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与下德的感悟(德与仁)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第一章为《道经》总括,第三十八章为《德经》总括。本文试着解读《德经》总括,借以大概了解德经的内容。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以自然为本,而“德”以人为本。更具体点说“德”主要是说给统治者听的,所以《道德经》中的“圣人”更多的是指王、侯等统治者。
所以有些境界并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企及,但其中的智慧却非常有益,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学习之前先解释一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结果是让人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学道的结果是让人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单纯。
那么老子作为大圣人,是学了丰富的知识以后才能说出这番话的,又怎么会不建议别人去学习呢?而且“为道日损”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东西去损才行,所以老子的本意是:学为“动”,道为“静”,两者是一体的,学之以为利,道之以为用。
所以《德经》不能单独去学,在“道”的框架内学才是“无为”之学,偏离“道”的框架去学就是“有为”之学,那就不对了。比如儒家讲的“道德”就偏离了“道”,跟《道德经》中的“德”比较,儒家的“道德”就明显变味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好的品德是有了品德但不自以为有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不好的品德是有了德以后总想去标榜自己的品德,这就是无德。
当年达摩祖师和梁武帝聊天,梁武帝笑着问达摩道:“朕这一生,造寺、度僧、写经无数,大力弘扬佛法,有多大的功德?”达摩答道:“其实无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种人天善根而已。好比人的影子,又如镜花水月,看似有,其实没有。”梁武帝追问道:“试问如何做才有功德呢?”达摩说道:“真实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佛法智慧,本体空寂,无法可寻。这种功德,非世间的有为之法所可达到的。”
当然,佛家的解释有点深奥,我也看不懂,但大意是梁武帝恰好捡了个漏,做了件有德的事情而已,但他的心里是没有德的。
《道德经》第二章“夫唯弗居,所以不去”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意思是说:只有不据功,功劳就不会埋没,一旦据功,功劳就没了。嫁接过来就是“一旦据了德,德就没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句话中的两个德都是按“无为之德”,但区别是上德是以“无(静)”的方式去做的,下德是以“有(动)”的方式去做的,所以这句话可以描述成:上德无为而以“无”为;下德无为而以“有”为。
《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提供便利条件的是“有”,发挥作用的是“无”。所以按照“无”的方法做就对了,才能算得上是“上德”。
按照这个思路理解,后边的话就好解释了。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虽然是以“无”的方式去做的,但它不是“无为”而是“为之”,说明已经偏离“道”了,就没有“上德”那么符合自然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不但偏离“道”,而且还是以“有”的方式去做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不但偏离“道”,还要让别人回应自己,也就是说施礼之后还要让别人回礼,如果别人不回应,就会甩开手臂不理人家,甚至会到处宣传说对方没有礼貌。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说“道”缺失后就产生了“德”,或者说“道”缺失后才会有“德”。“德”缺失后才会有“仁”,“仁”缺失后才会有“义”,“义”缺失后才会有“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礼”出现的时候,说明忠信已经丢弃得差不多了,违背自然之道的乱象也由此开始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者”是指偏离了“道”的圣人,“道之华”是指披着“道”的外衣,而传播的全是偏离“道”的知识,所以是使天下变得愚昧和混乱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这句话是告诫人们:大丈夫应该守住“忠信”的本质,而不要去仿效变“薄”的忠信,要守住“道”的本质,而不要被“道”的外衣所迷惑。
“故去彼取此”,说实话,这句话网上有很多解释,我不敢全信,但我自己也没有悟出来,所以也不敢乱解释,还望网友见谅。
总结:本章重点阐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自从人类有了思想以后,就没办法按“道”的规律去运行了,后边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从“德”到“仁”,再到“义”,再到“礼”,然后推演出在“礼”的推动下,后世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
然后告诫后人,尽管社会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但只要守住“上德”,社会还是有救的。如果守不住“上德”,退而守住“下德”,如果守不住“下德”,守住“仁”也可以。如果“仁”都守不住,那就守住“义”,如果“义”都守不住,那就没办法了。
如果社会混乱不堪会怎么样,那就会出现老子在《道经》中所说的“敝而新”了,意思是说会慢慢地凋谢然后出现新的生命。
那么怎么才能守住上边讲的这些呢,《道德经》后边用了很多篇章来讲具体方法。
当然,老子的道行太深,没有渊博的学识很难悟透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本意是指望后世的圣人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引导大家,而没有指望每个人都能领悟他的思想。
所以学习《道德经》只要能掌握大概意思,不偏离“道”的本质就行,没必要追究太细,研究太细就有可能走火入魔,甚至有可能会跑偏到“道教”上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