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跟内地佛像的风格(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的区别)
汉代以来,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播,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佛像以及其他用以解释佛教教义的形象对佛教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很多人会疑惑,例如汉传佛教和藏传佛像都有弥勒佛,但是怎么造型相差甚大,到底为什么?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到底该怎么区分?借用手头上几款地中海蛋白石的佛像跟大家聊一聊。
古代印度佛教并没有偶像崇拜,佛像是后来逐渐出现的,有一种说法——“灭度说”,佛像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后200年才出现。另一这说法——“在世说”,释迦牟尼在世时已经有佛像流传,两种说法各有依据,尚未统一。
汉传佛教自印度传入,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融入中国传统观念,无论汉传藏传,佛像形成一个体系,形象、姿态、服饰等均有一定仪轨(规范),佛、菩萨、罗汉等种类数量有限。我们在寺庙、石窟常见到的是属于佛教显宗的佛像,作为瞻仰、礼拜的对象。特点是:
地中海澳宝 普慈观音雕刻摆件
1: 佛像主从分明。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度量有明确规定,标准化较强。形象完整,表情和悦,西藏佛像所特别强调的凶忿形象在内地逐渐淡化了,仪态稳定,因此,各地佛像形象大多雷同。
地中海蛋白石 达摩祖师摆件
2: 佛像形象汉化,宋元以后外来的区影响日趋淡薄,除肉髻等显著的佛像特征外,已经改造为中国式的佛像形象:造型简单,宽袍大袖,面相圆润丰满,没有了犍陀罗造像的鼻直而高、薄唇等西方人特征,造像与东方人轮廓相近。佛像清纯端庄,神态安详。为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形象,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如五百罗汉均参照国人形象塑造。
地中海蛋白石制作的观音雕刻摆件
3: 佛像带有封建文明气息,明、清两代的宫廷造像大多以西藏造像为范本,同时又融入汉地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风格独特,传承脉络清晰,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手法,浮雕珠宝密实镶边。佛像庄严肃穆,服饰完整,衣裾自然流畅而优美,璎珞遮掩,很少像印度早期佛像那样袒露身体。
地中海蛋白石 多罗尊观音雕刻摆件
4: 佛像渗透儒家仁爱观,造型体现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精神,得到中国民众的信赖和接受。
藏传佛教也是从印度传入,曾受汉传佛教的影响,但经过众多教派的发展,佛像造型自成体系,藏传佛像也属于自己的一定仪轨(规范)。和汉传佛教比较,有很大的区别。
地中海蛋白石 藏传绿度母摆件
① 佛像类型多。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庞大复杂。佛、菩萨、金刚、罗汉、天王、护法神等形象多达千余种,寺庙中常见也有上百种。
藏传佛教修习经典和义理,修习的组织和形式都和汉族地区的佛教有所不同,特别是许多苯教神怪经过的改造,使佛经中原有的佛、菩萨、护法神等大为增加。一些苯教的祭祀作法仪式也被佛教吸收,再加上后期印度教的影响,在绘画雕刻上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形象。
地中海蛋白石 吉祥天母雕刻佛牌
② 佛像变化多。佛像的形象千奇百怪,都是佛的变化身,按照密宗的理论,佛具有两种变化身,有时显现真实身(自性身),有时显现忿怒身(教会轮身)。真实身也就是我们平时都认识的标准形象的佛、菩萨像。这些表情平静、四肢正常的造像,在图像学上也称为寂静尊。
忿怒身的形象也就是那种牛头马面,表情激愤,多眼、多头、多手多足,张牙舞爪的各类明王、金刚等等。图像学上称为忿怒尊。
不过,这些忿怒形的佛像是护法神,不是恶鬼。这些都是佛菩萨故意变化成那种凶恶的模样来吓唬邪魔的,当然这邪魔除了指有意破坏佛法的魔鬼外,主要还指阻碍僧人修法的思想上的魔障,例如,佛教认为贪、瞋、痴等等都是人生一切苦恼的根源,而有些人就是摆脱不了这些苦恼的干扰,所以佛变化成这种怪模样来吓唬和教化他,使他惊醒并教以咒语来令他修法。咒语也即明言。这就是所谓的明王。
地中海蛋白石 藏传绿财神佛牌
③ 独有双身佛。俗称欢喜佛。受印度佛教派影响,认为男女和合才能获的宗教上的解脱。属于密宗教派,是最艰深的修行阶段。代表密宗修炼方法,男身代表智慧,女身代表禅定,只有定慧兼备,才能即身成佛。
地中海蛋白石 大白伞盖佛母佛牌
④ 女佛数量大。藏传佛像中度母(女佛)的形象众多且造型端庄清秀,以“圣教度母”为代表,是密宗信奉的佛母,据传说,度母是观音菩萨泪水所化。藏传佛像中也有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等,但形象和汉传佛像体系不完全相同。
地中海蛋白石 藏传金刚持佛牌
⑤ 藏族文化中,唐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独特的艺术风格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藏传佛像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传佛教信徒相信通过装藏、唐卡佛像画像与真佛无二,将其供奉和修持,同样能得到佛的加持 。
随着世代变化,唐卡已经不局限于绘画的形式,可以雕刻在木材宝石玉石上,所以很多唐卡画师认为地中海澳宝,硬度高,颜色古朴,高瓷细腻的特点,十分适合雕刻唐卡佛像,但必须严格遵循量度比例,转换质材,推陈出新,实现了平面唐卡的立体化表达,也方便了藏传佛教信仰人士随身携带。
下面小编就举个例子,弥勒佛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佛像,在很多顾客印象中弥勒佛应该是大肚、笑口常开的形象,这是弥勒佛在汉传佛像中经常出现的“大肚弥勒佛”。
(澳宝弥勒佛雕刻摆件)
弥勒佛又称阿逸多菩萨、弥勒菩萨,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弥勒佛也有不同的佛像,下图的地中海蛋白石弥勒佛雕刻佛牌与唐卡艺术结合,精巧的纹理背景,浓厚的民族特色。
(澳宝藏传弥勒佛雕刻佛牌)
在藏传佛教唐卡中,弥勒佛还会以这种弥勒菩萨的造型出现,所以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藏传唐卡中 弥勒佛还有这样的造型 所以跟汉传弥勒佛对比还是很鲜明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