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与元芳对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前情提要:
最近在重读《废都》和《远大前程》,很快会写这两本。
大家新一周开心。
记得要满满正能量,开心一天幸福一天。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同步转载于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更集中,更专注。
欢迎喜欢小说的朋友加入。品读好书,每周一篇。
正文:
我一直觉得人们对于《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点儿不公平。
一提起那同名电视剧来好多人都看过,一提起张大民的扮演者梁冠华,好多人也都会在看《狄仁杰探案》时候说,这不是张大民吗?但是一提起这部小说原著来,好多人就不怎么谈了。
比起已经公认的老舍先生写民国老北京的大俗大雅,比起最近十几年被推到艺术品鉴范畴的冯骥才的天津市井小说集《俗世奇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实在是太俗了。从小说名到小说语言,完全就是北京底层市井生活苦的不能再苦的一群小市民。
这样的小说,提起名字来显得不太高级,提起内容来又荤素齐全不够仙风道骨,没事儿提它干嘛。反正,我在官方媒体上很少看到有人拿它来做经典小说来给读者观摩。
倒是它的改编很茂盛,又是评剧又是北京曲剧,足见老百姓对这故事的喜欢。
我特别喜欢这部小说,特别喜欢。
原因有几个:
1、小说名带有“幸福生活”几个字,我们都喜欢活在幸福里。
2、喜欢张大民这个人物。北京男人尤其特别贫。这种贫有一种无聊在,一种掉书包在,还有一种可爱在。张大民出身差,学习笨,书包没的掉就只剩下无聊和可爱了。
3、我喜欢那部电视剧。当年火遍中国,全卫星台热播不是没有道理。它给每个人物的立体塑造都很生动,深化了小说,还兼顾了大悲悯和诗意的气质。可以代表老北京平民的生活。
(补充:特别喜欢古三那个角色,比小说深挖,丰富立体。2014年曾采访过古三的扮演者刘桦老师,他很有意思。)
4、因为小说作者刘恒老师是我老乡。
说起老乡来,这还是我大姑告诉我的。
那一年,电视台正在热播《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编剧刘恒。大概是因为我们京西的小山区很难才出一个大才子,一天,我大姑因为知道我在写小说就告诉我说,刘恒不就咱们区的吗,斋堂人。
我吓了一跳,第一反应是完全不可能。因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的是北京城区在大杂院里的平民生活,和我们区地大物博,地广人稀的生活环境完全不符。张大民是因为住在城里的大杂院才逼的屋里盖进一棵树的,这在我们区,尤其斋堂那个地方不可能。那地方的房子随便盖,就不怕占地方。
等又过了几年,和朋友去看根据刘恒老师另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杀生》,刘烨主演。当我看到大银幕上熟悉的瓦片房和半山盖房的风景就看出这就是在我们区拍摄,直到后面出片尾字幕时看到了“斋堂”两字才坐实了刘恒就是我们区的人。
在那时候之前很久,我已经在图书馆看过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当时就用了一个下午,印象十分深刻。等后面,冯巩先拍了一部《没事儿偷着乐》,就是根据这小说改编的。电影我看过,改编的并不合适,因为冯巩个高,相貌也算堂堂,和小说里矮胖的,一米六出点头的张大民实在不像。再等后来就是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了。
记得开播当晚,我打开电视机,就看到当时还不是人人皆知的梁冠华拿着刷牙缸子,吐着牙膏沫子在水龙头旁边和漂亮的李云芳逗贫。那北京话,特地道,那形象,真寒碜,再想想小说里写的这个情节就乐了。可不是吗,这就是小说里的张大民。
再后来,2014年,我到杭州麦家理想谷客居写作时,在园区里有不少名人工作室,比如余华工作室,漫画家蔡志忠工作室,编剧邹静之工作室,还有就是刘恒工作室。在一个梅雨天的下午,大概三四点钟。我正在书店里看书,突然门口来了一个身材高大,看着眼熟的中年人。他问我麦老师在吗,我给他回复了两句,他就出门离开了。等过了一会儿有店员才提醒我说,刚刚进来的是刘恒啊。
他比想象中的高大很多,至少180高,也比作者照中的他显得年轻一些。他说话北京腔并不太明显,但却有一种睿智在,话不多,有点儿俏皮,这让人印象深刻。在2015年再次在书店短暂客居的日子里,有天晚上,书店的栅栏门在响动,我开始以为是流浪猫,后面听到有人说话才跑过去,发现竟然就是刘恒老师过来给书店送包子。果然是地道北京人,地道斋堂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北方的传统面食。
说回小说吧。
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语言。
它的语言跟老舍的小说语言不能放一起对比。
