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露生平(他是杜雨露塑造的经典形象)
老艺术家杜雨露近日去世,他生前塑造了非常多的经典形象。其中,在《雍正王朝》中,他饰演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广受好评,也是杜雨露得以为全国观众所熟知的开始。
历史上的张廷玉人生比《雍正王朝》中更加跌宕起伏,更富传奇色彩。而他晚年,差点因为一次谢恩而身败名裂、性命不保。
杜雨露饰演的张廷玉
1 四爷的首席大秘
张廷玉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在清代名声太响,以至于大家都是先提起他,然后再提起"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其实张英在康熙朝非常有名,深厚皇帝的信任,长期在康熙身边伺候。
张英因为久在内廷行走,终日陪伴皇帝,养成了谨小慎微、低调内敛的性格。父亲的性格、涵养深刻的影响了张廷玉。加上张家籍贯在安徽桐城,是著名的诗文圣地,泥土中都浸润着文化气息,所以青少年时代的张廷玉就以博学多才、诗文俱佳而著称。
康熙三十六年,年仅26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赶巧张英为总裁官,为了避嫌,张廷玉只能放弃考试。不过对于张廷玉这种出身的官宦子弟,出仕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多等几年罢了。
张英
3年后,张廷玉不出所料的考中进士,步入政坛。比起那些科场蹉跎动不动几十年的科举老司机们,算得上年少得意了。
有当大学士的老爹在上面罩着,张廷玉当然不用像一般举人那样苦巴巴的熬资历、等机会。康熙四十三年,已经入职南书房的张廷玉因为父亲的关系受到皇帝召见,并当场赋诗,深得康熙赞许,当即就给了个四品官,真是火箭般的速度。
之后的十几年中,张廷玉先后在礼部、吏部、刑部等多个部门任职,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他的行政才能也逐渐引起了高层的重视,其中就包括还在潜邸的四皇子胤禛。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的仕途步入了快车道。雍正元年升任礼部尚书,从副部长变成了正部长,4年之后即升任文渊阁大学士,之后两年又连续晋升为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进入军机处,成为了雍正朝核心决策层的一员。
雍正之所以重用张廷玉,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是出于两点原因。
首先张廷玉本身很有才干,长于政务,尤其在文秘工作上具有非常强的能力。雍正经常向张廷玉口授大意,张廷玉则当场遣词造句,待雍正口授完逼之后,张廷玉已经将圣旨拟好,而且都能准确的反应雍正的意图。作为清代最为勤奋的皇帝之一,雍正经常加班加点,张廷玉也在内廷时刻准备召唤,甚至通宵值守,非常敬业。可以说,雍正手下的第一大秘就是张廷玉。
此外,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曾经做过雍正的老师,雍正对张廷玉的提拔有部分私人感情在内。当然,作为皇帝的雍正还有更深的用意,就是张英作为汉族官僚中的领头羊,在朝廷和文化界都有很强的号召力,重用他的儿子,可以拉近自己和汉族官僚、士绅集团的关系,为政敌甚多的雍正争取更多的支持。
雍正
雍正对张廷玉信任有加,诸多重要工作都交给张廷玉负责。其中的两件事很能反应张廷玉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
雍正为了用兵西北、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军机处。张廷玉在军机处的排名位列第二,仅次于怡亲王允祥,同时军机处的规章制度也是张廷玉亲自起草的。
在至关重要的皇储一事上,张廷玉很有可能是最早知道皇储人选的大臣。雍正八年九月,雍正即将立储的密旨给张廷玉看过,作为对比,同样炙手可热的鄂尔泰在雍正十年正月才有机会看到密旨。凭借这种先知先觉,在雍正暴死、宫中一片混乱、朝臣和太监都找不到传位诏书时,张廷玉准确的指出了诏书藏身之处,而乾隆也因此得以顺利即位。
