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实的周瑜诸葛亮(历史的尘埃三国演义之周瑜与诸葛亮之美)
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周瑜容颜出众,姿质风流,文武韬略,且精通曲艺。在烽火连延,战事不断的乱世之中更显他出众的才情。他自小就志趣高远,重义轻财,广交名流。后助孙策平定江东,既为谋士又为武将史不多见。更有孙郎、周郎分娶国色,大小二乔,传为千古佳话。赤壁一役,更是名震天下。却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撒手尘寰。正是这样有如昙花一现般凄美的一生,千载之后让人犹感潸然。如此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却有一个一生都挥不去的死敌,有人认为是曹操,其实是诸葛亮。那么我就试着比较一下二者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谁更完美。
一、出场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但最主要的人物就一个(个人理解),他就是诸葛亮!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对诸葛高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演染。且看文中开头引出“刘备”半生戎马,辗转反侧,虽得到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相佐,仍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而反面人物“曹操”,在乱世中如鱼得水,“挟天子以令诸候”横扫中原,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等数雄均被其所灭。孙策借袁术三千之兵,带领父辈时的一帮老臣,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周瑜”出场,不但为孙策推举了名士,还在其辅佐下,攻占横江,当利,攻秣陵,破笮融、薛礼,攻占湖孰、江乘,攻曲阿,破刘繇,攻皖城,娶小乔,攻寻阳,破刘勋,攻江夏,后回师平豫章、定庐陵。至此江东平定。魏国势力的强盛与吴国势力的逐渐形成。写到这只有刘备一事无成,书中又似乎预示着一位惊天地,泣鬼神“高人”到来。为了迎接这位主角的出场,作者不惜笔墨做了大量的铺垫,从敬爱的水镜先生对刘备吹嘘开始,到徐庶的强烈推荐,再到马徽的推荐,最后刘备的“三顾茅庐”,影影绰绰地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用气氛来烘托人物形象。书中为了诸葛亮的出场,更是极力渲染环境气氛,以加深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三顾茅庐”一节,作者描写前二次刘备去隆中都没遇见,而卧虎岗静谧秀丽的景色、踪迹不定的“逸人隐士”、吟诗唱句的歌声,以及刘备迫切求见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使气氛更加神秘,引起人们渴望一见“高人”的真面目。且书中还有一段,曹操问程昱:“徐庶之才,比君何如?”程昱答道:“十位于昱”。而徐庶又对刘备说,我跟诸葛亮比起来,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作者真煞费苦心,看不出还有三国哪个人物出场用如此大费周折的做铺垫描写。
二、雄才
赤壁之战的前夕,诸葛亮出使东吴,揭开了周瑜与诸葛亮对抗的序幕,也揭开了多种矛盾冲突的序幕。曹操进攻荆州,荆州蔡氏竟不战自降,使曹操百万大军压境,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降派”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两派各自陈述“战”“降”的利弊中,孙权动摇于两者之间,既害怕曹操强大的兵力,不敢应战;又不愿向曹操称臣投降。书中孙权一再“沉吟不语”、“低头不语”,以及数次反覆,说明孙权此时的心理,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患得患失的性格。首先鬼才般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精彩之极,为与东吴联盟做足了功课。而孙权还是无法拿出主张,关键的时候,周瑜的高谈阔论让孙权释然。此时诸葛亮与周瑜各有压力,刘备集团根本无力对抗曹操,随时有被吃掉的危险,只有诸葛亮成功劝说孙权与曹操对抗,那么刘备才可化险为夷,做收渔翁之利,即使孙权真的战败,刘备也可趁曹操对付孙权残余势力的时候,得以喘息,另觅良策或另寻他方安身。而孙权的处境就不怎么样了,在曹操军队如此强大的攻势下,要想取胜,几乎不可能,对东吴谋士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周瑜正是这种环境下,决心与曹操对抗!不但以寡敌众,另有刘备与其说是相助,不如说是只豺狼,坐山观虎斗。先来看赤壁之战中看公瑾之雄才。