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

封建社会时期,皇权至上,圣旨便是“天命”,不可违背。自古以来,胆敢抗命不尊者并非没有,但极其罕见,一般以谋反者居多。太监因为心地善良,为救千余人性命而冒死涂改圣旨之举,则千古罕见,该太监也因此善举,被史家立传,载入史册。

本文,笔者将以新、旧《五代史》、《旧唐书》以及西安西郊出土的后唐《张居翰墓志》为依据,为大家讲述一下太监张居翰涂改圣旨救人事件的前前后后,抛砖引玉,以供读者朋友们探讨。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1)

张居翰,字德卿,清河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人。在新、旧《五代史》中有传,但记载颇为简略,对一些细节记述不清,但后唐《张居翰墓志》的出土,对史料缺失部分有所弥补,得以更全面的了解张居翰其人。

在《旧五代史·张居翰传》中记载,“咸通初,掖廷令张从玫养之为子,以阴入士。”其中“咸通初”指的是公元860年,而张居翰去世的时间则是天成三年,也就是公元928年,其中间隔68年。由此推算,张居翰被宦官张从玫收为养子时,年龄仅有3岁。

唐朝时期,宦官收养子极为盛行,但在起初,宦官收养子,一般都会跟随养父成为宦官。后来,宦官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收的养子则不再限于宦官,禁军、节度使等带兵之人,逐渐成为他们收养子的首选。张居翰便是被张从玫收为养子后,阉割为宦官,凭借这层关系得以入仕。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2)

张居翰的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唐懿宗与唐僖宗都是昏庸之辈,整日游玩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唐王朝腐败不堪,民不聊生。

张居翰入仕后,兢兢业业,恪守本分,忠于君王,得以升迁至枢密承旨、内府令。由于张居翰得天子赏识,得到皇帝恩赐的绯色衣服。不久后,被派往幽州监军,期间与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建立了亲密关系,两人在此期间成为密友。甚至后来皇帝想调张居翰回去,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都没同意,他对皇帝主动请求留下张居翰,得到了批准。

张居翰留在幽州的无心之举,却令他幸运地逃过了一劫。彼时,黄巢起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转战了唐朝大半疆域的黄巢起义,令唐朝的国力急速衰减,宦官手中所掌握的禁军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严重削弱。

随着朝廷内宦官势力的削弱,宰相一派趁势而起,与宦官之间的争斗愈发的激烈,已经发展到不死不休的程度。唐僖宗死后,胞弟唐昭宗继位,朝廷内的党派林立,互相间明争暗斗更加激烈。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3)

天复三年(903年),宰相崔胤得到军阀朱全忠的大力支持,他们联名上奏昭宗,罗列宦官历年来的罪名,强烈请求对宦官进行剪除。这个提议是宰相崔胤和军阀朱全忠蓄谋已久的计划,名义上是“联名上奏”,但实际上,昭宗当时已经被他们所控制,对他们只能言听计从,不得已之下准了他们的奏。

求得昭宗的皇命之后,朱全忠在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宦官进行诛杀。他亲自带兵入宫,将所有宦官全部驱赶到内侍省,在那里诛杀了宦官超过百人,诛灭了朝廷中的宦官势力。

张居翰因为在幽州监军,幸运地躲过了朱全忠的诛杀。不过,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很快就接到了诛杀张居翰的命令。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4)

刘仁恭与张居翰相处数年,关系甚密,不忍杀害张居翰,便随便找出一个军中犯人斩首,作为张居翰的替罪羊。另一边,刘仁恭又亲自派人将张居翰送往位于幽州西北的大安山,让他暂时隐居在大安山避难。

失去了宦官的掣肘,早有不臣之心的朱全忠,立即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但他并未做出与曹操一样的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是他的目的,想要的是自己坐上皇位。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直接动手弑君,杀昭宗于后宫。

昭宗被杀后,朱全忠立了昭宗的十三岁儿子李柷登基为傀儡皇帝,自己则封为魏王,成为实际掌握朝政的权臣。此后,朱全忠大肆铲除异己,为自己登基称帝做准备,其篡位之心,可谓是路人皆知。