老舍的语言虽然地道,讲究,有美感,但那是升级了的北京话。不俗却雅,保留了幽默和韵味,却对底层平民的粗陋语言有筛选。
它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不能放一起比。
冯骥才的小说除了有地道的天津方言做基础,还在天津曲艺中吸取的一些精髓。那都是数百年来天津人民集体智慧的精华呈现。
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不是。
它语言讲究,却是平民老百姓的讲究,是真正不用美图秀秀的柔光修出来的讲究。它保持了北京平民的烟火生活,包含了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睡。这些高雅场所里不方便提起,但现实环境中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它小说的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这“住和睡”展开的。
张大民是一个北京大杂院里长大的孩子。
他爸爸在厂里烧锅炉,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爸爸让锅炉给炸上了天,于是他就停止了长个儿开始就长嘴皮子。他暗恋从小青梅竹马的假小子李云芳,李云芳却喜欢厂里的技术员。有一天,技术员终于把李云芳甩了,李云芳不吃不喝要自杀,张大民才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但写的比我的简述要有意思多了。
前面尤其有一段儿,张大民在水龙头旁边和李云芳套词(北京话侃大山的意思)时,明明他想让李云芳注意自己,却非拿李云芳一家人都拿毛巾厂的毛巾做大裤衩的事儿开涮,弄得李云芳更觉得他别扭。
等后面,技术员去了美国,和李云芳提分手,李云芳在屋里不吃不喝。张大民过去更是使出了自己贫嘴的本事,给李云芳算了一笔账就让她吃饭了。
他是这么算的:
“云芳,我帮你算一笔账。你不吃饭,每天可以省3块钱,现在你已经省了9块钱了。你如果再省9块钱,就可以去火葬场了。你看出来没有?这件事对谁都没有好处。你饿到你姥姥家去,也只能给你妈省下18块钱。你知道一个骨灰盒多少钱吗?我爸爸的骨灰放在—个坛子里,还花了30块钱呢……”
李云芳同意嫁给他了,或者说张大民说了别人不要你我要你,反正张大民这次觉得自己得到了打了对折的幸福,但那也是幸福啊。于是,他开始给家人开大会,商量如何“进来一个李云芳,不进来多一件家具”。
小说里对于张大民的家的描写可真叫绝。不知道书友朋友们有谁曾来过北京的大杂院见过住这种拥挤狭窄地方的北京平民。反正小说里写的张大民的家,典型又不夸张。
张大民家的房子结构啰嗦,像一个掉在地上的汉堡包,捡起来还能吃,只是层次和内容有点儿乱了。第一层是院墙、院门和院子。院墙不高,爬满了牵牛花,有虚假的田园风光,可以骗骗花了眼的人。院门松松垮垮,是拼成一体的两扇旧窗户,钉着几块有弧度的五合板,号码都在,告诉来人它不是一般的木头,它是大礼堂的椅子背儿。推开院门,里面是半米深的大坑,足有4平方米。左边支着油毡棚,摞满了蜂窝煤,右边支着一辆自行车,墙上挂着两辆自行车,自行车旁边还挂着几辫儿紫皮蒜,蒜辫儿底下搁着一个装满垃圾的油漆桶。张大民家的人管这个填满了的大坑叫——院子。
就是这样一个一家六口,有男有女的大家庭,本身就住的前脚碰后脚,还要住进来一个新媳妇来怎么弄呢?于是,我们在下面就看到了张大民的语言艺术,其实就是贫嘴,但贫嘴的特别智慧,也特别无奈。
他先问弟弟妹妹们,谁反对他结婚。他说,壶里的水烧开了,必须结婚了,你们有反对的就提出来。他挨个问,自己的妹妹二民,弟弟三民,妹妹四民,弟弟五民,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埋怨却又都抹不开。在这一段里,刘恒成功地让张大民的一家人都做了一个集体大亮相。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几分钟的展示机会,于是,我们也很快知道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张二民,张大民的大妹妹,不漂亮,性格火爆,在车间弄猪下水。她后面的人生走向是,恋爱多次失败,下嫁山西的养猪专业户。
张三民,张大民的大弟弟,比张大民帅,对女人有一套。在大民结婚不久后很快和一个风流女人结婚,后面被老婆戴了绿帽子却甘愿吃老婆软饭,是张大民最看不上的人。
张四民,张大民的二妹妹,文静,漂亮,是小说里仙女一样的人物。医院先进工作者却得了白血病,是张大民心里提起来就要崩溃的一道疤。
张五民,张大民的小弟弟,不像这家人。算是贫寒出才子中的代表,严肃、古板却很虚伪,在后面走入仕途后和家里划分界限。他最后的人生走向不详,大概作者认为肯定不会太差。
这下面写的就是小说里最烟火的部分了。
张大民绞尽脑汁,给他家的几个大活人摆好了怎么睡的位置,顺利把李云芳娶进家门。可没想到李云芳刚怀孕,弟弟张三民就带着风流弟媳妇要进家门。张大民又恨又气。他是恨这个家里没地方,放不下更多的新婚夫妇,又气弟弟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再等两年他想出办法不好吗?
