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广东丧葬习俗的不同(随州传统丧葬与习俗)

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湖南和广东丧葬习俗的不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和广东丧葬习俗的不同(随州传统丧葬与习俗)

湖南和广东丧葬习俗的不同

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

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则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

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部分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避免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洗澡和穿戴

逝者在入殓前按照风俗要让他(她)干干净净地走,所以要给逝者洗脸洗澡,说是洗脸洗澡,其实就是走过场,用热水浸过的热毛巾,首先在逝者的脸部上下左右抹三下,接着是逝者的前后胸,也是各抹三下,这样,就算洗完澡了。洗澡一般由逝者的子女来完成,也有请左右邻居的老者来完成的。给逝者洗完澡以后,并不是立即入殓,还要等逝者的姑娘女婿买来寿衣,穿戴整齐,这些寿衣一般是不用扣子的,都是用白线相连,逝者的双脚要用白线连在一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逝者“走得太快”,其中包含着逝者家人对其不舍之意。等逝者所有的子女来见过“最后一面”后才开始入殓。

入殓和盖棺

入殓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来操作,首先是在棺材头部的地方放三块步瓦(过去手工制作的一种瓦),脚头放两块,然后,在棺材底部撒上一层火灰,撒完火灰后,就铺上姑娘女婿随寿衣一起带回来的“褥子”,垫在棺材底部,请来帮忙入殓的人将逝者抬起,头脚都枕放在棺材内部刚放好的瓦上,盖上“被子”, 再将没有烧掉、稍微好一点的衣服放在棺材里面靠近棺材壁的地方“压棺”。做好这一切后,帮忙的人就会让逝者的亲朋来看一眼,这个时候,逝者的子女免不了要大哭一场,一旁的人就会劝他们不要哭,同时告诉他们尽量不要把眼泪流落到逝者身上,那样逝者来世会变成瞎子的。等大家都看过,帮忙的人就会拿一张草纸(俗称钱纸)将逝者的脸部盖上,然后大家吼上几声,将棺材盖抬起盖上。然后在棺材头部点上蜡烛或油灯,灯的正中放上一个香炉,再在棺材底部点上一盏灯(有条件的多用香油灯)。

下祭与选址

这里所说的下祭是指逝者去世后,家人会遍邀所有的亲朋好友,不管是还在来往的还是已经没有来往的,特别是逝者在世时已经没有来往的亲戚,都邀请来祭祀逝者。接到通知的亲朋好友就会买花圈,带上香纸鞭炮到逝者家中去下祭,在离逝者家不远的时候开始放鞭炮,逝者的子女听到鞭炮声,就会知道来客人了,逝者姑娘、侄姑娘等女眷围着棺材嚎啕大哭,请来的唢呐手鼓起腮帮子拼命吹,迎接客人的到来。孝子孝孙会留一两个在屋里,等客人来了,跪在棺材的一旁,面对前来对逝者行跪拜礼的人回拜,以示讲究和礼貌。其他孝子孝孙则排着队,挨个向前来祭祀的人行跪拜礼。然后就有专门的人向他们每人分发一条“孝袱子”(约两尺长短的白布。孝子孝孙孝女孝婿和外孙的孝袱子一般是与装殓逝者的棺材等长)。

客人来了,都会带香纸,这个时候,棺材前面或屋外放一个瓦盆用来烧纸,盆底装少许水,防止将盆烧炸裂。棺材的下方还会放一些“鼓头棒”,因为这种棒一般是在木棍的一端用棉花和摆布缠成形如打鼓棒一样的东西,故称“鼓头棒”,其数量与逝者孙子数量相等。

与此同时,前来“抬重”(出殡时抬棺材)的人就会在逝者家人的陪同下,到山上选逝者落葬的地址,这些人除了逝者的“未亡人”之外,有的还会请和尚、道士、风水先生等来为逝者的墓穴“看风水”。

守夜和封“子口”

守夜,一般是由孝子孝孙孝女孝婿们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守在棺材两旁,或坐或躺,他们的任务是每隔一个小时就放一挂鞭炮,放鞭炮的时候姑娘们还会哭上几声,一则证明“有动静”,二则有人说如果不哭逝者下辈子会变成哑巴。守夜的人可以轮流睡觉,但要时刻保持有人清醒,因为他们除了放鞭炮哭泣以外,还有防止香烧尽、纸烧灭、灯油完,随时添香加纸注油的任务。到了转钟后或天亮前,抬重的人就会陆续来到,准备封子口了。

所谓的封“子口”,就是把棺材盖子彻底封死,“子口”即棺材口。在此之前,棺材盖是用钱纸随意封着的,等逝者的相关亲属到来之后,抬重的就会打开棺材盖,这是见逝者最后一面的机会,所有的人都会围着棺材转,向死者的遗体告别。这个时候,哭得最欢的当属逝者的姑娘,她们会爬在棺材边沿,希望多看一眼。但抬重的这个时候显得十分的“无情”,他们发一声喊,拉开爬在棺材上不忍离去的人,强行将棺材盖盖上,钉上抓钉,整个封子口过程完成,人们再想见到逝者,只有在梦里了。

出殡与下葬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的重头戏。出殡的时间一般选取在早上(未出30岁死亡的称之为“短阳寿”,有的地方会选择在下午匆忙埋掉)。抬重的人先在大门外摆上两条板凳,然后进屋,棺材两旁各站四个人,用手捧起棺材往外抬。门框的两边分别会站两个人,手拿红色被单罩着门框,目的是为防止棺材上的“霉气”粘在门框上,棺材抬出门后,早已经安排好的人便在第一时间将停放棺材的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其寓意大体也是除去“霉气”。