天祐三年(906年),朱全忠率军攻打刘仁恭所辖的沧州,刘仁恭率军迎战,却屡屡不敌,遂派人向太原李克用求救。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5)

李克用决定派兵施救,但并未直接统兵来援,而是来了一招“围魏救赵”,计划进攻潞州,以解沧州之围。李克用并未全部率自己的部下攻打潞州,而是向刘仁恭提出,让他出一部分兵力,与自己合力去攻打潞州。刘仁恭虽然不满,但军情危急,只好派了三万兵,前往与李克用会合。

隐居大安山的张居翰,便是在此时重新出山,登上历史舞台。刘仁恭这次派往李克用处的3万兵中,张居翰便名列其中,以监军职随军前往。

张居翰此次跟随李克用攻打潞州时,表现非常抢眼,为李克用出谋划策,得到李克用的赏识。待到大军攻破潞州,围沧州之敌溃散后,李克用便来了一手留而不遣,将张居翰据为己用。命他继续任监军,与李嗣昭同守昭义(即潞州)。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野心,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自己做了梁太祖。

同年5月,朱全忠任康怀贞为潞州行营招讨使,领兵8万攻打潞州。但在李嗣昭和张居翰的坚守之下,始终未能攻破。6月,朱全忠派李思安取代康怀贞,领兵10万继续攻打潞州。

但任凭李思安在潞州城外修筑夹城,且深沟高垒,仍无法逼迫李嗣昭和张居翰就范。李嗣昭主战,张居翰安民,两相配合之下,后梁军难有寸进。

潞州乃是太原门户所在,若潞州不得,则无法进一步攻占太原,朱全忠情急之下,写密信给李嗣昭和张居翰劝降,在信中对二人许以重利。但李嗣昭和张居翰对此不为所动,朱全忠乃弑君之徒,又亲手杀了那么多的宦官,在李嗣昭和张居翰二人眼中实在是没有半点诚信可言。二人焚烧迷信,登城死战,一直持续到次年的正月。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6)

适逢晋王李克用因病逝世,他的儿子李存勖袭位于晋阳。只有24岁的李存勖,却有着多年的从军经历,追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李存勖,亲率太原之兵直奔潞州而去。

后梁军围攻潞州日久,且久攻不下,斗志全无。太原之兵猝至,令后梁军始料不及,双方刚刚交锋,后梁军便出现溃败之势,潞州之围随之而解。

因为守城有功,张居翰得到了李存勖赞许,并任命他继续与李嗣昭搭班子,李嗣昭每次出征,张居翰都随军而行,为李嗣昭稳住后方,安抚官兵和百姓。从这里来看,张居翰虽然在军中站稳了脚跟,但手中并未掌握实权,更远离权力中心,没有什么话语权。

不过,张居翰此时的命运还算安稳,身处乱世,每天都有无数人死于刀兵之下,能获得一份性命无忧的安身立命之所,也算是一件幸事。但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终于还是被打破。张居翰也因此,被迫卷入到朝堂之争中,如同无根之柳絮随风飘荡。

同光元年(923年),文武双全的李存勖成功灭掉后梁,建立后唐,称帝后大封群臣。

建立后唐的功臣之中,有两人的功劳最大,一个是宦官马绍宏,另一个是大将郭崇韬。同时,这两个人在朝中的资历也最老。按照旧例,这两人应该被封为掌兵权的枢密使。

但事情又没那么简单,马绍宏与郭崇韬一向不和,双方对于此事各怀鬼胎。从资历来看,马绍宏比郭崇韬更具优势。但郭崇韬手中掌握兵权,又有一身战功,话语权要比宦官马绍宏更胜一筹。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7)

郭崇韬不愿与马绍宏同为枢密使,一来是他对宦官一向反感,二来是他一向专权跋扈,担心比自己资历老的马绍宏不好驾驭。思来想去之下,郭崇韬决定推一个资历浅、好驾驭的宦官上位,这样对自己未来专权有利。

但大封群臣这种事情,总归是要论功行赏,总不能随便找一个小太监任职枢密使吧?翻来找去,张居翰成为郭崇韬的人选,他既是太监,又有军功,资历又远不如郭崇韬,正好合适。最终,在郭崇韬的极力推荐之下,一直秉承低调做人原则的张居翰,便被动与郭崇韬同掌起枢密使。马绍宏则另外被安排为宣徽使,惹得他极为怨恨,却又无可奈何。

