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华欲把相思栽北国 欲把相思栽北国
作者简介:王世华,陕西靖边人。1978年入伍,历任坦克46团战士、排长、指导员,坦克12师政治部干事、科长,21集团军保卫处处长,12师炮团政委,55旅政委,海东军分区政委等职。岀版《探索与实践——王世华论文集》、《铁马吟长——王世华诗歌散文集》二部。青海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军校硕士研究生部队导师。西安科技大学校外辅导员。
不知道从何时起,外地人把陕北和甘肃、宁夏种植洋芋的地区称为“三蛋”地区,即洋芋蛋、驴粪蛋、红脸蛋,似乎给洋芋赋予不雅之名。以致这个地方的群众,最怕别人讲自己是“三蛋”,特别是大姑娘、小媳妇。
说心里话,我对此调侃一笑而过,从食用的角度讲,这些地区的人们对洋芋钟爱有加,我亦如此。就陕北而言,小孩从会吃饭开始就吃洋芋。蒸的吃,煮的吃,烧的吃,以及炸、炒、炖、煨、焖、烤等烹饪28法基本都可制作出美味菜肴。不只如此,小时候常常看着母亲把蒸熟的洋芋与白面掺和,做成馍、饼、擦擦、丸子等等,用洋芋淀粉做成粉条,调剂食品的花样,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食物的数量。
野外烧烤洋芋趣味无穷。秋天,生产队的牧羊人,经批准常常以烧洋芋代替午餐,小伙伴们看见袅袅升起的青烟,结伴前往,帮着拾柴烧火,把沙子烧热抱开,放入洋芋,用热沙覆盖,再加些柴火烘烤,提高沙子的温度,不长时间热腾腾的洋芋便可食用。有时候,小伙伴们偷偷地在野外放火烧洋芋吃,被大人发现后挨揍受骂,至今记忆犹新。
困难时期,战争年代,洋芋对人类贡献卓著。至今我还记得,老家的妇女们在早上和中午做熟饭后,就在灶膛内烧一个洋芋,作为断奶孩子半晌的干粮;孩子饿哭了,妈妈会说:别哭,我给你烧洋芋吃; 抗美援朝战争中,洋芋成为将士的救命之食,伤员每天才能供给二个烧洋芋。
不仅国人喜爱洋芋,一度时期,前苏联的人们也为“土豆加牛肉”的美食而自豪。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匈牙利时,曾在一次演说中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之后,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革命情怀与词情迸发,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词中讽刺之:“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
陕北的土壤适合种植洋芋。从我记事起,生产队大面积种植洋芋,而且在秋收分配粮食时,每3斤洋芋顶1斤主粮。我家的自留地也种植洋芋。影响最深而且比较烦恼的是,给自留地的洋芋施肥,当年化肥少,遇到下雨天,母亲就率领我们先一棵棵地在洋芋苗附近挖出小坑,然后把厕所的大便用桶盛上,一勺一勺的倒入小坑内,之后用土覆盖,母亲谓之“奶洋芋”。小孩子嫌臭气熏天,母亲就说:“不要怕臭,不臭吃不上香”既普通又富有哲理的话教育引导我们。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雨点敲打着洋芋叶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好像鼓点一样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植物与人之相似,阳光雨露,立杆见影。母亲看着久旱逢雨的洋芋,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吮吸着奶汁,顿发生机,心中的情愫无法言表。雨水,顺着母亲的脖颈流湿衣服,她全然不顾,毫无倦意,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靥,似乎洋芋苗在雨沐风曳中向她点头致谢。
秋天,待其它农作物收完后,才开始挖洋芋。收回后,夜晚母亲在马灯的灯光下,按大、中、小、伤进行分类,挖掘中受伤的调出先吃,小的喂猪。大的和中的分开储存在地窑中。母亲把这项工作称之为“剔洋芋”。
为便于储藏洋芋,陕北农村从古至今,各家必备冬季储藏洋芋的地窑:地面垂直下挖直径一米五左右、深两米左右,再挖掘出窑洞,既防冻,又保湿。
冬季,储藏在地窑中的洋芋,由于温湿度条件适宜 ,不会发芽,进入“休眠期”。直至第二年的春天,随着地面温度的上升,“休眠期”已过,开始长出小芽。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把洋芋从地窑中取出,把小芽及时摘除,经短暂晾晒后又重新储藏在地窑中。母亲告诉我们:要记住和学会给储藏的洋芋“摘芽”,而且晾晒的时间不宜长,不然芽长长了,晾晒时间长了使洋芋皮发绿,吃了都会中毒。
