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清朝闭关锁国的区别(如果明朝不禁海)
#创作挑战赛#
如果明朝不禁海,清朝不闭关锁国,大概率我们先辈们所经历的,依然还要再经历一番。
这话并非我空穴来风,这背后的根源,其实就是帝制的余毒。
明朝的禁海,清朝的闭关锁国,本质上仅仅只是加深了明清灭亡的速度,加深了我们脱离工业革命的速度,仅此而已。
纵观全球史,西方也曾有帝制,但为什么西方成功发起了工业革命,而我们在百年前,还处于农耕文明之中呢?
帝制,其实也是有区别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帝制的源头说起。
在周秦之变和全球化之变当中的两千多年,是我们都熟知的王朝兴替时期。在这两千多年时间里,一个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后,就会“官逼民反”,出现农民起义,不久又被另一个新兴王朝取代,如此循环往复。
你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频繁王朝更替吗?不,这是我们帝制的特殊之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如此频繁王朝更替,日本天皇体系万世一系,英国“威廉征服”以后直到今天。
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的越南和高丽,才出现过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导致改朝换代的现象。
而在中国范围内,也只有汉文化地区才有这类现象,西藏地区和大部分土司统治地区,都没有周期性的“农民起义”现象。
为什么禁海和闭关锁国会谈到农民起义?
既然农民起义是一个我们特有的现象,这背后问题的根源,其实源自底层人民和明清帝王之间的不信任,之间的互相提防和防备,这才是日后导致我们脱离世界文明很大的一个原因。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话语的背后,其实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皇权的高度崇拜和迫切。
“农民起义”最基本的原因是郡县制下,明清朝廷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而这种汲取能力(压榨)又缺乏有效的约束制约力量,导致社会的崩溃。
纵观历史,秦汉隋唐宋明清都有一个特点,一开始都是二级朝廷,坚决不愿设立面积较大或者权力统一的省级朝廷,但后来因为省一级朝廷力量太小,地方动荡无法平定,于是只好不断放权,这让省级扩大、集权,以便有能力镇压地方起义。
但当地方的力量越来越大时,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件此消彼长的事情,地方的力量越大,朝廷的力量就越小。
之所以要说农民起义,其实原因很简单,帝制的特色是权力的高度集中,郡县制又导致了压榨一层一层向下蔓延,传导。
在王朝建立初期,由于百废待兴,大部分第一君王都懂得降低赋税,但随着王朝的不断庞大、不断发展,贪污、腐败、奢靡等就会开始慢慢蚕食,随后国库出现亏空,自然赋税变高,加上天灾,农民一旦吃不饱饭,就会演变成大规模起义事件。
换句话说,帝制下的朝廷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微妙的平衡的。
而西方的帝制是如何变化的呢?
那就不得不提中世纪了,西方中世纪出现了黑死病,导致欧洲大部分人口死亡,由于人力稀缺,于是这些欧洲人不得不开始想办法改善技术,用机器去替代人力。
其次,欧洲还有一个特色是庄园制,欧洲封建割据,各地自我封闭,并非高度的中央集权,而是真正的封建社会(我们严格叫郡县制)。
在封建社会下,权力被高度分散,欧洲庄园主和农奴之间会保持充分的接触,同时由于庄园自给自足,这也有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
其次,欧洲农奴不同于奴隶,粮食多了,这些农奴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水涨船高,各种因素的汇合,促成了技术的进步。
具体反映到数据上,英国1086-1300年,英国GDP提高了十倍以上,人口从大约110万人增加到330万人。
更重要的是,西方农奴和农民的负担是非常稳定的,不会像明清那样发展到王朝中后期不断增加赋税,官员贪污等等。
传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一直到工业革命结束,也就是19世纪初,但清华大学李稻葵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1300年,欧洲部分地区已经领先于同期的北宋。
在1400年,也就是明朝建立不久,英国已经超越了明朝(这里指的是人均生活水平而非财富总量),到了1750年,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清朝从整体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欧了,除了江浙等地。
根据李稻葵的研究发现,北宋时期要比英国富裕得多,但在那之后,英国人均GDP则不断增长,到了1840年左右,清朝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5.04%。
本质上,工业革命之所以不会在我们这里发生,之所以我们哪怕开放了海运,没有闭关锁国,我们依然会落后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自治城市”、对商人的防范地位低下,以及历史上的官宦传统。
工业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资本主义,而我们对商人的防范社会地位排序等等,都是极低极低的,我们最看重什么呢?
