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

文图┃田樱

“我多么爱花。”

凯瑟琳·曼斯斐尔德寄给她姐姐的信这样写着,“很奇怪我们一家人都热爱花……我桌子上放着一束连着蓓蕾和绿叶的时间菊。” 凯瑟琳·曼斯斐尔德喜爱花,她笔下出现的花有玫瑰、天竺葵、爪叶菊、白星海芋、金盏花和木犀草。她的花园里种下了许多木犀草,“木犀草发出的香气环绕着前门出入处。”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1)

我是在新西兰惠灵顿的亭拿那里路25号(25 Tinakori Rd, Thorndon, Wellington),著名的女作家凯瑟林·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thfield,1888年-1923年)的故居,那座白色建筑的庭院围墙的庭院里,看到这片由她亲手栽种的一片片翠绿欲滴的木犀草。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2)

沿着青青的、散发着馥郁香气的木犀草的小径走去,前面便是一座白色的维多利亚式的二层楼。一道开着的门,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凯瑟琳·曼斯斐尔德的照片,这是她1913年时的照片,她那张圆脸上挂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短而秀丽的发型,胸前别着一朵万寿菊;照片旁的墙上吊着一盆木犀草,扑鼻的香气袭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步入故居,便是当年的客厅,如今是接待室。一位年约60多岁的女老馆员接待了我。房间不大,摆满了凯瑟琳·曼斯斐尔德的著作及评论集和各式纪念品,使我感兴趣的是一种剪纸,上面画的就是这座故居,依此画面虚线折叠起来便是故居的模型,小巧玲珑,令人喜爱。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3)

“这是1880年保留下来的很有价值的建筑,一是这里是著名女作家的故居,尤其她的许多作品里都有故居的描写;二是这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新西兰建筑,其建筑木材都是原产于本地的三种木材,外表和内部装饰以及楼梯扶手栏杆都有其特色。” 她继而详细介绍说:“这座故居正面外表装饰,只有上下接动式长窗子上缘所装的三角顶,以及正中和两旁所装的饰面板,虽不豪华,但却巧妙地利用不太昂贵的设计,内部也不奢华,用嵌线或花檐板等装修。尤其是维多利亚式楼梯扶手装了栏杆,其扶手款式受到了中国建筑特色的影响。”

“凯瑟琳·曼斯斐尔德就曾在这园子里栽种过木犀草,她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木犀草的描写。” 女老馆员滔滔不绝地讲着。

此时,—丝丝清风徐来,飘来木犀草的幽幽清香。

“啊,木犀草如此芳香!”我赞叹道。

“木犀草又叫香草,这是一种灌丛的草,翠绿,开橙黄色或桔黄小花,花穗尾状,散发宛如桂花的麝香气味。” 她指着园中的木犀草说着。

接着,我随女老馆员来到一楼的客厅,在她的作品里这里虽是虚构的,但其背景显然是依据旧居而写成的。读过她的《前奏》、《芦荟》和《一个生日》,就会回忆起她对故居的描绘。这个十足小型维多利亚式客厅,是接待访客的地方。正如在《一个生日》里面所写的那样,客厅内放着一个小钢琴,上面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是她的母亲安妮·比沈,室内还陈列着当年丝线窗帘、煤油灯、旧照片、图画等。这里是小说《芦荟》里面描绘的情景,厅内挂着的一幅她的阿姊贝丽戴亚所作的油画。房间墙壁纸上的争藤兰花,争妍斗丽,一切至今还旧貌依然。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4)

紧挨着餐厅,进门左上方是摄于1897年的家庭照。从1907年开始,她使用外祖母婚前的姓曼斯斐尔德作为笔名。南面墙上挂着的那张婴儿照,是为她写传记的奥尔帕思在加拿大的收藏品。从厨房的通道可到餐厅,餐厅里面放着玻璃器皿和大食盘等餐具。这里便是《一个生日》故事发生的地点。木板的墙壁和天花板染上了阴暗的颜色,加上煤铁灶和唯一的窗子,还有全家围着吃饭的饭桌和椅子,这一切都写进了她的这篇小说。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5)

