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惠子辩论最后谁赢了(庄子当中的子非鱼)

庄子和惠子辩论最后谁赢了(庄子当中的子非鱼)(1)

《庄子·秋水》中的“子非鱼”,本来是庄子内心的一次逍遥的悠游,却被后人理解为庄子与惠子的一次斗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理解偏差?原因还出自《庄子》本身,原来《庄子》就是把这次悠游装在庄子与惠子的斗法当中。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表面,那么这就是一次斗法;如果我们去用心体会文字背后巧妙的用意,则会触碰到庄子那颗有趣的心灵。

庄子与惠子虽然是老朋友,但两个人是当时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学派的领军人物,庄子代表的是道家,与老子一脉相承,而惠子却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看重的是回归自然,而名家擅长的是辩论,辩论的基础就是古代的逻辑学,所以惠子的辩论总是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一段濠梁之辩,正表现出惠子的逻辑天才。

当时两个人偕游于濠水之上,当庄子看见水中的鯈鱼悠游于水中,发自内心地感叹悠游之鱼的自在之乐。于是引发了两个人的濠梁之辩。

惠子从逻辑出发,提出对庄子感叹的质疑。惠子说:“你不是鱼,哪里会知道鱼的快乐?”也就是说,鱼是否快乐,只有鱼知道,你不是鱼,自然不会知道鱼是否快乐。

庄子顺着他的逻辑反问:“你不是我,你哪里会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

于是,惠子就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梳理:“没错,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鱼之乐;同理,你不是鱼,你自然也不会知道鱼是否快乐。这就是我的完美答案。”

庄子和惠子辩论最后谁赢了(庄子当中的子非鱼)(2)

按照通常的逻辑,惠子的推理完美,几乎无懈可击。但是庄子不以为然,所以,庄子另辟蹊径,转换思路:“我们再从头捋一下。你开头是怎么问我的呢?你问我从哪里看出鱼的快乐,那分明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之乐而问我。我现在告诉你我从哪里知道的,我就是在濠上知道的。”庄子一下子把“哪里知道”(安知)偷换成地点的概念。

从常性思维来说,庄子类似于一种狡辩。但《庄子》一书中之所以讲述这个故事,当然不是为了表现庄子的强词夺理,而是要表达与《秋水》篇整体思想相契合的超越。庄子正是用这种类似狡辩的回答,跳脱出惠子的逻辑,从思维回到觉性。鱼的悠游与庄子内心的悠游同频碰撞,这种觉性中的大快乐是封闭在可怜的逻辑之中的惠子根本无法体悟的。而且庄子也十分享受与惠子的辩论,他把这场辩论同样当成一种鱼的悠游。

因此,从惠子逻辑的视角,惠子赢了。而从庄子的觉性中看,哪里有什么输赢,体悟到如鱼一般的悠游就足够了。惠子在享受他逻辑的胜利,而庄子在享受他在辩论中的悠游,两个人可以说是各得其乐。看看,庄子一番感慨,让两人同时得到了心满意足的快乐。

庄子和惠子辩论最后谁赢了(庄子当中的子非鱼)(3)

《庄子》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