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八大姓(34徽州八大姓)
姓氏,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元素,我国从古到今的祠堂,家谱中都一直记载着与其家族姓氏有关的诸多名人,而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而宗族出现的各类名人也在中华氏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于三苗族和古越族,也许今天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一些名门世家也有一部分的祖先也是徽州氏族的旁流分支。秦始皇时期,闽越粤等地的人流逐渐迁居徽州,而随着后来的南北婚姻通畅,徽州的人口流量和外来迁居人口也任意增长,人口基数也日益庞大。这也是今天的好多华侨,华人和诸多寻根人为什么认祖归宗都想要从徽州开始的原因之一,这就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荣耀。
图一(徽州地形)
频出思想大家的"程"氏程氏是徽州八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程元谭出任新安太守,也就是今天我们俗称的市长,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官员和今天的公务员升迁制度还是有所不同的,程元谭到新安走马上任的话,可能他就要终老在此了,所以他的家族也会跟着他一起迁徙过去,地方官绝大多数是会直接终老在自己的官位上的,这也是世袭制的特点吧,没有退休这一说法。
由此我们便知道了程元谭就是徽州程氏始祖了,那么在"文"这一方面,程氏出了程元谭了,那么"武"这一方面,又出现了哪些杰出人才呢,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位就是程元谭的第十三世子孙——程灵洗,我国南北朝时期,徽州大乱,地方暴动频出,程灵洗率兵镇压,并对地方军队进行整顿,朝廷封程灵洗为镇西将军,死后谥号"忠壮公"。其实很简单地问题,名门望族最重视子嗣繁衍,尤其是一些武学世家自然希望能多出一些杰出后辈能够继承衣钵。所以自然而然一个家族就壮大起来了。
图二程元谭
而后,程氏家族又出了宋学者程大昌、明文学家程敏政、清学者程瑶田等等,不难看出来这些人在当时都是走在思想最前端的人,也可以看出来程氏家族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一般家族要强,所以才能在几百年的风雨中历久弥新。
枝繁叶茂的"汪"氏公元197年,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历史上什么时候人口会大规模地迁徙地呢?除了战争,就是饥荒年代。很显然,汪文和是前者,所以他当然想寻一处风水宝地了,而此时的徽州无疑是不二之选,有山有水还远离战火,可谓是世外桃源了。这是汪氏的追本逐源。
汪文和的第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个儿子,而九个儿子也都家族兴旺,枝繁叶茂,后裔在徽州境内分布甚广,所以便有故人戏称:"十姓九汪,皆为华后",在今天的休宁,屯溪,绩溪等地都分布有汪华的子孙后代。
图三汪华
而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汪氏名人都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程氏和汪氏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来,程氏的人才方面可能更加偏向政治家和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来程氏家族应该家规家训极为严苛,而对族人在思想上的禁锢也更加深远,而汪氏就不同了,可能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吧,所以在人才的输出上汪氏可能种类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宽泛了一些,这也是不同家族会出来不同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平等观念的"吴"氏一个家族要想千古留名,长久留青,那么它一定不能忽视对女性的培养,在我国的历史上,"巾帼不让须眉"的典例比比皆是。徽州吴氏与其他氏族不同的是吴氏有远祖,近祖二祖之分,远祖为吴浅,汉初封候在此,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听到汉高祖刘邦的郡国分封制了。
汉初时期,君主们为了奖赏功臣,也为了巩固统治,就会把国家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功臣们,而这些功臣们可以选择去封地居住也可以选择留在京城,而显然吴浅的情况属于后者,就是徽州吴氏这一块区域的居民是他的子民,都跟着他的姓氏姓吴,但是吴浅只是他的领地之主,却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始祖,而吴少微就不同了,吴少微应该是把自己的后代都带到了徽州,在这里安居乐业,并繁衍后代了,所以吴少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吴氏始祖。吴氏的后代均为少微后代。
图四吴氏宗祠