可弟弟就是扔过一句话:双人床都订好了,你给摆摆吧。
于是,我们看到了小说中的这段儿情节:
三民捂紧脑门儿,好像有点儿害怕。张大民给三民续了一支烟,自己也续了一支烟,一边抽一边问自己,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不说吧,好歹也算一个办法,说了吧,还是一个不要脸的办法!床没地儿摆,身子没地儿放,单单要张脸搁哪儿呢!豁出去了。
摞着摆不合适,咱挨着摆!
挨着摆?
我们的床挨着你们的床。咱不摞着了,不分上下了。咱分里外。你们是新婚,你们在里边。我们在外边。我们是老夫老妻了,脸皮有冰箱那么厚了。我们把双人床摆在你们的双人床旁边,不知你们的心里怎么想,反正我们是不在乎了。
挨着摆不就成大通铺了吗?
你这么理解也不算错。
……不挨着不行吗?
这段儿对话写的够“不要脸面”的。
但,又一想,一个人究竟到了怎么样没办法的境地才会跟自己亲弟弟说出这种话来,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说自己也不要脸面的地步呢?
等后面,张三民婚后,和张大民两口子隔着布帘“大通铺”的时候,又因为三民媳妇晚上的“叫声”让全家人尴尬,让张大民气恼。
他请三民吃炒腰花,含沙射影让三民管着老婆要“考虑考虑别人”,可三民他们在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个情节写的尴尬不尴尬?尴尬。有趣不有趣?有趣。悲惨不悲惨,悲惨。但为什么这么尴尬,提起来脸红,只能在相声里面出现的情景会在这小说里写出来呢?
因为,这就是生活。
生活中有茶道、西点、刺身、法式大餐,生活中还有葱姜蒜、辣椒、臭豆腐和卫生间,根据人物不同,题材不同,生活中的寒碜写出来也是精彩。
说回到这部小说。
我们在小说中部,顺着张大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看到他干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故意跟邻居找茬儿说邻居大妈腰围三尺六过不来夹道,所以不让他盖房子。结果邻居亮子把他给打了,他缝了两三针却把整个脑袋都给包上了纱布,好回到大杂院威胁亮子自己缝了“18针”从而达到盖房包树的目的。
他还帮他妹夫去诊所看男性不孕不育症,得到妹夫给一堆金戒指相赠,他只挑了最小的一个给李云芳。
还有他家搬迁到楼房时,他搂着屋里那棵树站在房顶上,又是哭他死去的爸,又是哭他老年痴呆的妈,又是哭他刚死去的妹妹,弄得一个人唱了北京城拆迁闹剧的全本儿。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喜欢张大民,越是这样我们越特别同情张大民,而这种同情还不是他刻意地在说,“我好惨啊,我好惨啊”这种低段位手法换来的。
我特别喜欢张四民去世那一段文字。这一段儿算是这小说的高光部分。
不言不语的姑娘张四民得了白血病,眼看着就要走了。张大民的儿子小树问张四民,有没有男朋友。张四民说没有。小树就说,那我长大了做姑姑的男朋友吧。张四民就撒手人寰了。
在妹妹的葬礼上,一直没有爆发的张大民终于爆发了。他痛恨妹妹的葬礼,以为妹妹说没有男朋友是假的,可葬礼上真没有一个妹妹的男朋友来,他觉得不公平。这么漂亮的一个姑娘,这么好的一个女孩,为什么她这么早就走了,为什么老天爷连个男朋友都不给她呢?
这一段看到真是让人潸然泪下。
我曾在写老舍的《骆驼祥子》里写虎妞难产而亡的情节说自己看到落泪。但老舍是收着写的,内功绵软,后劲十足。可刘恒这小说是放着写的,是大刀大砍,是暴风骤雨。张大民都给生活压成什么样儿了,经历这么多的悲苦和不幸之后,还不让他痛快哭闹一场了?还让不让他活了?
今天这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多了。写这么多还是希望书友朋友们哪怕有一个人因为我的推荐能去看看这部好小说。
今天就到这儿。
下期推荐:
莫泊桑的《漂亮朋友》
这部小说在现在读起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同步转载于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更集中,更专注。
欢迎喜欢小说的朋友加入。品读好书,每周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