2 装点门面的老古董雍正临终之前,对身后的政务做好了安排——两位亲王允禄、允礼、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辅政。同时,赋予张廷玉和鄂尔泰至高无上的政治奖励,在他们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作为功臣陪伴在雍正的身旁。
乾隆登基后,按照其父的安排,给予辅政的4人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而4位大臣也尽心辅佐新帝。看上去,政通人和、一团和气。但是,事情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都始于乾隆帝力图匡正其父大政方针的决心。
鄂尔泰
乾隆和雍正不一样,自幼长于深宫,深厚父亲和爷爷两代帝王的宠爱,称得上天潢贵胄。另一方面,乾隆即位时年纪轻轻,血气方刚,缺乏其父所具有的深厚政治经验,对雍正的许多政策持有异议,认为这些政策不合时宜。因此刚即位不久,乾隆就废除了雍正两项最重要的政策:秘密立储制度和立军机处(打脸的是,乾隆之后又恢复了雍正的这两项政策——姜还是老的辣)。
作为这两项政策的重要参与人与执行人,张廷玉虽然没有受到追究,但已经开始逐渐失去了实权。当然,乾隆这样对待张廷玉,不仅仅是搂草打兔子,而是有深刻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首先,张廷玉其人虽然低调、内敛,富有涵养,但仍然有一定的政治野心,或者说在雍正的纵容之下,政治上逐渐开始膨胀。
雍正执政的十三年中,除了早逝的怡亲王允祥,最为炙手可热的两位大臣就是张廷玉和鄂尔泰。在与二位大臣的往来文件上,性情中人的四爷留下了不少肉麻的不似上下级关系的话,比如"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乍看上去还以为是热恋中的男女在互诉衷肠。即使有针对二人的举报,雍正也不予理睬。
张廷玉
这种过分到纵容地步的信任激发了二人的政治野心,到雍正末年,围绕着这两位位极人臣的人物,形成了两个集团——张党与鄂党。其中,鄂尔泰一党多为满人,而张廷玉一党,因为其长期主持科举考试,门生众多,因此以科举出身的汉族官僚为主。这两党互相攻讦、相互拆台。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位也势同水火,见面就掐的乌眼鸡一般,以致留下了不少笑话。二人之间的斗争虽然还未发展到宋明党争的地步,但是极大的破坏了清廷的高层政治稳定。
在雍正看来,这两位无论怎么折腾,都是自己的奴才,动动手指头就能收拾了。但对乾隆来说,这两个人根基深厚,又是父亲留下的辅政大臣,如果长期继续坐视他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必然对皇权造成巨大的威胁,这是不允许任何人窥视皇权的乾隆无法忍受的。
另外,乾隆年间的张廷玉和雍正年间的表现有所不同。雍正年间,张廷玉对皇帝心思的拿捏相当准确,基本上领导给个眼神,就能把事情办得四平八稳、妥妥当当。领导让干嘛就干嘛,有时候到了领导让吃屎,立马就掏出勺子的地步。到了乾隆年间,也许是老头上了年纪大脑功能退化,也许是真有点飘飘然了,竟然出现了多次逆龙鳞之举——几次当着朝臣否定了乾隆的指示。这在乾隆看来,就有点不知好歹了——"我和这孙子客气客气,没想到他当真了!成天在我耳朵边叨叨叨,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鄂尔泰病故之后,按常理应由张廷玉接班,担任大学士的领班。但乾隆没有这样做,而是任命年轻的讷亲替代了张廷玉,讷亲之后是傅恒担任大学士领班,老张辛辛苦苦当牛做马一辈子,也没混上个首辅的名号。
傅恒剧照
不过张廷玉此时也没太多的精神头关心这些了,他已经年近八十了,老眼昏花、身体羸弱,他也不再想当个政坛上的吉祥物了,他要该告别政治舞台了。
3 谢恩差点把脑袋弄丢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向乾隆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
乾隆没当时位置可否,让张廷玉好生将养身体。几天之后,乾隆发布谕旨,大意是挽留张廷玉,里面还说哪有配享太庙的功臣退休回家的道理?
