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说了经典的一句话(曹操写下一首四言诗)

曹操是东汉到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尽管在野史传说里,他也有嫉贤妒能,滥杀无辜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展现出来的却是求贤若渴的另一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曹操说了经典的一句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说了经典的一句话(曹操写下一首四言诗)

曹操说了经典的一句话

曹操是东汉到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尽管在野史传说里,他也有嫉贤妒能,滥杀无辜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展现出来的却是求贤若渴的另一面。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面,曹操身边的猛将如云,贤士如雨。普通人打天下,身边有一两位军师就不得了了,可是曹操身边却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贾诩等一大群军师。

因此还有人拍了一部电视剧,叫做《军师联盟》。由此可见,全天下的军师共“十斗”,曹魏阵营就独占了“八斗”,剩下“二斗”才由蜀、吴两个阵营平分。

那么,为什么在曹操的身边,会有这么多出色的“军师”呢?这是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才观”,他非常重视对各种人才的招揽。

在《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长江之上大开宴席。在席间,吟诵了他生平最得意的代表作——《短歌行》。这首传世经典之作,就展现了他的“人才观”。

一、《短歌行》译析

《短歌行》——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白话翻译:

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酒宴上,对着酒杯,就应当放声歌唱。人生短暂,就像日出之时,草叶上的露水一样。一旦我们死去,在另一个世界里受苦的日子,将会很长。

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慨然长叹。本来应该看淡一切,整日享乐就好。然而我的心头,却始终萦绕着一股不平。怎么才能忘却这些烦忧呢?这个时候,就只有“杜康酒”了。

我思慕那些贤才,就像是《诗经·郑风》中那个潇洒的男子,爱慕那个美丽的女子一样。这种情绪,无时无刻不系在我的心上。

我想向周公学习,礼遇天下的贤士。假如他们来到我的身边的话,我一定要用最精美的食物去款待他们,再用最美妙的音乐,去给他们助兴。

我思慕贤能的心意,就如同天上的月光一样皎洁、明亮。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天下人才的心呢?这样的忧虑,一直潜藏在我的心底,不为外人所觉察。

甚至有的人,一直对我求贤的态度,还表示怀疑。当我受伤、生病的时候,他们也会来看望我。可是,他们只不过是念在往日恩情的份上,并没有留下来与我共谋大业的意思。

唉!在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陪在我身边的人才,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稀少。那些有才能的人,甘愿像乌鹊一样,不断地在几个枝头之间飞来绕去,就是不肯在我这边的树枝上栖息。

《管子》有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所以,对于人才,我曹某人是从来都不挑剔的。

我不管你们从前的品行到底如何,也不管你们到底干过什么不好的事,只要你们肯来为我效力,我就会让你们发挥才能。我将像周公一样对待你们,与你们共图霸业,使天下归心。

以上的白话翻译,仅仅是一家之言,供各位理在解字面意思的时候参考。因为曹操的这首诗中,有很多意象的解释,一直都有比较大的争议。所以每个人的翻译,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就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这首诗里面的“明月”,到底代表什么?“乌鹊”又代表什么?关于这些,历来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的“明月”,有人认为指的其实是人才,但是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明月”,是指曹操本身那种招揽人才的心意,他的心意是如皎洁的月光一样清澈、明白的。

曹操早期曾经撰写过《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文章,他认为自己这种渴慕人才的心意,全天下的人应该早就已经了然于胸了。

但是,这些人才,又为什么不肯投奔到他的帐下去效力呢?于是,他就发出了“何时可掇”的感慨!这其中的“掇”字,意思其实就是“摘”。

那么,曹操“摘”的对象,又是什么?是“星”,也就是他想要的人才!因此,后文中“月明星稀”的“星”,就有人认为,指的就是这些人才。

“明明”这个意象,是曹操原创的。因为在他以前,从来都没有人这么用过。同时,古代人写明月,一般都是代指相思。

有人指出,曹操在这里,可能是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明月意象,将皎、皓、照等字样复合而成。

另外,“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里面的“星”,有人认为也是指的人才;又有人认为,他只是在写当时的实时风景而已。

其实,这句诗的灵感,是来自于《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发迹了之后,背叛了友情。曹操是反用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在成就霸业之后,绝不辜负自己盟友。

至于“乌鹊”,也有人认为是指人才。但是又有人说,哪能将人才比成乌鸦呢?这难道不是在贬低人才吗?于是他们就说“乌鹊”,其实指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总之,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大量借用了《诗经》、《管子》等古书里面的典故,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整体上的意思还是能看得出来的,就是在表达他求贤若渴的那种心意。

二、曹操的三种人才观

在《短歌行》这首四言诗中,表达出了曹操的三种“人才观”:

第一种人才观是——“唯才是举”。有人说,这首诗“有刘邦《大风歌》思猛士之旨”。曹操想要“天下归心”,他需要的人才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他多次颁布诏令,求取贤能。

第二种人才观是——“不拘品行,敢用污点人才”。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在用人方面的魄力与胆识。

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有一些人才可能在某一方面会有重大的缺陷,但是他们在另一方面却堪当大任。他曾经用“陈平岂笃行,苏秦凯守信”,来替自己的这一行为辩解。

陈平六出奇计,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可是,这个人的风评极差,是一个著名的“阴谋家”。而苏秦这个人,也是不讲信用的家伙,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因为他们能成事!

曹操看得很明白,因此他才会颁布《举贤勿拘品行令》。他不拘泥于个人的私德,只重视治国和用兵之术,即使对方不仁不义,也完全无所谓。

甚至像陈琳一样,骂他是“敖阉遗丑”,他照样可以不计前嫌加以重用。这就充分证明了曹操其人在政治上的自信,他坚信不管什么样的人才,自己都能够驾驭。

第三种人才观是——“推心置腹,优待人才”。曹操的《短歌行》,正是一首诗歌版的《求贤令》,他在这首诗里面,表示自己得到人才后,会如何盛情款待他们。

同时,曹操还以“明月”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对他们绝无背叛之心。他不会在一朝飞黄腾达之后,就忘记自己曾经的那些朋友。

只要这些人才能够和他站在一起,他就会学着“周公吐哺”,与他们一起共图霸业,使天下归心。在这一点上,曹操并不只是嘴上说说就算了。

因为在历史记载中,他对“人才”同样展示了非凡的耐性。在《三国志》中,曹操捉到了关羽后,跟他约法三章。后者一早就说明,找到了刘备就要走,可是曹操仍然视他为座上之宾。

结语

清代龚自珍有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才华的人是十分难得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部分人才,往往也都不是完人,他们或多或少都在某一方面有些缺陷。

但是,龚自珍的诗并没有讲明白一点:现实中的某些人才,有时候不只是脾气古怪,更多的时候,可能在个人品德上,还是有严重缺陷的。

比如齐相管仲,实际上就是一个贪财鬼;刘邦的丞相陈平,是一个缺德鬼,因为他出的一些计谋,阴损无比;苏秦的“六国封相”,靠的也只是他那张骗人的嘴。

但是,谁又能否认,他们成就了不世的功业呢?曹操对这些过往的精彩历史,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他对于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一套非常好的对待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