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最著名的事迹(名人逸事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家)

明朝天启六年(1626), 14岁的顾炎武与同乡挚友归庄一起加入 了江南士大夫的政治集团一复社。 顾、归二人不仅同年出生,而且还是同乡、同学,又志向相投。加入复社后,他们经常在一起纵谈古今, 评论朝政,对于功名科举他们不感兴趣,对于封建礼教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被同乡文人视为异端。- -次有人不无恶意地嘲笑他们说:“归庄腿瘸,顾炎武眼斜,两人凑在一起真可谓是‘归奇顾怪’啊。”

顾炎武和归庄的朋友听见以后,很为两个人抱不平,就把这些话告诉了他们。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生气,顾炎武反而劝他的朋友说:“这二三十年来,我所见到的那些号称为文人的同乡,没有一一个不是致力于功名、拘泥于礼教的俗物。而我和归庄不随波逐流,只喜欢文学,希望做到的是磨炼自己的品行,树立良好的名节,这就被他们所不容了。我们跟这类人没有什么共同追求,所以他们都说我俩是狂人、是异端也不足为奇啊。”

顾炎武最著名的事迹(名人逸事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家)(1)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明朝灭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东望族,其高、曾祖为明廷仕宦,明朝末年,家道中落。顾炎武7岁入私塾,14岁取得诸生(秀才)资格后,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极大地增强了他研究现实问题的兴趣。

顾炎武性情豪爽,敢作敢为,不拘于封建礼法。因屡试不中,自27岁起,他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顺治二年(1645 年),清兵下江南,顾炎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昆山、苏州两地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失败后,与归庄等结为惊隐诗社,- -边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边做学问,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顾炎武最著名的事迹(名人逸事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家)(2)

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于陆恩之狱,顾炎武被迫弃家北游。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顾炎武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人《明史》馆。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人都。康熙二 十-年(1682年)在山西曲沃病逝,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被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在北游的20余年中,顾炎武往返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金石考古工作,著书立说。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他继承明朝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他认为明亡的原因在于学界的思想僵化空疏,不能适应政治社会的变革,所以他力倡“经世致用”之学,以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把“古”与“今”、“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他以在众多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顾炎武以大量社会历史资料的排比,对土地的兼并、赋役不均的社会积弊进行了猛烈的鞭挞,充满了求实思想,对矫正明末清初的空疏不学之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主张舍弃宋儒对经书的阐释,回到接近儒家原著的汉代学者注释,从而创立汉学学派。他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认为探讨经世济民之学和砥砺操守气节同样重要。在哲学上,他宣扬唯物主义观点,赞成张载对太虚、气万物三者统的学说。顾炎武还断然弃绝空谈心性的玄理,猛烈抨击超凡顿悟的禅学,明确地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主张,客观上否定了理学,推进了清初的反理学斗争。

顾炎武最著名的事迹(名人逸事之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家)(3)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也是在经历了国运存亡、家道盛衰、人生聚散等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日知录》中,他结合晚明衰亡的历史,大胆地怀疑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提出“众治”、反对“独治”主张,充满了民主主义思想。他试图通过经学、历史、典章制度的研究,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安邦治国的制度和措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极其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他以国事为已任,终身都在为恢复故国而奔走呼号。

顾炎武还是一位优秀的古声韵学家,他编著的《音学五书》把音韵学和文字学结合起来,为人们对古代许多文献的理解、参悟开辟了蹊径,他也被推崇为清代古音学的鼻祖。

顾炎武著作甚丰,大概有50多种,累计400多卷。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