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故事连载三十六(驴行商洛深远的武关)
有缘认识武关人袁石军,时间久了,结为忘年之交。两年来小袁多次邀约去家乡武关玩。因各有事由,一直未能如愿。直到2016年5月21日,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才得以成行。
是日同行的有书法家张源昌老师,中医名家杨彦利老师,年轻有为的王琪先生,石军还特意让丹凤农工部写手段海波先生为向导作陪。游伴们各有所长,注定了这次旅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之旅,收获是大大的。
为了多看一些景点,我们6点就从商州出发。一个小时赶到丹凤铁峪铺,参观第一景点:黄龙洞。
一、人间仙境龙台观
从一道峡谷进去,山大沟深,风景优美。在如此美丽的地方,乱世却是腥风血雨。段海波先生一路给我们讲述着红四军在此遭遇的一次血战,将士尸体遍野,血流成河。战争过后,老百姓背着尸体就地掩埋。惨烈的画面叫人不寒而栗。
过了采石场,到了两水交叉处,风景别开新面,祥云缭绕,仙风吹动,灵气升腾,确是到了仙境。峡谷里有巨龙吐翠,玉泉涌流。举头望去,西面黄龙洞,东面龙台观。我们拾级而上,先去参观龙台观。
道旁奇石怪木,盘根错节,眼花缭乱中,一白胡老道拦住去路,说是要买门票。杨彦利老师手快,抢先买过门票。大家跟了老道士,走上龙台观。
道观建在一道形似长龙的山梁上,道观虽不大,因为地势的险要,显得森然壮观,加上黄色图案,又见出生动别致,似有西洋建筑风格。登上最高殿,回头望出去,才真正体会出仙境的味道。夹道榔榆参差掩映,左右两道清流,两边山脉对称。懂得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杨老师与王琪师徒俩,讨论着此地的地脉风水,他们确认此地是绝好的修道之处。
过了一道侧门,绕至殿后,则是另一番气象。这里清幽寂静,小松林下有石桌石凳,坐上去,不是高人,也似高人。
参观完龙台观,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佳境,好几副对联都出现讹误,不是不对仗,就是内容不伦不类,让人分不清是道是佛来。
返回到山下,西面黄龙洞上了大锁。小袁安排的用饭时间也快到了。出了沟,绕过一道弯,就是武关大桥。听说大桥是1958年修建的,与我正好同龄。过了桥就是小袁的家,车子拐进两层小楼前,还没来得及观景,就被小袁让进屋吃早饭。
七点刚从丹凤吃了米线和包子,现在十点刚过,又开始吃饭。小袁的母亲年过花甲,身体健朗,瘦小精干,说话带有楚音。我们刚坐定,老人家就问小袁,哪个是侯老师呀?看来小袁在家是多次提到我的。我很感动,起身问好。老人家说:我娃去年就说你要来,给我说了几回了呀!老人家说着,从厦屋灶房跑出跑进,很麻利地端上来六个菜。
来之前我曾叮咛小袁:吃饭就吃家常饭,不要把我们当外人,如果当客人招待,那就见外了。没想到热情好客的老人家还是弄得如此丰盛。花白青椒炒辣肉,自生的豆芽,自种的莴苣,豆角干子,萝卜干子,尤其是自磨的面粉烙出来的葱花小饼,咬一口满嘴麦香。还有那红豆稀饭,全都是未经污染的食物。这顿饭吃得好舒服。
放下碗,我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小袁,安排下一个游点。
小袁安排先去参观秦楚分界墙。路过小袁家盖的新房,新房在村子正中央。小袁的父亲是个能海人,懂阴阳,会木工,还是泥水匠。两层小洋楼设计得非常漂亮。
二、攀登秦楚分界墙
车子绕过武关镇,很快就出关进入楚境,而今的商南县。在一个村庄停好车,我们开始登分界墙。
爬山是我最喜欢的事,何况今天有杨彦利老师和王琪两个中药通,他们一路给我介绍了漏芦、红梅消、苎麻、生地、夏枯草、仙鹤草等等十多种草药,可惜一时也记不全。杨老师一边介绍草药,一边讲功效,我真佩服他知识的渊博。一时兴起,我要拜杨老师为师,以后多多了解中草药。
很轻松就到了秦楚分界墙。我们被一道石墙带回到远古,段海波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有关分界墙的故事。站上分界墙,遥望武关镇,真是一座深远的历史古镇。
“秦楚分界墙”,长约3500米,底宽2米,顶宽1米,高3.5米,由片石砌成。墙西为秦,东为楚,系春秋战国时两国疆界。跨道筑有城楼。其拱形门洞,高3.4米,宽2.7米,深3.4米,上有楼三间,门前设吊桥。墙东南有烽火台两座,前台高出界墙30米,后台高出前台150米,与铁峪铺、桃花铺、资峪岭、龙驹寨、商山、棣花诸台相呼应,为古代战争传递消息之主要设施。分界墙初建于战国,历代屡经修葺,现存界墙为明朝所建,今天看到的仅是一道生满石花的石墙。