士农工商,仕途第一,农民第二。
这是古代统治阶层对于底层人的防备,防范,其目的是为了什么?是怕这些人开化,是怕这些人变聪明了。
商人你哪怕再赚钱,我也不允许你穿丝绸,不允许你的后代为官。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哪怕我们没有闭关锁国,没有禁海,大概率我们也不可能像日本那些,走入君主立宪制,因为“帝王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舍不得把权利还出来。
禁海也好,闭关锁国也罢,我们真的就以为这些古代帝王是真的愚昧不开化吗?是真的不知道西方的船舰大炮吗?
事实其实不是如此。
在乾隆年间,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出现了,1698-1775年,英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因为国民的普遍富裕,英国需要大量的中国茶叶,而英国也同样需要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钢铁等工业制成品卖给清朝。
本质上,这是一个贸易问题。
英国的商品在全世界都广受欢迎,就像今天我们的商品一样,可当时的英国,就是打不开清朝的大门。
清朝在当时实行一口通商,只在广州一地进行外贸,而广州海关则严重腐败,外商必须经过“十三行”进行贸易,无法自由贸易。
这就让英国人认为,清朝的贸易体制有问题,导致英国与清朝的贸易出现了巨额逆差。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英国买了大量的茶叶,但清朝却不怎么对英国工业制品感兴趣。
后来英国使团访问清朝,在见证了清朝的腐败和各种不文明的规则之后,认为清朝衰弱,必须要以武力教训的声音便开始不断出现。
很多人说,如果清朝不闭关锁国,我们是不是就能融入工业革命的浪潮。
但我想说的是,闭关锁国是物理层面上的操作,真正闭关锁国的,恰恰是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思想,以及顽固不化。
如果思想都是愚昧腐朽的,哪怕不闭关锁国,我们又如何放得下天朝大国的心态呢?
还有一个故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说是英国使臣为乾隆带来了很多工业革命的集成体,展示了英国的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但乾隆因为英国使臣不愿下跪这件事,认为“蛮夷”不开化,而导致对那些“西洋玩意”不感兴趣,没看一眼。
的确,乾隆自己都不知道的是,他错过了世界留给清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但历史倘若可以重来,以清王朝乾隆的自傲性子,能否彻底改变,这应该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之外,西方的税收能力也远远强于当时的清朝,另外还有“金融”的作用,早在工业革命时,应该就通过发行国债,获得了巨额资金。
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时,很多国人都认为,大清要亡了,因为历史上的“蛮族”如果攻占了首都,下一步自然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但洋人对这些不感兴趣,没要一寸土地,只要钱和开放口岸。
这是工业革命对贸易的重要性,而非农耕时代对土地的重要性,这是两者之间一个比较大的分别。
使任户部尚书沈兆霖说,英法联军“以万余众入城,而仍换约而去,全城无恙。则该夷于专于牟利,并无他图。”
这什么意思呢?
沈兆霖的意思是,这么强大的军队,进了首都,费了这么大事,只为了做买卖,这是一种新蛮夷,只爱买卖,不要土地。
这也是中西思维在当时最大的区别。
清朝统治者万事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如何保住自己的王朝,而那些“蛮夷”则只对赚钱有兴趣。
国门被打开,融入全球化,我们被迫接受不同的思想,接受新技术,当然这有一定的益处,我们的经济、社会、公共不断在新的思想和技术下得到改善。
思想的冲击,则是最大的。
康有为百日维新想效仿日本君主立宪,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坚决反对,目的是为了什么?这就是既得利益者和改革派之间的冲突。
于是我们看到,维新仅百日,便以失败而告终。
从秦到清的历史的最大特点是强烈的路径依赖。
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沿着一种轨迹运动,逆转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通俗地讲,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明朝不禁海,清朝不闭关锁国,我们该走的路,大概率还是会走,因为改革的阻力太大了,如果不经历战争,不被“打懵”,我们可能还是认识不到需要改革,迫切改革的动力。
由此来看,仅仅是不禁海,不闭关锁国,显然是行不通的。
历史的巨轮,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