楼上四间寝室,主寝室是孩子们的房间,她第一次出版的诗《在床上的一天》,就是描写的这个房间。还有一间外祖母的房间,在小说《芦荟》里面,作家提示这是凯瑟琳·曼斯斐尔德和她妹妹出生的房间。她是在“这房间里出生的。她在张牙露齿的寒猛南风下,号叫着,由不情愿的母亲之胎里出来见世,外祖母一面抖着她,一面看着外面高如青山的浪扫荡那海滨大道。小房子就像一只贝壳回响着四面的澎湃声,溪谷下野生的树丛互相猛击。叫喊着的海鸥,在空中盘旋回转,掠过着雾水的窗户。” 凯瑟琳·曼斯斐尔德1888年10月14日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6)

睹故居忆故人。当我踏访故居后,来到摆放凯瑟琳·曼斯斐尔德琳作品的展室,与女老馆员交谈了起来。她把故居的中文说明书和有关作家的一整套资料,整齐地装订在一起送给我。接着,她兴致勃勃地谈论起凯瑟琳·曼斯斐尔德的作品。她介绍,凯瑟琳·曼斯斐尔德是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100多年来新西兰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钟情于祖国新西兰那种接近自然的生活,创作描写童年故乡生活的小说《芦荟》,是她第一部重要作品,显示出她的风格和特点。当时批评界对这篇小说很冷谈,可是,排字工人谈到小说原稿时说:“这些娃娃是真的呢!”这话传到她耳中,使她感到莫大的安慰。《前奏》和《在海湾》两部中篇小说,以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她的故乡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情趣。她的作品,无论是描绘人物或是风情,都充满着新西兰故乡的泥土芳香。她的作品题材,大半是刻画家庭生活,对当时的社会观察入微,揭露深刻,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物。 她的《花园酒会》《幸福》和《在海湾》等,描绘女性的生存处境,以独特的形式,对女权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提供了文学的解救之道。凯瑟琳·曼斯斐尔德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笔,融进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描写了她们在闯世界的奋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难,刻画了广大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所迫下产生的孤独感、幻灭感、恐惧感和她们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们深沉的思考和无声的叹息,表达了对她们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愤慨之情。她摆脱旧习,善于运用独特手笔,她以素描的笔法描绘人物的言谈笑貌,着重人物内心活动,有时故事展开沿着意识之流,通篇有一种迷人的气息,色彩鲜明,文笔简捷,自有诗意。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7)

谈到此时,女老馆员特别讲到,1922年,中国诗人、散 文家徐志摩和凯瑟琳·曼斯斐尔德,在英国伦敦曾有过短暂相见。当时卡瑟琳·曼斯斐尔德身体有恙,在交谈之中,她谈到她对中国的景仰与爱慕,说最爱读中国诗词,盛赞中国诗艺是一个奇迹。她还劝徐志摩自己翻译中国诗词,因为中国诗只有中国人才能译得好。短短的会面,给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后来徐志摩为此写下了《曼殊斐儿》那篇情动于中的回忆散文,还先后写了关于凯瑟琳·曼斯斐尔德的诗歌、文章,并翻译了她的作品。

肯尼亚卡琳故居介绍(木樨草凯瑟琳)(8)

踏访凯瑟琳·曼斯斐尔德故居,深为她小说中所描写的故居的情节所感染。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凯瑟琳·曼斯斐尔德运用文学独特手法描写童年,她引导读者到童年的境界里,使读者能够通过一个女孩的眼睛,去睹当时二十世纪开始的惠灵顿。

走出故居,徜佯在故居庭园,满目的木犀草,是那么碧绿,那么芬芳,仿佛是从凯瑟琳·曼斯斐尔德琳的小说《芦荟》、《在海湾》、《一个生日》、《前奏》中散发出来的香气,久久飘逸着。

作者简介: 田俊明,笔名:田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末了副刊签约作家。

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壹点号 静静的顿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