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之学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

训诂,即训故,训古,就是注释,解释古文的意思,这是最通俗的理解,训诂学就是研究古文注释的一门科学,主要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即是指后者。

王宁主编的《训诂学》大致可以这么解释各章主题:

绪论:分解训诂与训诂学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训诂学的历史。

第二章:初步了解随文训释的形式、格式、注释所包含的内容及注音的情况等。

第三章:认识训诂专书,及其使用。

第四章:通过前人的注释规律,解读注释原理。

第五章:认识哪些字词需要训释,注释什么信息。

第六章:怎么注释。

第七章:训诂学可以用来干什么。

训诂之学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1)

训诂工作起步较早,而成理论较晚。先秦时期处于萌芽期,训释工作尚属于没有意识的文字工作;两汉时期,出于对古文经(《论语》《尚书》《礼记》《孝经》)的理解需求,这一时期,文字训诂工作开始大规模地开展。于是产生了古文经学第一部注释书《毛诗诂训传》(毛亨著),郑玄的《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训诂专书则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

汉代主要注古文经等经典文献,而到了魏晋随唐时期则扩大到注释史、子、集等。

宋元明时期因受理学影响,完全质疑前人训诂成果,代之以理学说教,强经就我,空衍义理地对文进行再训释。虽有缺点,但这一时期的训诂工作打破了固有思想,开创了一个无拘无束,敢想敢说的训诂新环境。

清代可谓训诂工作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清王朝对思想文化加强控制,提倡理学,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使得文人的创作活动受到限制,转而兴起了训诂学。可以说,近现代的训诂理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基础。为此,清末的章太炎和黄侃初创了训诂学理论。

而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主要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训诂工作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古老文书的内容,但若翻阅注书,我们仍然无从理解,这就是现代训诂工作者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基本技能。随文注释是所以训释材料中最丰富的一种,即直接在文献中对字、词、句、章进行注解的书籍。通常以诂、训、诠、释、集解、疏正、校注、诂训传等命名。

虽然,都属于训诂材料,但训释的形式,格式并非都一样,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训诂材料到底是什么样子。

随文注释可以分为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传注类即以传的形式进行注解,通常篇幅较大,如《春秋·隐公元年》中有文字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则据此将10个字的信息补充完整,成为一个500余字的故事。通俗的比喻,我说“我的车丢了。”里面还有很多信息你并不知道,而知情的朋友则将我的车是什么怎么丢了,甚至车长什么模样,后来我报警等等相关信息都告诉了你,这就类似于传注。

传注中,传是主体内容,主体内容中还使用了笺,这一体式即是对传中内容的注释。

传注,即主要包括传和注,注分为自注、子注、补注。自注即作者在正文中或文后附上注释,子注则与自注相似,但它的形式是使用小字夹于大字正竖列间。补注则是对注本的补充订正,通常以“补注”命书名。

章句类,章句是离章辨句之意,析出文章段落,对其解说,即离章;以句子为训释单位进行注释即辨句。汉代章句类注书较多。

义疏类,称疏,注疏,又名正义,是一种即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前人注释的一种训释材料。南北朝时期较多称之为义疏,唐时多称正义。

集解类,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注释方法,即权衡前人对某一典籍的所有注释,恰当取舍,适当添加自己的意见所集成的注书。

征引类,即对正文注上出处,形式如“说文曰:弃也”。

音义类,通常用于注明读音,分辨字形,或者借音辨义等,比较简明,对佛教经典等外来书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是注释材料的外在形式。(蒋书逸/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