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优美的旋律依然回响至今。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优美的歌词。

2017年,朴树在演唱会上演唱这首词时,突然泪流失语,哽咽不止。他说:如果这首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这儿都可以!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1)

01 故人雪别离,妙曲传佳世

同是一个冬日,1915年的旧上海,大雪纷飞,一片凄凉。“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站在一处庭院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妻子,日籍人),低沉着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许幻园转身而去,泪洒长街。

李叔同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常于城南草堂一起讨论诗词歌赋。几人皆为旧上海滩新学界的传奇人物,志同道合,形同莫逆,为灵魂好友。

许幻园离去后,李叔同伤心不已,望着他的背影,在茫茫大雪中站了一个多小时。返身回屋后,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2)

这首歌用长亭、古道、芳草、笛声、夕阳等事物,勾勒出一幅凄美而寂静的画面,让我们似幻见两位挚友挥手离别的惆怅景象,将背井离乡的旅人和游子带入古道西风、柳丝依依、笛声凄凄的深邃凄清的意境中,令无数国人为之痴迷。

李叔同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

这首歌是李叔同含泪而作,也是他留在凡尘的最后一念。一年后,李叔同决定长伴青灯,醉心于佛法和诗词书画。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3)

02 词曲并非原创,意境远超凡尘

《送别》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通俗歌曲,可是中国音乐史却说黎锦晖的《毛毛雨》才是我国最早的通俗歌曲,原因是李叔同的《送别》不是原创,而是根据已有的曲子填词的。

这首歌确实不是原创,其曲用的是美国的一首曲子,歌词是化用日本一首歌的歌词。

《送别》依照的乐曲是1851年,美国作曲家奥特威的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翻译成中文,名为《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4)

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带有明显的伤感色彩,很符合人们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家乡的感伤心理,所以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传遍整个美国,并且在19世纪末流传到了日本。

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于1907年为这首《梦见家和母亲》重新填写了日语歌词,取名叫《旅愁》,歌词翻译成中文为: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

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对比李叔同的《送别》和犬童球溪的《旅愁》,两首歌的情调极为相似,但意境却有明显的高下之分。

《旅愁》表达的是一种直白浅显的伤感之情;而《送别》意境深邃、形象生动、情绪浓重,词曲的配合十分贴切,可谓天衣无缝,展现出一种含蓄典雅的美,可以说是我国最经典的歌词之一。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5)

03 初见惊若天人,终现缘为高僧

李叔同于188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巨富家庭。出生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他将这根松枝一直带在身边,相伴他走过曲折又神奇的一生,终生不离。

他才高八斗,音乐、绘画、戏剧样样精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然而,他却在鼎盛之年,转身遁入空门,与青灯古佛相伴。

李叔同,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

李叔同传奇的一生里贡献了多个“第一”:

他是第一个学习美术的留学生。

他创立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演出话剧《茶花女》,也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

他编纂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李叔同还是中国油画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6)

李家潜心向佛,因受佛法熏陶,儿时的李叔同便喜欢上了念经时的空灵感受,或许那时他已埋下出家为僧的种子。

后来一夜之间,桐达李家破产了。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努力求生的李叔同,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在浙江师范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净和平淡,像是找到了少时读佛经的感觉,却又比那时更清明。机缘巧合,他尝试了断食疗法,感觉就像脱胎换骨过一样,从未有过的轻松感。

1916年,李叔同写下“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入山断食后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于1942年10月圆寂于泉州。

李叔同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亦才亦禅的李叔同与送别)(7)

命运往往走到一个点之后,就会斗转星移。看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才发现一个人最好的活法不过是: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