张居翰虽然白捡了一个枢密使当,但他的处境也不乐观,名为同掌枢密使,实际上他只能随人俯仰,唯命是从,真正掌握枢密使大权的人还是郭崇韬自己。

张居翰不仅没有实权,甚至还有性命危险,因为郭崇韬对宦官的嫉恨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哪天看张居翰不爽,随时可能要了他的命。张居翰对自己的处境了如指掌,与郭崇韬同掌枢密使期间,始终不发一言,低调做人,才得以保全性命。

李存勖乃是一代雄主,在史书中对他的记载是“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足可证他的武功之盛。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急于扩大领地,南征北讨,所向披靡。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派太子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率军征伐前蜀,准备将其一举灭国。

李存勖虽强,但他为何敢于如此仓促出兵?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后唐的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正是征伐前蜀的好时机;

其二,前蜀的皇帝名为王衍,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年少荒淫”,虽然仅仅四字评价,却对王衍概括的极其准确。他少年登基却不理朝政,将国家交给几个太监打理,自己则每日沉浸在温柔乡中难以自拔。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8)

身为一国之主,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竟然与得宠的宦官王承休好得如同一对好兄弟,全然没有君臣之礼。拥有如此皇帝的前蜀,朝堂腐败,国力衰弱,实属正常。这也是李存勖敢对前蜀大举进攻的重要原因。

王衍身为皇帝,为何会和宦官王承休处得如同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王承休的美貌妻子有很大的关系。

前蜀的宦官继承了唐朝的旧制,宦官可以娶妻。王承休的妻子严氏极其貌美,王衍与王承休来往频繁,经常与严氏见面。王衍见严氏美貌,便动了歪心思,严氏虽然名义上是王承休的妻子,但王承休毕竟是宦官,两人并无夫妻之实。

得到王衍的宠幸后,王衍经常借着去见王承休的机会,与严氏私会。他们之间的事情,王承休自然心知肚明,但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打起了借机发财的想法,向王衍提出了将自己调往秦州当天雄军节度使的请求。

王衍与王承休的关系本来就不错,再加上他妻子严氏的缘故,王承休的请求得到王衍的许可。王承休得到圣旨后,立即携妻子严氏前往秦州赴任去了。

王承休一走,令王衍有些后悔做这个决定了。一来是王承休走后,他自己一个人少了许多乐趣;二来是王承休的妻子严氏也跟着王承休远走秦州,他再想与严氏私会就难了。久而久之,王衍对严氏的思念日益加深,便产生了前往秦州私会严氏的想法。

此时,后唐大军的兵锋已经抵达前蜀边境,王衍却不顾国家危难、边疆告急,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才能达成私会严氏的目的。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9)

冥思苦想之下,王衍决定以“巡视民情”为由,前往秦州私会严氏。王衍对文武百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后,遭到大臣们一致反对。如今国难当头,边关告急,后唐大军已攻克边境数城,君主哪有在此时“巡视民情”的?

可惜,百官们的劝阻并未起作用,王衍思念严氏心切,执意前往,令大臣们也徒呼奈何。王衍一行人行至利州时,途中遇到了前蜀的逃兵,抓住逃兵后,王衍这才知道,后唐军进攻前蜀原来是真的,并非是群臣为了留住他而编造的谎言。

惊慌失措之下,王衍派自己的义兄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领兵赶赴边境,抵御后唐军队。但前蜀的军队战斗力本来就不高,加上此时的前蜀军心已失,三人虽然率军与后唐军队作战,仍然避免不了一触即溃的结局。

王衍不了解内情,将兵败的责任全都怪在三位义兄头上,盛怒之下,竟然叫来另一个义兄王宗弼,命他前往军中,斩杀御敌不力的三名义兄。

大敌当前,自斩将领,乃是兵家大忌。但王衍根本不懂这些,只想杀人泄愤。可惜,他不知道的是,他派去杀人的义兄王宗弼,在交战之前就已经背叛了前蜀,与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早有约定,郭崇韬会在事成之后,封王宗弼为节度使。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10)