提出全面的四点战前分析:⒈曹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如此一来,就为东吴抗曹提供了道理上的原因。⒉东吴“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他实际上应该想说明东吴有一班善于水战的将士,这为东吴抗曹提供了有利的主观条件。⒊曹操“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此时,曹操后方还有马超、韩遂蠢蠢欲动,这是东吴抗曹有利的客观条件。⒋曹操“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是周瑜最终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以上四个条件,足以使以张昭为首的保守派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使孙权决心抗曹。其次对用计与用人十份讲究,举例大胆用黄盖的诈降和火攻,因为黄盖这位在东吴声望如此之高的武将有什么闪失,周瑜可是担当不起的,其次诈降之计是火攻之计的必要条件,也能使曹操对东吴的警惕性降低,但是若稍有差池,就可能使江东落入曹操之手。其实诈降之计的可行性还是比较高的。虽然黄盖是效力了江东三代的老臣,但是曹操认为东吴已经危在旦夕,有大将投降是一件小事,就如张郃、文聘一样。即使曹操怀疑黄盖,也不是问题,曹操人为一个老将能干些什么呢?结果,虽然此时自负的曹操对黄盖投降抱着一种非常怀疑的态度,但是却并没有阻止。火攻之计是一条非常巧妙的计策,足以使曹军全军覆没。庞统的连环记,使得曹操大船燃烧时不能自救,这里我不多说了,而诸葛亮的决定性作用是“借东风!”这种本事只有神仙才会使用的,周瑜理应服的无话可说。这里我说一些地理知识: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天和春天之间,此时高压带在亚欧大陆中心,低压带在澳大利亚。因为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所以赤壁在此时理论上应该偶吹东南风。诸葛亮隐居在襄阳城二十里外的隆中,长年在靠长江边上的南阳耕种,因此对长江一带的天气理应十分熟悉,装神弄鬼的摆个七星坛,看似要“借东风”,实为摆脱周瑜的控制。大战开始,在水上,周瑜先带领水军解决主要问题,再在陆路解决残余问题。安排吕蒙、甘宁、凌统等率轻兵,断曹操的后路,顺便攻打南郡。而诸葛亮呢,竟然按排赵云、张飞抢夺战利品,还错使关羽放走了曹操。
三、风度
诸葛亮“草船借箭”,在曹军万箭齐发中,与惊慌失措的鲁肃把盏对饮,轻摇羽扇谈笑间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不失儒士之风范。至于周瑜,就谈谈蒋干事件吧,从常规讲,首先,我看出了对方的的意图——是想来统战我的。其次,我根本没打算吃他那一套。这时,只想表达自己对孙氏忠心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不见蒋干便可。但周瑜不仅见了蒋干,还对蒋干忽冷忽热地“折腾”了一番。先是一见面就来了个下马威,来个冷处理:“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然后又亲亲热热隆隆重重的检阅部队,大摆筵席。周瑜把这件事做的这么“夸张”,显然是自己做广告。他知道蒋干是个辩士,整天到处卖嘴皮子,当然可以把他当成传声筒。那是没有电视台报纸,主要靠蒋干这类人传播消息。所以,实际上周瑜对蒋干很热情,很真诚,很给面子。而且先冷后热,最后蒋干对周瑜的印象非常之好,发自内心地觉得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想周瑜能让程普那种工于心计的老军人“不觉自醉,”征服一个蒋干这样的少年书生还不是举手之劳?周瑜对蒋干没有好话奉承,没有小利拉拢,甚至尖锐的讽刺:“大丈夫处世,遇知已之主,外托君臣之义......”而蒋干却对他敬服有加,可见周瑜手段之高妙。蒋干不但帮周瑜除去了曹营中善于水战的蔡瑁张允之流,还将广告首先做到曹操阵营里,“周瑜雅量高致”,但更重要是把“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这几句话传到孙权耳朵里。孙权这个人疑心很重,如果直接了当地对蒋干说:“少来这套!周瑜我忠心不二。赶快从我眼前消失”的话,孙权听说后,反而会生疑心人。但要是“周瑜这小子对孙家可是铁了心了”这种话是从中原的在野书生阶层中传来的,孙权更容易相信一些。从这些联想中,我们可以进一层领会到周瑜处在什么环境中,承受是什么压力?说了这么多,好象把周瑜想得很阴险。但周瑜身处那样的风口浪尖上,功高震主,木秀风摧,也是不得已而为。而这段记述很能体现出周瑜的性格,也就是他与一般政治人物不同的地方:虽然他也象别的政治家一样“玩心眼”,但他玩得高雅,有美感,放射着无穷的人格魅力。他似乎将手腕和魅力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蒋干被他彻底征服。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我认为在于他举重若轻的性格和大局为重高瞻远瞩的品格,使他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却不为人际关系所左右,得以自由无拘地挥洒着自己的才华。而这种自由无拘才华横溢的作风,更是有着无比的魅力!
