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对佛教的主要贡献(098-两代护法-阿育王与贵霜王)

【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3-30

阿育王对佛教的主要贡献(098-两代护法-阿育王与贵霜王)(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我们在《简明印度史》里讲过,孔雀王朝随着阿育王的去世就迅速衰落了。阿育王是在公元前232年去世的,又过了五十年,大约在公元前187年前后,孔雀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应称之为:王)布里哈德拉塔被刺杀了,孔雀帝国寿终正寝。

印度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迅速衰落,这令后世非常吃惊。从历史学家的推断看,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点,都跟佛教相关。第一点,是说,阿育王过度扶持僧团,让当时出家人数激增,而帝国呢,长期做这种无遮的布施,导致国库空虚,这是人口和经济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阿育王提倡的是“大法”政治,又叫:达摩政治——就是以“戒杀”为根本。在他统治的后期,尽力避免战争,这无疑就损害了孔雀帝国兴起的时候,那种强大的好战精神。

孔雀王朝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地方自治性很强,如果它的好战精神和军事力量得到了削弱,那么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和强大,实际是难以保证的。所以,后世都将孔雀帝国的急剧灭亡和阿育王的崇佛直接联系起来。

印度史上多次反佛,都是以此为教训的——就是说,佛教兴起国家会灭亡,所以,很多新王朝是反佛的。但是,因为阿育王的促进,让佛教极速成长起来;并且,佛教的思想,包括它的慈悲精神,也融入到了印度文化里。阿育王向各国派出了传法队伍,使佛教走出了印度,很快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对人类文明一个不可估量的贡献。

孔雀王朝衰落以后,兴起的是巽伽王朝。巽伽王朝很显然就是要立刻反佛的,举行了马祭——它崇信婆罗门教的。婆罗门教的国王都要举行马祭,或者叫“马祀”,这有点像中国的泰山封禅一样,是一种仪式。但是,印度发生的法难要比中国的发生的法难要残酷得多。据传,大量的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遭到集体屠杀,血流成河,大量佛教的寺院被屠戮一空,仅存的比丘都躲到了山里去了。

前面课里说,佛教的主要兴起之地,在五天竺里叫:中国,或者叫:中印度,所以,巽伽王朝的灭佛主要在中印度,并且是佛教的大本营。在后来巽伽王朝西征过程中,在北印度也灭佛,但时间比较短。

巽伽王朝灭佛法难结束以后,在“中国”,即中印度,佛教就元气大伤了。此后,虽然佛教也逐渐的恢复起来了,可以说,它的兴盛再也没有达到过阿育王时代那种恢弘。

中印度,即“中国”发生了法难,大量的僧侣就要逃亡,他们就向上(在地图上叫:向上),即北逃亡,或者向南逃亡。向北逃亡,就进入克什米尔,然后进入西北印;向南逃亡,就进入了德干高原,这样就促使了这些地方的佛教发展。

婆罗门教的大本营是在恒河上游的,是属于北印度。前面课里说过,雅利安人是翻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的,所以,他们的大本营就在北印和西北印。法难的时候僧侣就往北边逃——婆罗门教和佛教,他们的大本营中心就发生了倒置。因为,佛教的大本营是在“中国”——中印度,中印度灭佛之后就向北逃了;而北部是婆罗门教的中心,婆罗门教又在中部复兴了。这就等于两个宗教,他们的大本营就调换了。

此后,北印和西北印——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包括克什米尔地区,包括阿富汗的一部分就成了佛教的天下。而在阿育王时代佛教最兴盛的,也是佛陀弘法的地区——中印度地区,就成了婆罗门教复兴的地区。而婆罗门教也向南印度传播——婆罗门教在中印复兴了以后,就像南印度传播,后来成为巽伽王朝的主要信仰。它与南部的案达罗文化混合,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婆罗门教,叫:湿婆派。实际,在中印度复兴的这种婆罗门教,就不再是传统的婆罗门教了。中印度原来是沙门思潮流行的地方,这个时候婆罗门教复兴了,就吸收了原来佛教、沙门的思想,这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变的最初阶段。

孔雀王朝之后,又有两个短命的王朝,后面是笈多王朝。佛教又迎来了它第二个重要的时代,叫:贵霜王朝时代,这个我们在《简明印度史》里也讲过。贵霜王朝,是一个希腊化王朝,并且又迎来了佛教第二个重要的护法王——迦腻色迦王。

迦腻色迦王在位的时候——他本身是贵霜王朝的第三任皇帝,贵霜王朝进入了极盛期。在他统治下,贵霜帝国横跨中亚,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印度的西部、西北部,构成了一个庞大帝国,它的首都在今天的白沙瓦,后来西北印度就成了贵霜帝国的中心。

迦腻色迦王,他在世的年代是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之间。从考古发现来看,他的早期是相信希腊神教的;从发掘的钱币看,有希腊语、有婆罗门诸神;在迦腻色迦王的晚期,在他的钱币上才出现了佛教,因此可以推断,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是在他的晚年。他和阿育王不同,虽然他也是佛教最重要的护法王之一,但他一生四处征战,即使他信奉了佛教——阿育王是在信奉了佛教之后就不再发动战争了,但是迦腻色迦王在信奉了佛教之后,仍然四处征战。所以说,他虽然是著名的护法王,但未被像阿育王那样被尊为“转轮王”。

迦腻色迦王在他晚年崇信佛教、扶持佛教,这是有记录和确定无疑的。第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在宫廷里供养了两位菩萨——马鸣菩萨和龙树菩萨。马鸣,是一个大乘、小乘兼弘的大师,前面的课里讲过;龙树,则是大乘佛教兴起时期的主要代表人。