乾隆的意思很明白,你死也给我死在任上,想吃太庙里的冷猪肉,就得出点血。
不过张廷玉的倔劲上来了,在之后的一年中,几次三番的请求皇帝放自己回家。
是在烦的没办法,乾隆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还很得体的对他大家褒奖。
照此看来,张廷玉的人生应该是个完美的结局?
想得美。
不知道是搭错了哪根筋,张廷玉又想起了死后配享太庙的事,他怕乾隆把这事给忘了,或者反悔了。寒冬腊月的早上,哆哆嗦嗦的张廷玉由儿子搀扶入宫,觐见皇帝,请皇帝给自己出个文书,把雍正的承诺给落实到纸面上。
乾隆
乾隆被这个诡异的要求雷的外焦里嫩,真没想到,这是三朝元老、朝廷的台柱子能说出的话,把朕当成了提上裤子就不认账的市井无赖了。
不过看老头老态龙钟,颤颤巍巍的可怜样,乾隆还是下旨恩准张廷玉配享太庙。不过,乾隆的不爽能从他给张廷玉的御赐诗中看出来,诗的大意是朕虽然不是尧舜,但说话还是算话的。不过你能不能配得上忠臣烈士呢,这个就要让历史来评价了。
张廷玉这下满意了,按照朝廷惯例,第二天他应该再次入宫谢恩。不过张廷玉折腾一天已经身心俱疲,加上天寒地冻,他让儿子代自己谢恩。
这下可闯祸了。
乾隆和他老爹一样,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心眼也没多大。一看第二天张廷玉自己没有亲自来谢恩,一副东西要到手我就懒得理你的样子,乾隆爆发了。他下令军机大臣拟旨责问张廷玉,让他明白回话,为毛不自己来谢恩。
老张一看皇帝发火了,也有点懵逼。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就跑到宫里请罪。
这下如同火上浇油,乾隆雷霆大怒。
乾隆大帝阅武图
乾隆发火并不是故意找茬,此时军机大臣们还没有把责问张廷玉的旨意拟好,张廷玉怎么就主动跑到宫里谢罪?很显然,有人向他通风报信。看来一个要退休的张廷玉,居然在军机处还能呼风唤雨,这不是朋党是什么?
这次也不用军机处这帮吃里扒外的东西拟旨了,乾隆自己亲自写了一篇上谕。内容大概有几点:
1、 朕批准你退休、配享太庙,你居然不自己来谢恩,说明你没把朕的恩情当回事。不过朕说话算话,这两条不会悔改,以后别再来烦我
2、 你让朕给你写什么狗屁保证书,明显是信不过朕。天地万物,都是朕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3、 你着急退休不就是不顾君臣间的感情么?合着你一人的进退,比朝政还重要
4、 军机处有你的暗桩,你老小子够阴险。
按这几条罪过,别说退休,张廷玉能不能保住脑袋都成问题。
好在乾隆深知张廷玉在朝中根基深厚、关系盘根错节,一旦严加审讯,不知要牵连多少。所以把张廷玉痛骂之后,让他明年春天滚回老家。
不过给张廷玉通风报信的暗桩被乾隆给挖出来了,正是张廷玉推荐的大学士、他的门生汪由敦。汪由敦倒没什么别的心思,就是看老师怪可怜的,所以提前给老师泄底。没想到被张廷玉的神操作给卖了,倒霉的汪由敦立刻被乾隆下旨革职。
汪由敦
不过乾隆的心中并没有放下此事。
乾隆十五年春天,张廷玉刚想奉旨回乡,却赶上乾隆的长子永璜死了。
张廷玉担任过永璜的老师,所以得参加丧礼。张廷玉是真的老糊涂了,他参加完初祭之后,就想离京。
乾隆刚刚经历丧子之痛,一肚子邪火无处发泄,没想到张廷玉这个老糊涂又送上门来了。新仇旧恨一起发作,乾隆下旨把张廷玉从头到脚骂了一顿,从历史的角度彻底否定了张廷玉对清廷的价值。
上谕中恶狠狠的说道,雍正时期张廷玉不过就是干了些秘书该干的事,没啥突出的功劳。到了本朝,尸位素餐,毫无建树。朕留着你,不过是看在你还算勤勉的份上给你碗饭吃,你一个装点门面的吉祥物还敢要配享太庙?你自己说,你配不配?