四、谋略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谋处处想在周瑜的前面。事实上,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简单说几句,取荆州,刘表占据荆州多年,如果寄人篱下的刘备反叛,虎视荆州东吴必借这个机会,举兵讨伐刘备。“隆中对”说到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实力强盛,暂时不可一争!其实你不与曹操争锋,可曹操也不会坐守北方,随时准备南下,眼前形势也十分危险。孔明先生并没有再交待如何应对。而曹操也的确南下了,打的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逼得刘备与孙权联手,如果不是周瑜早逝,天下大势犹为可分。在孙权没有阻止的情况下,连哄带骗得到的益州。刘备分兵进取益州,而孙权为了孙刘联盟,未出兵袭荆州,如果不是种种意外与巧合,就成就不了蜀汉皇帝刘备!而在上述问题没有解开之前,诸葛亮就直接与刘备谈北伐,有点笑谈天下的意思。对比我们再看周瑜的“二分天下”,和曹操南北对立!这是周瑜为东吴策划的战略思想!不管是隆中对也好,南北对立也好!这两个战略思想,都第一时间瞄向了荆州!可以说,早在曹操南下之前,刘表未死的时候!东吴就已经盯上了荆州,周瑜擒邓龙二讨江夏,破黄祖等等胜利,说明了刘表已不是孙权的对手,东吴占据荆州,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却出现了曹操南下,导致形势发生突发性的变化。时局关键问题演变成联手抗曹,接下来赤壁大战,周瑜的策划,乌林的火攻,追击曹操,攻占南郡,这一切都标志着,战略和历史,都顺着周瑜谋划的有利方向发展,然而,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变故,那就是刘备对荆州也是非常“渴望”的!而周瑜看“人心”的眼光确实比孙权和曹操更准!刘备的存在,就是周瑜战略思想上的一个“障碍物”。在周瑜攻南郡不下的时候,刘备就趁机占了荆南四郡,但是,这四郡开发很差,战略价值很低!所以,周瑜又谋划软禁刘备,并在名义和实力上控制驾御刘备军队。而周瑜手中的南郡和夷陵,完全为东吴打开了入蜀的门户,吴军可以不用经过西川险要的地形,直接走水路,逆而上,直插白帝城入西川内部,以东吴强盛军力和人才的优势,有能力打垮刘璋和其善变的属下。相比之下,周瑜的谋略更实际一些。只是造化弄人,随着事态的发展,周瑜未完成南北对立的宏图霸业,却成了诸葛亮三分天下最有力的执行者。
五、器量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小气”主要贯穿在围绕赤壁之战,以及战后的“借荆州”、“取荆州”所展开的诸多情节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周郎的小气,主要表现在他与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稳重、大度,作者处处刻画出周瑜的急躁、“小气”用以反衬,也正是周瑜的“小气”终结了他在三国舞台上表演的时间。其实,三国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形象,牺牲其他人物形象的例子很多。例如,司马懿与诸葛亮一样办事十分谨慎。为了区别两人身上都具有的“谨慎”的品质,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段情节,就以司马懿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的“谨慎”,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乎常人的胆略和智谋前提下的谨慎。周瑜对而诸葛亮的映衬与曹操、司马懿的映衬又有所不同。因为周瑜不是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敌对人物,而是同一阵营中的盟友,所以这种映衬是一种反衬,主要是以周瑜的“小气”反衬出诸葛亮的“大器”。