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里讲的河流(大河之南周召古地)

大河之南,周召古地,诗经《关雎》源地,三门峡陕州中国爱情诗歌的发源地陕州。 以前在初学诗经这首诗的时候。曾经产生过无数次的疑问,把《关雎》作为《诗经》开篇的第1首。作为以教化为主的目的好像已经不复存在,诗中也存在许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关雎里讲的河流(大河之南周召古地)(1)


原文及翻译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这个地方有几个关键词语解释,非常的错误。并且也不符合生产生活的现实。风作为各地的民歌多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说如果拿到生活中解释不通,就可以认定为错误的。这个地方有几个关键词语,比如说君子好逑的逑,左右流之的流,荇菜。特别是最后两句的解释更为离谱。

南方一些地区牵强的把周南,召南归结为中国的南方。非常的肤浅,西周当时的统治范围,在中国当时就是很小一块的地方。人们对诗经的理解多源于毛诗,如果你不研究这个诗歌发源地。解释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与原诗背道而立的现象。

关雎里讲的河流(大河之南周召古地)(2)


先来看一下周南和召南的地理范围。与周公召公分陕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图片儿,古人也有人做出考证。《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滞周南。”其地解释不一,一说即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裴骃《集解》引挚虞云:“古之周南,今之洛阳。”一说指陕原(今河南陕县西)以东地区,司马贞《索隐》引张晏云:“自陕已东,皆周南之地。”考证上来说,无论如何也要逃脱不了豫西这个小范围。而陕州作为周南与召南的划分起始地,最具有代表性。 有唐一代,以骆宾王为首的一大批文人,也公认陕州即是《关雎》这首诗歌描写的起源地。骆宾王的五言诗《至分陕》:“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一气列举《诗经·周南》中的《关睢》《樛木》和《诗经·召南》中的《鹊巢》《甘棠》。在骆宾王看来,这4篇诗歌皆采自于古陕州西周时期的民歌。

关雎里讲的河流(大河之南周召古地)(3)


关雎里讲的河流(大河之南周召古地)(4)

君子好逑的逑,应该是取其形,而不是取其声,也就是走走停停,犹豫不决的意思。这样非常符合君子的品行,想追求一个淑女而又犹豫不决,非常符合在追求配偶过程中的艰难。还有这个寐字,在古陕州区域方言里至今还发这个音,意思就是小睡一会儿。还有这个荇菜,应该是他的别称苋菜,在古语中二音虽然不同,意义不同,但可互指。并且苋菜的,可食用范围更广。苋菜至今在陕州地区仍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野菜,而荇菜多用于饲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淑女,不是平常所理解的美女。而是会居家过日子的女子。这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西周时期,勤劳善良能干的女子,才是淑女。这样解释也暗含了这首诗教化百姓的目的,找对象也要找一个能让你吃饱饭的,变着花样吃的女子。流,有的诗歌其实从把它解释成顺流而下,左右采菜,是非常错误的。这件事无法独自在船上完成,如果再多一个人就会破坏意境。所以说淑女采菜不在水中而在岸上。流应该解释成采的意思。

最后两句话的解释,不符合君子的形象,并且不够现实。怎么能够拿着琴瑟?抱着钟鼓。去接近一个淑女呢。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挑逗。所以说最后两句的解释应该是,追求淑女而得不到她,自己躲在家里以琴瑟为友,奏响乐器。把自己对这位姑娘无尽的思念。编成了一首歌,反复的吟唱。这首歌就是《关雎》。这样才符合君子之所为。

至于现在很多人在争论关雎是什么鸟,这非常没有必要。因为这只是一种起兴的手法。

所以说无论从地理范围,诗经图说,古人考证,名人诗文,方言含义,风之教化,还是正确的爱情观来说。

关雎里讲的河流(大河之南周召古地)(5)



陕州都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的发源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