在我的记忆中,大人们对孩子吃洋芋也有节约的要求。为了减少浪费,吃蒸洋芋的时候,不让剥皮,说皮也可吃,而且有营养;母亲做菜时,为减少伤及洋芋肉,也不让用洋芋刀削皮,而是把洋芋沾上水,放在石板上磨掉皮。陕北做菜,几乎每天要用洋芋做原料,所以天天要磨洋芋皮,这也成了我放学回家必干的活,也是心里的最怕,常常埋怨母亲。走上工作岗位,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培养勤俭持家家风的良苦用心。
据考证,17世纪时,洋芋传播到中国,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洋芋非常适合在粮食产量较低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当今,中国已是世界洋芋总产量最多的国家,年产近7500万吨。
在旧中国,凡是物品、植物名称带“洋”字的都是舶来品,洋芋也不例外。但洋芋的别名甚多。
洋芋的正名为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南方一些地区,因冬季种植,也叫“冬薯”。
洋芋在不同国度,名称也不同,如美国称爱尔兰豆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
洋芋在为人类服务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中国有不雅之名,在法国也出现过污名化风波。
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爆发了“七年战争”。普鲁士军队在与法国军队的战斗中,俘虏了一名随军的法国药剂师巴孟泰尔,被普鲁士军队关在战俘营中,靠着食用农民用于喂猪的洋芋赖以生存。之后他带着洋芋种子回到法国,种植成功,帮助受灾群众度过饥荒,并广泛推广种植和食用洋芋。然而,很多人受吃洋芋会引发麻风病、梅毒、猝死和性狂热的谣言影响,称洋芋为“妖魔的苹果”,予以抵制。有一个城市的市政府居然禁令种植。
其实,洋芋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
过去,洋芋皮的颜色以白、红为主。随着农业技术发展,我国对洋芋种植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已培育出以紫色、红色、黑色、黄色、七彩为主的彩色优质洋芋。彩色洋芋已作为特色食品开发。
在众多品种中,黑紫色洋芋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使得黑紫色洋芋成为抢手的保健食物。
有一次,陪友人考察靖边无人机试验基地,同车的榆林市政协副主席兼发改委主任杨洋,介绍说榆林是陕西市级年产粮最多的市,同车人诧异,他说仅洋芋一项的产量就占全省七成,大家释然。近年,种植洋芋已成为榆林农业的重要产业,夏秋季节,当人们乘飞机在榆林机场降落前盘旋时,跃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洋芋地,以及自动滴水灌溉和施肥机在旋转工作。榆林种植和收挖洋芋已经机械化,成片万亩洋芋遍布县区。
新时期,洋芋的花和茎已成为一种观赏文化。榆林人农旅结合,打造洋芋文化旅游,每年适时举办洋芋花节,展出彩色洋芋,吸引中外喜爱洋芋的游客前来观赏。
每到盛夏、初秋,艳阳下,洁白的、蓝紫色的洋芋花,一簇簇,一丛丛,连成花的海洋,一望无际。人们徜徉在深入花海的阡陌间,蜜蜂忙碌,蝴蝶翩舞,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朵朵花儿在轻风的抚摸下,在片片绿叶衬托中,翻腾起一浪又一浪的灿烂身影,趣味非凡,养眼润心,怡神悦志。陕北特有的蓝天白云,与艳丽的洋芋花,构成美丽的图画,不经意间闯入摄影师的镜头,游客或许定框成为画面中最美的风景。
洋芋花朴实无华,它不张扬笑脸,总是微低着头,傲挺着金黄的蕊,低调地为塞北高原绽放出迷人的的风景!有诗云:芳之盛,成花海,佳人嗅之陶;芳之霏,成花海,君子观其美!
洋芋是陕北人的最爱,它既土又洋;既是救命之食,又有“洋芋蛋”的调侃之名;既是普通人家的食物,又是高档饭店的美味,还是国宴佳肴;既是副食,又为世界粮农组织定为主粮,赢得大人小孩的共同青睐。如今,洋芋已成为榆林农业的名牌产品,个大质优,营养别样,远销国内外。
乡愁难却,情泉涌动,每当我回到故里,都在硷畔上闲置着母亲曾经磨洋芋皮的磨石前伫立良久,心里五味杂陈,历史会不会如磨石一样,被遗忘,被遗弃,被遗落?
难以释怀。
洋芋爱人类,我更爱洋芋,胜过对山珍海味之爱。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王世华供稿(原载《美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