,全家人都习惯看见篮子外的东西,就捡起来放进篮子里。整个家看起来也不会凌乱。
因为很多凌乱,是视觉没感受到界线所造成的心理状态。藤篮、盒子或袋子的主要使用目的正是给视觉一个疆界。
第五,把整理上升成一种精神需求。即,把打理、收纳、清扫跟品格的养成结合在一起。这里重点介绍由“日本清扫学习会”创办人键山秀三郎倡导的“扫除道”,就是把清扫、整理变成“清扫哲学”的一种行动,其基本精神是“凡事彻底”、“感恩惜福”——正是当下青少年最需要补的一堂实用生活课。
按他们的理念,扫除的基本要求和思想准备,从整齐摆好清扫工具、设定清扫用具放置处,到垃圾投置场的清扫,甚至瓦楞纸箱、落叶、水沟盖的清扫与垃圾分类等细节,都有标准的作业流程。
“扫除让什么发生了改变”?实施扫除道的企业、学校、社区与海外各国等,都有了哪些由外到内的彻底改变?,
改变是明显的:业绩快速提升,同仁间相处更融洽,三流学校变为明星学校,社区治安变好等。
以下是朋友不久前的见证,可以看出,即使仅是一个人贯彻扫除之道,这种更高级的物品管理方法,也能对小环境产生可观的影响。
先是,她在春节前到美国,预备参加女儿的高中毕业典礼,却赶上疫情严重,回不了国。于是,也是巧合,也是心志使然,竟在接待家庭里实行了一场扫除道现实操练——按键山秀三郎的标准打扫。还神奇地理解了“把周围打扫干净,相当于自救”的“清扫真义”。
她是这样开始她循序渐进的“扫除道”的:
朋友夫妻俩都很忙,妻子当老师,丈夫是一名会计师,并且有一家电器公司,他俩既上班又要带三个孩子。我来之后,洗衣服、做饭、遛狗几乎都落在我身上。我们常常说活在当下,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就是“神令”。
由于朋友夫妻俩工作忙,家务活干得很粗糙,在训练孩子们家务活上,不少美国人确实不太细致。我用键山秀三郎的“扫除道”的标准进入了工作状态。
这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融合阶段,我釆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我到家的第一天开始,就用心观察自己可以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
当所有人都上学上班走了,我就力所能及地把摆在眼前的活儿干了。如果洗碗就一定把水槽和洗碗机清洗干净,做到凡事彻底。从冰箱取出食物的时候,不忘抽时间把冰箱整体整理至干净、整洁、有序,彻底消毒。
当孩子们回家后到冰箱取食物、用惊喜的眼神看着我的时候,我深深领会到了键山秀三郎说的那句话:再没有比被期待,被依靠,更能让人感到愉快的事了!
我洗衣服的时候就清理洗衣房,从机器到房间的窗户、地面、墙面全部清洁,不留任何死角。
每天改善一个环境。朋友有些过意不去了,找我谈话说:我欢迎你来不是为了让你干这么多事情,我们希望你是在度假!我告诉他们,这是我热爱做的事情,当我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我最好的休息,我是脑力工作者,干家务是我最放松的时候!
从此进入第二阶段:坦坦荡荡的阶段。朋友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我也不会回避他们,不再只是在没人的时候干活,而是随时随地收拾家,很自然,就这样过了两个月。
疫情蔓延严重,一家七口撤回家,在家办公,在家上网课。我的扫除道在这个家里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键山秀三郎实在是高,他有一句妙语太贴切目前的处境,特别是身处逆境的时候:把周围打扫干净,会给自己一种得救的感觉!
整两个月的环境改造,家里所有的人都接受了现在的环境。然而,撤回家之后要想保持整洁就很难做到了。四个孩子,三个大人,每个人一天平均两个杯子的使用,泳池边一人一条浴巾,每人用一个冰淇淋碗、勺子,再加上一日三餐的餐具,每人每天一套衣服,这一切全部乘七。
平时他们在学校吃午餐,放学后一顿晚饭,没有觉得自己很累。朋友是教师,回家办公要上网课,为了保持之前的战绩,我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扫除道第三阶段还有键山秀三郎的另一段话:无论做什么,别人最最不愿干的事,首先自己要承担起来,这是调动他人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夫妻俩接受我的建议,和孩子们一起开会,制定出几条家规:把用过的水杯洗净收好,顺手把文具书本整理摆放在书架上或书包里。游泳结束后把泳衣及浴巾放进洗衣筐里,吃完饭,把餐具收拾干净,并擦干净餐桌。每天保持前一天的有序状态!