从分界墙返回,开始参观武关老街。
三、千年武关老城,寻觅历史文化碎片
朋友小袁是个细心人,出发前先给我一本田爵勋老师写的《守望武关》。在车上我大概翻阅了一下,获得了许多有关武关的资料。
临近武关,小袁说出过自己的顾虑:我担心大家到了武关会失望,看到的是一片破败,欣赏不到繁华美景。
走进武关老街,确实一切都是古旧的。这正好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武关的古老与深远。武关的深远,在一块砖,一片瓦,一块石头,一段木头。
武关城遗址,为秦之南关。它和东面之函谷关、西面之大散关、北面之萧关并称“关中四塞”。关中即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武关是“秦头楚尾”,为“秦楚咽喉”、“关中锁钥”。
武关城址呈长方形,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夯土板筑,原高8米、厚3.4米。东、西、南各有一门,为砖石包砌券洞,上有城楼。各门均有楷书阴刻石额,西门为“三秦要塞”;东门外额为“武关”,内额为“古少习关”。
我们从武关东门口开始参观。要不是小袁与海波二位武关朋友导引,我们三五分钟就可从街道穿堂而过,那样只能见其表面,看个大概。
我们走巷串户,走进一座座院落。走进仡仡佬佬,看田家大院的四进宫老建筑,看那一树花开满城香的老桂树,看塌圮的楼牌朽木。在古老的深宅大院,看千年石门墩,看那秦砖汉瓦,看那口见证历史的古井。这里很少见到人,看到的人都安安静静地干着自己的事,听不见喧哗,没有聒噪,一片静寂,真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从东门走到西门,听着一个个古老传说。
武关古称“少习关”,山水环绕,险阻天成,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少习山、笔架山相对而立。传说有武关“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岩仙迹、蟒冷神芝、玉泉串珠。历代文人如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寇准等都曾留下吟咏武关的诗赋。
史上武关古城曾遭遇过多次屠城,留下的居民多是军人后裔。明代有许多湖南湖北广东福建人迁居于此,杂居之人都有一种坚毅向上,勇于拼搏精神,优秀人才较多。武关五大姓氏中,有的是书香门第,有的是将门传人,书香门第最有名的是田家,据说田家就出了不少文官。段家出武官的比较多,陪我们的朋友段海波先生倒是从文的,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写的通讯报道曾经获得省级大奖。
四、武关河赏石
参观过武关老城,丢起雨星来。回到小袁家又开始吃午饭。这次来正遇上收麦季节,小袁的母亲又要割麦,又要给我们做饭,这样的打搅的确不是时候。吃饭前我提出先帮忙把麦子挑回来,咋说老人家都不答应。吃过早饭临走时,我就特别提出,午饭只吃洋芋豆角混面片,可坐上饭桌,又是一桌子凉菜,老人还拿出酒来,热情得让人感到受之有愧。
吃过饭,张源昌老师与杨彦利老师吼起秦腔来,没想到80后的王琪还会唱秦腔,三人唱的唱敲的敲和的和,好不热闹。我悄悄告诉小袁,要独自去武关河赏美石。小袁曾与我说过多次,要一起去武关河捡石头。小袁让老表段海波陪着张老师他们唱戏,他陪我下河捡石头。
出门就是河道,下到河床,河里挖出一堆堆大石,我们从西走到东,还真遇上几块图案不错的美石,想起“一得永得”的禅语,赏过即放下,一个也没有带。
六点回到小袁家,我想客走主人安,催着大家上车出发。老人家见留不住我们,就反复叮嘱以后常来。以后常来,我不是说说而已,我一定还要再来的。我对小袁说,下次最好骑自行车来,把这次没有来得及去的地方好好走走看看。
七点多回到州城,朋友相互道别,下次再约吧!
编 辑:宋乔飞
责任编辑:侯 彬
编 审:杨 森
主 编:张志宏
投稿方式看这里↓↓↓
slrb_xmt
邮箱:sxsslzc@163.com
商洛日报APP:右下角“我的”投稿功能
嗨,你还在看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