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是怎么出名的(放过范雨素做个)

来源:中国青年网

#满屏皆是范雨素#,因为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44岁的北京月嫂范雨素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成为各大媒体围追堵截的对象。

然而,26日下午2点半,处在热点中心的范雨素托叫“小付”的友人向媒体告白:“小付,请转告诸位,因媒体的围攻。我的社交恐惧症,已转成抑郁症了。现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你截图转吧。我不能见任何人了。”

这是范雨素之前接受采访的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视频中,范雨素面对镜头显得不知所措,她说:“这(自己火了)是个偶然事件,我是靠苦力吃饭的,不靠写文章谋生,我连打字都不熟练。像我们这种养孩子的,就想赚点钱,正好正午(微信公众号)给稿费。而且我也没写过多少东西,这篇文章是当时我想我的母亲,是带着感情写的,没有感情,给再多的钱,我也写不出来。

我们不必过多打扰范雨素

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关注的不是范雨素这个人,而是关注作为一个符号的范雨素。

在她的笔下,集成了多重社会矛盾的交织点:农村凋敝、农民进城、城乡差距……这些矛盾与她的执着追求,形成了强大的张力。

过去十多年是中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城镇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0%多增加到2016年的57%左右。通过考学、就业、创业、打工进城的人们,也或多或少有过范雨素类似的遭遇——农村回不去,融入城市的成本极其高昂。

而许多进不了城的人,也被城镇化裹挟着成为范雨素一样的“城市漂流者”。因此,网络上人们追捧范雨素,质上不同于追捧余秀华之类,也不仅是有感于范雨素笔下真实的“打工文学”。这或许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群体观感。

我们都是社会洪流中的一员。

在采访视频中,范雨素一个细节很打动人,她起初其实是拒绝接受采访,但是面对记者,她说一句:“我如果不说其实是对你们(记者)的不尊敬,虽然你们的生活条件比我好得多,但是,活着……生活不易嘛。”

范雨素是怎么出名的(放过范雨素做个)(1)

生活中,不止一个范雨素

是啊,生活不易,但是又很少有人把生活过得“诗意”。

范雨素的生活是特例吗?不是,有网友评论说,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千千万人经历着和范雨素一样的人生;

范雨素的生活是特例吗?是,千千万“范雨素”中,她却用“诗意”的语言将内心的思潮,备注在时代的页纸上。

为养活两个女儿和自己,她靠做保姆为生……众眼里的“小人物”却非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中国人常说:诗言志,歌咏怀。但文学艺术的作用显然还要更强大。

歌德做了更准确的概括: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路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路径。范雨素就是这样的证据:在自述和采访中,她多次提到租住的几平米的小屋和工作中受到的歧视。她表现出了一种抗争的姿态——她通过文学艺术创作,反抗曲折艰辛的命运,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取安全感和尊严。

生活中,不止一个范雨素。大家都有故事,却没能“把酒言欢”。

精神世界空虚——这一现代都市人的普遍病疾,或许可以从范雨素这里找到治疗途径。

范雨素是怎么出名的(放过范雨素做个)(2)

范雨素对媒体说,被追捧是“一场生命中偶遇的沙尘暴”,“尘嚣过后她还是那个默默前行的体力劳动者”。然而,会写作、会表达的特长被发现,她必然不会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育儿嫂,她已经身处改变之中。

或许人们更应该从范雨素的故事里看到:思考和表达其实对于诗意的栖居很重要。实际上,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既可以改造精神世界,也可以作用于现实世界。

放过范雨素吧,重拾心内深处的诗意,反观一下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范雨素”,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范雨素是怎么出名的(放过范雨素做个)(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