在古徽州历史上,吴氏一脉的名人主要有明代医学家吴昆、清代医学家吴谦、艺匠吴鲁衡、 等等,和前两个宗族相比,这个家族可能更偏向于悬壶济世吧,这可能也跟所在的家庭有关,我们都知道想医学这类学科一般都是先辈有从事此行业留下珍贵的历史书籍才能让后人人才辈出,更何况在当时那个年代古人一直秉持着"龙生龙凤生凤"的思想观念,老子杀猪,儿子也必然从事和其相当的职业,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来吴氏一族一定是有那么几位在当时非常出名的医学家。所以吴氏一族才会医学奇才辈出。
工匠大家的"黄"氏黄氏一族源于东晋初员外郎黄积,黄积去世后,他的儿子黄寻安葬其在此,并在此扎根,繁衍后代,其实仔细想想,从古至今,任何事物的成功都应了那句"天时,地利,人和",而黄氏的"天时"便是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利"自然就是徽州了,"人和"自然就是黄寻本人的决定了。从东晋到清朝,那自然是经历了千百年来,那自然也是当地的老宗族,大家族了。后把安家的姚家墩也改名为黄墩,也就是把当地的地方圈下来当作自家管辖的地盘了,那十里八方自然住的就是自家的兄弟姐妹们了。发展成当地的名门世家那都是时间的问题了。
图五徽州村落
黄氏一族名人主要有明清时期黄氏刻工、清末纂刻家黄士陵、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等等,常听人说鬼斧神工,鬼斧神工,用来形容黄氏一族自然不为过,黄氏一族擅长的雕刻艺术在今天已经是非常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我们经常会呼吁大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不也是在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吗?所以对于黄氏一族的工匠精神,我是较为欣赏的。
两派分明的"胡"氏徽州胡氏有正胡、明经胡之分。正胡东晋时迁入徽州,到六世的时候,胡明星在徽州没有被开垦的土地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由于人口较少,大家一般都是圈地而生,意思就是,如果胡氏一家觉得这个地方的气候、土壤适宜,就直接在这个地方播种了,种出来的粮食,因为粮食换的钱财、房屋也都归自己所有了,祖孙后代就可以世世代代的继承先辈们的遗产了,这也是君主专制下的土地私有制度的最大益处和最大弊处。所以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他们自己的土地也不为过,根本不用想现在的人们一样为了房子争分夺秒,起早贪黑。真的是应验了那句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图六胡氏祖先
在唐代,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十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四时瞻庙貌,尽是太常孙"也就是说只要在那个村子里居住的人都是胡氏的后代,都姓胡。其实这个现象在今天的各个村落是非常常见的,有些村子就因为古代帝王逃难到此,就随了帝王的姓,只要跟名人沾上一点缘故的,绝大部分都会去改了姓氏,为自己的身份附上一层看似光鲜亮丽的金粉,和我们今天说的明星包装如出一辙,只不过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神上的,另一个是现代因素满满的,物质上的过度包装。
结语:除了前面着重说的"程、汪、吴、黄、胡"氏一族,徽州八大姓中还有"王、李、方"三族,王氏主要有五代文学家王希羽毛、清代政治学家王茂荫、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李氏主要有明代艺术家李流芳、清代艺术家李文来,方氏与众不同的是这一宗族出现的皆是起义领袖,比如有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我们不免戏称这骨子里都流着祖先澎湃的热血啊。
图七方腊
不管这些宗族哪个出现的名人异士多,哪个宗族的人丁兴旺,他们都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记录者和创造者,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姿态,演绎了自己的故事,不管是今天的"徽州八大姓",还是"新安十五姓",他们都是长江水孕育的祖祖辈辈,他们虽然没有黄土地祖辈的精壮强悍,但他们也用南方人的铮铮傲骨在历史朝代的更迭之中守住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不谈曾经,不谈以后,不谈过去,不谈未来,不谈贫富,不谈差异。这些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一群被迫流浪的孩子们试图找寻自己的家。所以,在此呼吁大家保护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还是西方的骑士精神,这都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他们都是祖先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用自己走过的路,受过的伤,尝过的滋味为我们保留下来的。都是世界的瑰宝。
几百年来,无数历史学家都希望能研究徽州的姓氏来研究因为战乱而流离他乡的华人们,而无数华人也来此进行自己寻根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