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

如今我们人类的生物学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在面对病毒的时候,仍然显得有些式微,比如这次的新冠病毒席卷全球,至今还未能将其彻底消灭。

在我国古代,有这么一句俗语“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描述出了瘟疫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那么这话是对的吗?

根据现有的生物学研究,科学家肯定地给出了答案,古人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这就让人非常惊讶了,古人没有系统的生物知识做支撑,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1)

经验积累

古代的瘟疫一般都是在天灾人祸之后发生的,比如一个地区发生了地震或者暴雨,当灾难过去之后,必然会有瘟疫的出现。

在炎帝时期,广袤的河南大平原就因为黄河遭到了水灾,这场水灾过去之后,就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死伤无数。

再有就是战争,这属于人祸的一种,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相互征战,一场大型的战斗死伤人数动辄数十万,堆积成山的尸体要是没有及时处理,也会发生瘟疫。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2)

因此在古代也有了“大灾必有大疫”的说法,其实就是经过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大灾之后就会出现大疫呢?其实是因为公共卫生这个系统的缺乏导致的。

我们知道,在现代城市中,一旦发生天灾,等灾难过去之后,卫生部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防疫。

古代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不知道一场洪灾不仅仅是冲毁房屋这么简单,洪灾更大的危害是让人类直面各种细菌和病毒。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3)

洪灾发生的时候,将房屋冲毁,屋内的所有东西都被冲到大地上,这些物品混在一起,是非常脏的,同时人们蓄养的动物也会被水淹死,动物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蛋白质会被细菌分解,造成瘟疫。

不过这些都是细菌引发的,我们现在说的瘟疫大都是病毒引发的,所以古人的话就对了,说瘟疫始于大雪。

大雪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的是12月的月初七号或者八号,病毒是不怕冷的,所以在气候刚刚转冷的12月,恰好就是病毒的潜伏期。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4)

在战争年代,由于缺少消毒设备,所以在很多战争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医生护士往往把医疗器械放入沸水中消毒,此为“巴氏灭菌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病毒的这个特点,高温可以灭菌。

我国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如此,在排队打疫苗的时候,可以看到疫苗是被存放在冰柜里面的,这就是为了保证疫苗的活性,当灭活的病毒进入人体,才能让身体形成抗体。

到了冬至的时候,天气开始正式变冷进入冬天,这个温度刚好是病毒最为活跃的点,因此要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大灾的话,瘟疫的传播要比平时来得更为猛烈。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5)

新冠病毒不就是在2019年底和2020年初的时候爆发的吗,这刚好就是冬至前后。

开始减弱

当一种病毒从大雪的蛰伏期再到冬至的爆发期之后,随着天气的变暖,病毒的活性就开始慢慢降低了,其本身的传染强度也开始变低,这就是人类开始战胜病毒的时期了。

这一时期是从雨水这个时节开始的,雨水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暖,也是春节的尾声,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就没有那么冷了,病毒自然也无法存活。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6)

雨水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雨水多了,冬天无论是山川湖海都结成了冰,只有天气转暖,山上的雪水才会融化,同时降水增多,太阳达到黄经三百三十度。

雨水时节,农业活动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比如培土施肥啊,草木迎来一年中最适宜培植的时候,对于人体来说,这个时节可能会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在雨水到来的时候,人们要锻炼身体,保护脾胃。

不过还是要注意,瘟疫在雨水时节并非完全被消灭掉,这个时期的瘟疫只是减弱而非消逝,所以在防疫方面依然要引起重视,如果因为天气的原因放任瘟疫的发展,很有可能引起第二波瘟疫大潮,前期为了防疫所做的所有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7)

古代的时候,因为公共卫生条件不好,所以人们在和瘟疫作斗争的时候往往抗不到雨水时节,在冬至的时候,瘟疫就已经带走了大部分人的生命了。

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活到春节过后,同时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已经天然产生了抗体,他们的存在也是抵抗瘟疫的生力军。

所以瘟疫病毒这种怕热的特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就被古人摸透了,虽然一开始人们认为瘟疫就是上天惩罚人类的手段,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似乎一到热天,瘟疫自己就消失了。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8)

人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温度在起作用,反而认为是太阳的到来才驱散了瘟疫,因此古代对于太阳的崇拜也是来源于此。

不过古人的这种对太阳的崇拜和科学的认识也是殊途同归,毕竟太阳就代表着温度,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的功效呢。

衰于惊蛰

惊蛰是雨水之后的节气,根据雨水的特点,惊蛰其实就是雨水的加强版,当到达惊蛰时节之后,雨水变得越来越多,温度开始变得非常不稳定,可以说是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人们往往因为不能准确添加衣物而感冒。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9)

不过到了惊蛰的时候,气温确实是在越来越暖的,所以瘟疫病毒会比雨水时期更加弱小,直到惊蛰过去之后,瘟疫病毒也就是消散不见了。

因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瘟疫的观察是非常全面的,从一开始面对瘟疫的束手无策,一直到清朝时期发展出了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防疫手段,这也是古人智慧的运用。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10)

清朝康熙时期,天花病毒在北京城肆虐,当时的贫民百姓面对天花真的就是只能听天命,但是康熙皇帝竟然发明出了种痘之法。

将天花病人身上带有病毒液体的水泡刺破,然后将稀释过后的液体从鼻腔种到健康的人身上,最后这个人就形成了天花抗体,永远不会得天花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