王宗弼带着王衍的圣旨前往军中,见到领兵的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三人后,并没有动手执行王衍的命令,反而将王衍给他的密旨直接拿给三人。三人读罢王衍的密旨,怒火冲天。王宗弼还不忘趁机怂恿三人,“王衍昏庸无能,不如我等一起返回成都,杀了这厮。”王宗弼的提议,得到三人的认可,遂跟随王宗弼启程向成都杀奔而去。

王衍得知兵败,再也无心继续前往秦州私会严氏,先王宗弼一步返回了成都。王衍返回成都后,立即召集群臣,但他不是想商讨御敌之策,而是带着文武百官在文明殿大哭,竟然选择了坐以待毙。

王宗弼带人回到成都后,没有动手杀王衍,因为他还要用王衍向后唐邀功。王宗弼率兵捕杀了成都尹韩昭等重要官员,砍下他们的人头送给李继岌,又软禁了王衍,逼他写下了降书。

庄宗召衍入洛,赐衍诏曰:“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新五代史》

为了让王衍乖乖投降,庄宗李存勖亲赐诏书给王衍,做出了“列土而封”的承诺,并附上了赌咒发誓之言,增加承诺的可信度。王衍得到诏书后,带着宗族和大臣一行千余人向洛阳进发。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王衍一行人行至秦川驿时,李嗣源在魏州造反的消息传来。庄宗李存勖闻讯,立即决定亲自披甲前往平叛。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11)

如此一来,洛阳的局势就有了变化。原本庄宗李存勖让王衍一行人来洛阳,是为了控制他们。但此刻庄宗李存勖需要亲自率兵出征,洛阳就变得空虚起来。王衍一行人超过千人,又都是前蜀的贵族和大臣,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万一他们趁机作乱,洛阳有失,庄宗李存勖将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但庄宗李存勖毕竟有承诺在先,且为此赌咒发誓,如今出尔反尔,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吗?正好在此时,庄宗李存勖身边的伶人景进向他献计,言明了王衍一行人对洛阳的危害。有了伶人景进的献计,庄宗李存勖立即就对王衍下了杀心。

万一日后有人借此事诟病庄宗李存勖,他完全可以将伶人景进推出去平息众怒,毕竟,皇帝遭到身边的奸佞小人所误导,是很常见的事情。

打定主意后,庄宗李存勖立即下诏:“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李存勖诏令下达到中书省后,被复查诏书的枢密使张居翰看到。张居翰觉得庄宗李存勖此举不妥,违背誓言,出尔反尔,既不利于帝王形象,亦不合天理人情。

唐朝宰相张让简介(后唐宦官张居翰)(12)

心地善良的张居翰,明知道篡改圣旨乃是死罪,仍然将圣旨贴到柱子上,将其中的“行”字涂抹掉,另写了一个“家”字。仅此一字,便改变了圣旨的含义,变成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因为张居翰冒死修改的这个字,王衍的宗族虽然被杀尽,但随行的前蜀高官及家属等千余人,却因此获救。

由于当时是乱世,羽檄飞驰,庄宗李存勖又忙于平乱,自顾不暇,其他人也没人想到张居翰居然胆敢篡改诏书。因此,张居翰最后竟然没有因为篡改诏书而获罪。

后来明宗李亶进入洛阳,杀死庄宗李存勖,并在德宫与张居翰见了一面。张居翰在此次见面中,不求为官,只求免官,幸运地得到了明宗李亶准许,得以安度晚年。最终病逝于长安,终年七十一岁。

张居翰自幼年起,便成为宦官养子,可谓是一生看尽了宫廷事。而且,张居翰从政多年,又经历战乱多年,身处乱世,从未主动阴谋过去伤害别人,只求自保。面对王衍一行人即将惨遭屠杀时,又冒死相救,乱世仁心,实属难得。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在《旧五代史》的列传中,对张居翰之举不吝赞赏,“居翰改一字于诏书,救千人之滥死,可不谓之仁人矣乎!”

在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命如草芥,张兵当权者皆追逐权势和美人,罕有人怜惜人命。张居翰的仁义之举,在乱世如同明星于黑夜,虽然光芒有限,却极为引人注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