骂完之后,让大臣廷议,看看老张头到底该不该进太庙。
大臣们又不傻,自然是一致认为张廷玉不配。
张廷玉
就这样,张廷玉被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灰溜溜的回了老家。本来准备隆重迎接他的地方官们很识相的刚好有事,没能迎接。
福不双降,祸不一、二、三行。
已经被乾隆整治了三次的张廷玉,又迎来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厄运。
还乡之后没多久,张廷玉的亲家朱荃获罪。因为朱荃既是张廷玉的亲家,又是张廷玉举荐为官的,所以一直对张廷玉耿耿于怀的乾隆下令收缴历代皇帝对他的一切赏赐。
收就收吧,张廷玉已然心如死灰,让家人把东西整理好后,等着朝廷来收没。
可是一看到来人,张廷玉就知道这帮人可不单单是为了收缴赏赐。
来的是内务府大臣德保,还有他带的200多士兵。
他们是来抄家的。
一通鸡飞狗跳之后,德保有点失望,因为三朝元老张廷玉确实没多少私财。
不过德保他们有更狠的后手。
乾隆在德保离京之前,让他一定要把张廷玉的信件、文书一并抄走。
乾隆动了杀机,他想看看这位三朝元老有没有背后写东西骂他。一旦这些怨言落在了纸面上,张廷玉的脑袋铁定搬家。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亲身经历过康雍乾三朝多次文字狱的老司机张廷玉没有留下文字上的把柄,他的谨慎,救了自己,也救了张家。
最终,乾隆照例下旨把张廷玉臭骂了一通。
经过这4次连续的打击,张廷玉的众多弟子、门生们纷纷对他敬而远之、改换门庭,曾经煊赫一时的张党,彻底完了。
张廷玉精神上备受折磨,在去世之前,他已经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即便在家中也终日无话。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苦闷中去世。
晚年阴鸷的乾隆
乾隆帝则装模作样的哀悼了一番,表示宽恕他的所有罪过,并同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是满清配享太庙的26人中唯一一个汉臣,连对清廷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也不曾有此殊荣。
但是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张廷玉对此是不抱期望的。乾隆帝依靠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把这位谨慎、勤勉的三朝元老玩弄于股掌之间。
清代中叶,君主专制登峰造极,年羹尧、隆科多这些远比张廷玉嚣张、跋扈、势力深厚的权臣在皇帝面前也不过纸糊一般脆弱。到了乾隆朝前期,皇帝的集权进一步强化,几位辅政大臣乾隆说架空就架空了,而乾隆自己提拔的军机大臣,也是说杀就杀,说罚就罚。
张廷玉去世前接连遭到整肃,根本原因不在于他的老糊涂和不小心,而是皇帝认为他在朝中的势力超出了自己所能容忍的范畴。说到底,张廷玉所犯的这几次过错可大可小,完全看乾隆是否要折腾他。乾隆想要整治张廷玉,即使没有谢恩事件,也会找到其他理由收拾他。
在结党方面,张廷玉确实有不少党羽、门生,但要说这些人能对皇权构成威胁,那是高看了张廷玉,低估了乾隆。
乾隆自己应该是知道这一点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能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原因。如果乾隆真的认为张廷玉开始威胁到了自己,别说入太庙,张廷玉一家都得掉脑袋。
帝国不需要人才,需要的是奴才,彻底匍匐在皇权脚下的人才,张廷玉以为自己跪的够低了,但是在他主子眼中,低的还不够。
我们永远不知道,在被反复折腾之后,张廷玉是否还那么执着于配享太庙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