可是在赤壁之战中,只要我们略加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如果删去描写周瑜小气的情节,那么在整个赤壁大战的筹划、指挥的功绩中,留给诸葛亮的又所剩几何呢?相反,却会发现周瑜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战前,面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东吴君臣一片混乱,当周瑜自鄱阳湖回柴桑时,先是张昭、顾雍等一帮文臣来访,欲让周瑜劝孙权降操,又有程普、黄盖等一伙武将来访,欲让周瑜说服孙权抗曹,接着诸葛谨、吕范等一班文臣来陈述投降的理由,又有吕蒙、甘宁等一班人更是当着周瑜之面争议不休。而周瑜的从容不迫,甚至能压住内心的火气去接待各种人物,其间所表现出的耐性、沉劲、气度与容人之量是何等的宽宏、博大。如此雅量,又岂能说是意气用事、为人“小气”!在赤壁大战的组织、指挥过程中,周瑜从与黄盖共同谋划设计到指使阚泽献书、庞统授计,直至三江口纵火,环环相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无不显出大将的风度,又岂是“小气”者所能及!在周瑜陆续送走了来访的文臣武将后,晚上又接待了鲁肃和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有意与主战的鲁肃发生争吵,说了许多其实是挖苦周瑜的言辞,并说出曹操欲得“二乔”的一段话,引得周瑜大怒,终于激起了抗曹的豪气。这一情节,无论是罗贯中的写作用意,还是一般读者的理解,大约都是周瑜心胸狭隘———小气,被诸葛亮用计所激。但是,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就会产生另一种看法:周瑜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战”或“降”无疑早已胸有成竹,只是深知自己的文臣武将见解远不如诸葛亮,故迫切想获知诸葛亮的见解与计划。为了达到目的,周瑜又一次耐住性子,用“沉”引出诸葛亮的挖苦、智激之辞,终于从中受到教益。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于此并非“诸葛亮智激周瑜”,而是周瑜在智激诸葛亮!呵呵。且看书中还有一段,描写程普因瑜爵居其上,十分不高兴,后见周瑜指挥有力,法度严明,遂拜服谢罪,而周瑜也非常谦虚的逊谢,足见瑜之器量。
六、交友
看一个人怎么样,可以看他结交什么样的人,怎样与别人结交。周瑜的朋友可以分三类。一是君主。孙策自不必提,患难与共之友!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也是半如兄弟,半如君臣。孙权不过是将军,周瑜却“先执臣节”,过去常有人据此立论,说周瑜在孙权面前不受重用,受猜忌,所以周瑜不得不谨小慎微。其实,一个不受重用的人能领大军在外,败曹操、走曹仁、守荆州、制刘备吗?周瑜“先执臣节”,一来,是起表率作用。周瑜和张昭的行为很有影响力,周瑜执臣节,则众臣增长了对孙权的拥护。二来,周瑜执臣节,很可能因为孙权对周瑜太言听计从,赏赐过于丰厚(从蒋干过江一段可知),周瑜这么做,也是免得大伙说闲话。能和君主做朋友,表明周瑜具有一个“好朋友”的品质,君主在他们面前不觉倾倒,忘了自己是君主,而沉渍在友情的快乐中!二是名士。周瑜身为战将,朋友却多是鲁肃、诸葛瑾、步骘这样的名士。想来曲误而顾的周郎,和名士结交太自然不过。因些人家将他也归到名士一类。他死了多年,名士们还在为他的儿子说话。朝代改换了,名士们仍然对他赞许有加。陆机的美誉,陈亮的厚评,苏轼的千古绝唱,都说明周瑜与名士的天然“血缘”。三是武将。周瑜曾与吕蒙同举甘宁,想来三人是好朋友。周瑜更是与旧臣老将结下深厚友谊,从黄盖到程普......分析起来,吴军中,可能是少年等契而聚,老将因旧为友。吕蒙、甘宁行伍出身,为何能为士家子弟的周瑜成为朋友呢?所以他们肯定是有共同点的,吕蒙足智多谋,自然得到周瑜的赏识。甘宁是巴人,性子急而直,甘宁的“不管不顾”,也投了周瑜的“性度挥廓”。而程普对周瑜,由不服到敬爱,“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更是在交友这个事情上,一个处在顶锋的佳话。碰上周瑜这样的朋友,是东吴的幸运,是东吴的浪漫。