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过程中没有强迫,全部接受了目前令他们舒适的环境。
这其实也是我自己一向教养孩子理念的延伸。在做母亲方面,我最自豪的就是养了两个特别勤快而且特别会做家务的女儿,她们俩的扫除力我远远不及,因为她俩更多了断舍离的能力,而我却做不到,我们六十年代岀生的人既怀旧又节俭,90后、00后就不一样了。
欣赏她们俩设计打理庭院、卫生间消毒、整理厨房、收拾衣柜是种高级享受。总之我做的活儿是被她俩嫌弃的。
很多朋友问我,两个孩子井然有序的好习惯是怎样塑造出来的?我反思了很久,回忆和孩子一起走过的岁月,往事一幕幕浮现。
首先我每天在家忙碌着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是开开心心唱着歌、听着音乐收拾屋子,不厌其烦地把桌子上摆放的工艺品、各种小物件擦拭干净。尤其是几十盆小绿植的养护,给每盆植物都取了名字,记得每盆花需要浇水的时间。
因为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家里保持干净整洁、舒适有序。所以收拾家务花费的时间并非很多,早上起床后我把整理家当做锻炼身体,收拾完之后坐下来或喝杯咖啡,或泡壶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因为我个人抑郁情绪低落的缘故,生活出现过混乱的现象。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个人的成长,因为她们看到过最好的状态,而且她们知道那个最好的状态才是她们想要的。总之,慢教育,求好精神,愿意等待——成就了孩子的成长!
虽然我的家庭教育早期并不知道有扫除道一说,可是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扫除道”完全吻合,在生活美学方面可能还多走了一里路。我操练自己凡事彻底的能力。
扫除没有捷径,如键山秀三郎所说:“凡事彻底,帮助我们掌握化平凡为非凡的能力。”
奉行几个月、靠清扫之道改变小团体人际关系质量的这位朋友说:
键山秀三郎的扫除道精神不是用来要求别人成长,而是帮助我们自己成长的。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生活方式,但是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活方式。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不能强求孩子,只要家长带着目的制定目标训练孩子,多半会执行不下去,因为那是父母的目标不是孩子的目标。
在我的生活中,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我也要和孩子立界限,分清什么是她们应该负的责任。“上所施,下所效”,把责任分配好,父母做父母的,孩子干孩子的。
出于好奇,我也查了“扫除道”纲领性的几句话。一读之下,果然能体会到一种精神透彻劲儿。
其一,百术不如一清。道为体,术为用。有道者,术能长久,无道者,术必落空。所以,有百种扫除技艺,也需先得清扫之道方可持久、大成,受用一生。
其二,身处逆境的时候,把周围打扫干净,会给自己一种“得救”的感觉。键山先生六十年如一日地践行扫除,源自两个动机:一是受父母的影响。作者幼年时,生活不管优渥还是贫瘠,父母总是每天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甚至每天打扫好几遍,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作者的生活方式;二是出自想消除“人心颓废”的愿望。作者发现自己公司员工的心态普遍浮躁,他选择扫除,给予员工整洁的工作环境,这样能消减浮躁。
其三,从未见过乐于扫除的人是个傲慢者,而那些坚持扫除的人,都变成了谦虚的人,有心人。谦虚的人,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人生。而实现谦虚的捷径就是清扫厕所,能把厕所打扫得干净、整洁、美观的人都是有心人。
其四,清扫一个地方,就赋予了其生命,扫除者也将受益于它。
与朋友这篇依靠整理、服务带动起人际关系的流动相似,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在,孩子在家上网课或保持社交距离复课,种种的不确定,整理家务、物品空间管理也因此有了更高的意义。它不仅给深受“思维反刍”干扰的情绪情感障碍“患者”们一剂“动立得”良药。还能解决追求完美之人做事要求高、却不容易享受安宁的困顿,因为,通常将事情做得完美之后,容易产生的是傲慢自负,而不是谦卑下来的“感恩”“惜福”。
我们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领域亦需看到扫除力的重要性。如果宅在家里没有事做或不能静心,那不妨把如此“扫除力”落实在家庭里。看一看这个奇妙的能力会给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因为共同做一件事发生什么样的奇迹!(全文完)
作者简介:关文丽,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27年。近十年来在“应试教育”之外,更多精力转向新教育和未来教育,研发了基于“疗育”目标的“全人教育”亲子课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