棺材放在大门外的板凳上后,抬重的就会往棺材上部绑“通杆(直通棺材前后的树干或檩子。随南部分山区的通杆绑在棺材底部或腰部,既棺材底与抬重人的肩持平,这样便于上山。)”、“横柚(绑在通杆下面)”和扁担(和通杆平行,在横柚的上部),绑好这些后,他们还会把一根长长的白布绕回缠在棺材头部,这样便于孝子孝孙们“拉纤”。抬重人做这些事的时候,孝子孝孙们就会整整齐齐地跪在棺材前面,等到这些工作做好了,就准备出发,孝子孝孙们会一一轮流给抬重的人跪拜行礼,然后,抬重的人发一声喊,这就开始正式出殡了。

出殡送葬的队伍很长,走在最前面的人跳着挖锄、锹、烧纸钱的盆子以及里面的灰烬、钱纸,他的任务是沿途丢买路钱,放鞭炮。紧接着是花圈,花圈的后面是“帐子”(过去有人过世一般送的礼品就是布料,在这里称之为“帐子”),帐子的后面是逝者的孙子辈的拿着鼓头棒,紧接着就是拉纤的孝子们,他们在棺材的前面会尽量走得慢一些,抬重的因为身上负重,希望快一点到达目的地,于是一个阻,一个推,他们是互为“矛盾的”。棺材的后面跟着的是女眷们,他们的任务就是哭,再后面就是敲打锣鼓家什和吹唢呐的。

到达目的地之后,抬重的放下棺材,孝子孝孙们便对着棺材下跪,抬重的就会修缮墓穴,据说这是规矩,哪怕墓穴修得再好也要修缮一下。墓穴修缮好了,抬重的人就逐步解开棺材上的“通杆”等物,用最大的力气把它们扔的最远,这有两个说法。一是让孝子收捡这些物件时吃点苦,二是想让逝者的灵魂走得远一点,早点投胎。棺材落入墓穴之后,开始放鞭炮,等鞭炮声一落,孝子孝孙们就会用衣兜兜土,掩盖棺材——做个样子而已。于是,抬重的就开始正式掩埋棺材了。此时,无关的人已经渐渐离开,孝子孝孙们给抬重的逐一行跪拜礼,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他们把坟做大一点,然后捡起抬重的人扔出去的物件回家。

“复山”与烧七

逝者下葬的当天晚上,孝子孝孙们再到坟上去一趟叫“复山”,复山的时间一般定在转钟之前,孝子孝孙们会带上吃的喝的,鞭炮纸钱等一应物件来到逝者的坟前,轮流向逝者敬酒,然后大家就地坐下来,喝着酒,吃着点心,吃罢,就开始烧纸。烧纸的时候,大家会躲得远远地,据说烧纸的火熄灭后能看到逝者的魂魄前来“捡钱”,等逝者把“钱”捡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放鞭炮。放罢鞭炮,整个丧葬才真正结束。

烧七,即每七天给逝者烧一次纸,烧够七次就是烧百日,除此之外,还有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以及出灵等,这些都不是本文要说的内容,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同的丧葬习俗

要说不同的丧葬习俗,随北的小林镇和淮河镇不得不说,这两个镇几乎深入到河南省的“腹部”,这里的一些民间丧葬习俗又有不少沿袭了河南的民间习俗。这里老人过世后,先是请道士前来,超度逝者的亡灵,随同逝者家属选取落葬地点,在逝者落葬的前一天,由道士开路,孝子挑着两只水桶紧随其后,所有来参加逝者葬礼的人跟随道士和孝子来到逝者经常取水的水井,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孝子孝孙孝女孝媳们围着水井跪下,待道士做法完毕,由孝子将两只水桶放在水井里各取井水半桶挑上,沿着第二天出葬的线路,将水送到落葬点。据说这样做一是怕逝者到“阴间”没有水喝,提前给他(预备);二是逝者生前一直饮用这口水井的水,去世后为了能让他(她)不忘子孙,福荫后代,让他(她)继续饮用这口水井的水;三是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不管是阳间还是阴间都难以生存,加上人在娘胎里的时候都是由水包裹着的,这样做是为了让逝者在投胎转世时不至于缺水。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无法考究。

这里还有一件让随南人不可思议,但细想起来又觉得在理的特别的丧葬礼节。在随中南,披麻戴孝的一般是逝者的晚辈,如孝子孝孙孝女孝媳以及逝者的外甥等,而这里如果逝者为女性,而且在妯娌里面又是排行老大,那么她的小叔子(丈夫的弟弟)需像孝子一样披麻戴孝,其恭敬程度与相关礼节与孝子一般无二。据说这个礼节源于宋朝的包文拯包公,据民间传说,包公是吃嫂子的奶水长大的,故在“嫂”字后面添上一个“娘”字。而包公敬嫂如娘,嫂子百年之后,包公为嫂子披麻戴孝,因此,河南民间有嫂子过世之后,小叔子们便师从包公,为嫂子披麻戴孝的传统。小林和淮河两镇与河南省接壤,受河南民间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也沿袭了为过世的长嫂披麻戴孝的习俗。了解了这些,这里的人为过世的长嫂披麻戴孝就不足为怪了。

——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