而诸葛亮待人就显得有距离和孤傲了,刘备与孔明之间,除君臣关系外,私下里更像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孔明在对隆中的四个密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与徐元直的关系又如何呢?书中描写诸葛亮对这几个人说,以你们的才智将来可官至剌史、郡守。众人反问以你的才智将来前途如何,他却笑而不答,足见其高傲的个性。在与武将的关系上,则是处处以才气慑人,使所有的武将都拜服于麾下,根本谈不上朋友了,例如书中有一段描写孔明三出祁山伐魏,魏将张合勇猛,诸葛亮问蜀军中谁可抵挡,魏延低头不语,王平请命,诸葛亮说:平纵然智勇,只可当一头,岂可分身两处?须再得一将同去为妙。怎奈军中再无舍死当先之人!”张翼请命。写到这我们分析一下,其实蜀军中只有魏延和姜维尚可与张合一战,张翼是什么水平?怎可抵挡司马懿和张合等魏将的猛攻?此战王平、张翼几近战死,诸葛亮为了面子可以不用魏延,但怎可因为姜维是其关门弟子,也放着不用让其他蜀将冒如此风险?魏延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听过。在这样的情形下,又何谈朋友知已?蜀将们恐怕就只剩下崇拜了。
七、结局
周瑜与诸葛亮同样用死诠释了做臣子的忠义,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进兵荆州。对于周瑜攻取南郡,在这次为时一年有余的“江陵会战”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不亚于赤壁之战。曹操虽败,但在战斗力上仍保有绝对优势,曹操命曹仁、徐晃守江陵,另有乐进驻襄阳,满宠、文聘、李通等各驻在襄阳与江陵之间。面对敌军的大包围,周瑜的战略构想是:先取夷陵,驻兵江北。此举不但失江陵失犄角之援,也开通了吴军进蜀的通道,大大降低曹操对益州的影响力,并趁势使吴军势力扩展到江北。而后,逐步消灭荆州曹兵的有生力量,并积极与刘备配合,切断江陵与襄阳的联系,孤立了江陵城,最后将长江以荆州地区的曹兵全部驱到襄阳。正是这此期间,一次“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督战,被流矢中右胁,身负重伤,卧床不起。而曹仁趁机“勒兵就陈”。周瑜则不顾医嘱,强力自起,策划方案,激励将士,战败曹仁”这是胜利之前的紧张戏剧性场面,也诠释了周瑜的“雄烈”性格,不过周瑜的伤势也成为他人生尽头的开始,由于急于夺取被刘备、诸葛亮“借”的荆州,屡屡中计,最后撒手人间。而周瑜死后的东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赤壁大战前还是一个即将面临灭亡的东吴,而赤壁大战后,在周瑜经营下,留下的是鲁肃、张昭、吕蒙、甘宁等一班人才,留下尚待索取的荆州,留下通往西川巴蜀之路,留给天下一个未知的变数,最后也正是周瑜的器量在其死后不计前嫌推举鲁肃任其职,用以缓和与刘备集团逐渐疆化的关系。顺便谈谈诸葛亮鞠躬尽瘁最后的表演,也就是第六次北伐,首先北原和阳遂之战的失利!诸葛亮竟也显得“黔驴技穷”了,也开始力求稳妥的战略,和魏国打起了持久战,让曹睿有力量与东吴开战。试想如果诸葛亮有能力作到拖住曹魏主力,或者积极采取攻势,那东吴就有文章了,至少可以形成夹击态势。而诸葛亮死后,留下的是一个衰落的蜀国,人才调零,士气低落......最后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器量,临终前处理关系不当(唤众多蜀将、文官安排后事,唯独没有叮嘱或托付魏延)最终导致了魏延所谓的“反叛”。胡乱写了许多,其实周瑜与诸葛亮还有许多对比可以写,例如曲艺(民间有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的周瑜用琴所弹的“长河吟”以及诸葛亮空城计中的“十面埋伏”)、妻子(国色天香的小乔、文武双全的黄月英)。
最后做一个总结,三国演义给诸葛武侯披了上“神”一样的外衣,让我们感觉遥不可及,让我们顶礼膜拜,而周瑜却有血有肉,真挚潇洒,比起诸葛亮遥不可及的美,似乎更能打动人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