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对这两位菩萨的供养,使大乘在西北印度弘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记载说,马鸣与龙树是师徒关系,但是在历史资料上,并不太对得上,也可能中间还隔着一个——就是师爷和徒孙(从年代上看),所以我们就这么一听,他们肯定是有师徒关系的。

跟阿育王发起五百人结集一样,迦腻色迦王也发起了结集——就是佛经的结集。但是,这次结集就没有“经”与“律”的问题了,迦腻色迦王发起的结集是“论藏”结集,或者说,由佛弟子直接所造之论——是释经的和释律的部分,即,解释经书和解释律藏的部分。

在迦腻色迦王时期结集的,叫作: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这次结集就等于筛选了部派佛教的理论,做什么呢?开始了大乘佛教的造经运动。

在迦腻色迦王死了以后,印度就是这样,反佛再次开始了。最开始是有两个部落开始杀害佛教徒,接着婆罗门也参与进来了,直到三代皇帝以后,旃那陀王三世才停止了对佛教徒的迫害。但是,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死后的这次法难,时间很长,佛教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为什么每次佛教受到王朝的扶持迅速兴盛之后都会有法难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一旦僧侣阶层受到当权者的支持,就必然骄横,然后也导致人数激增——因为这事儿有甜头嘛。这个党派,这个组织,进了这个组织,你有甜头嘛,当然大量的党员、僧员就进来了……所以,导致僧团管理混乱,戒律形同虚设,道德普遍腐化。只要受到当权者支持的时候,他们道德都会腐化。

这个时候,出家成了一种好职业,这样,直接影响的是社会的劳动力缺失。而且,印度佛教跟中国佛教还是有区别的,印度佛教有一个特点,是不劳动的,不像中国禅宗是劳动的。他是受供养,这么大量的僧侣要受供养,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供养,就导致国库要花大量的钱。

总的来说,中国和印度灭佛事件的根源是差不多的,都是因为戒律松弛、人员激增、国库空虚,只是导火索不同而已。

大乘佛教,它明确兴起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它的兴起,除了有理论上这种内在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外在原因——就是贵霜王朝期间,它的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构成了大乘在民间兴起的理由。课里一再说,佛教四框架里,第四个叫作:佛教文学。其实,佛教文学应该叫作“佛教文化”,它是广义上的文学、艺术、绘画等等构成的,叫“佛教文学”,只是四框架的一种描述,应该是:佛教历史、佛教哲学、佛教神学、佛教文化。

佛教流布的区域,到了贵霜时代已经很广大了。这个时候跨了地域,跨了语言,要起到共鸣性的宣教作用,语言已经不行了,跨语言、跨地域了,这个时候还要在老百姓中普遍地引起共鸣,那采用的形式就是: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在小乘时期是可有可无的,但在这个时期,因为这种跨语言、跨地域的原因,佛教艺术的教化功能就从可有可无,变成了必不可少。

最先出现的——这里把佛教文化区分成两块:佛教文学和佛教艺术。佛教文学的作用前面的课里讲过——马鸣菩萨,通俗小说作家,已经在文学上尽可能的渲染了。另一个要说到的是佛教艺术——最先出现的佛教艺术形式(这个佛教艺术是为了佛教的教化),是绘画、雕刻、建筑。因为,绘画也好、雕刻也好、建筑也好,这些作品是有具象性的,它可以直接把作者的理念表达出来;第二批出现的佛教艺术形式,才是音乐和舞蹈。因为,这就属于理念的间接表达,它不像绘画、建筑、雕塑是直接表达——绘画、建筑、雕塑是什么呢?是寺院必不可少的——必不可少有绘画;必不可少……它本来就是建筑,它必不可少要有雕刻。

佛教艺术,它的起源在佛陀时代是没有的,它起源于佛陀入灭以后,为了什么?纪念和歌颂佛陀嘛。它起源于佛陀入灭,但它真正兴起是在大乘阶段。那小乘阶段这几百年呢?为什么没有兴起?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小乘的教理,是以脱离苦、追求寂静为志向的,什么意思啊?追求出离。苦、集、灭、道,对吧,最后追求的是根本清净,它忙于解脱,小乘是要追求出世间、追求涅槃。音乐也好、绘画也好、舞蹈也好,这属于什么呢?用中国话讲“五音令人聋,五色令人盲”。所以说,佛教艺术的这种形式,从根本上,跟小乘佛教的义理追求是相悖的。

而大乘的追求就不一样了,大乘追求的就不是解脱,它追求的是再回来,是以广大的菩萨行——自利并且利他,最终实现的是——自度并且度他,普度众生。所以说,它就需要这种教化手段,小乘就不需要这种教化手段。

大乘的教化有一个专门的概念叫:四摄法。什么是四摄法呢?四摄法是说,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即,菩萨在众生中应该如何进行工作?——四摄法。“摄”的意思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

四摄的第一条,叫:布施。

四摄的第二条,叫:爱语——用慈爱的语言和态度,即,对大家要慈爱、和蔼。

四摄法第三条,叫:利行——就是要为大众的利益去服务。

四摄法的第四条,叫:同事——就是使自己在生活中同于大众,即,在生活中等同于大众。

所以,大乘精神提倡的是:以一切方便行来化导众生。什么是最方便行?前面说过,跨地域、跨语言、教众又不识字,那么绘画也好、雕塑也好、音乐也好,那,这就是利于教化众生的。所以说,佛教艺术就从可有可无,变成了必不可少,变成了一种重要方便,即,方便教化,重要方便。

不仅佛教艺术的兴盛同大乘相关,实际是佛教文学的兴盛也是同大乘相关的,可以说,这两部分加起来,实际才是所谓的佛教文学。应该更广阔地用这个词,叫:佛教文化——在四框架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