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石码五香卷要不要加青葱 你可能没去过石码
石码,一座因五香而为人所熟知的古镇。位于龙海市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交汇的锦江南岸,锦江是它明朝宣德年间的名字,明弘治后改为“石码”。石头码起来的沿江小城,与石狮、涵江并称为福建“三大名镇”。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只去过一次石码,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很烟火气。没有很商业的味道,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更没有满大街的崭新店铺招牌,有的只是时光沉淀下来的骑楼古厝以及老街人情味,完完全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不紧不慢,不匆不忙,这也符合漳州人热情、低调、安逸的性格。
老街配古厝,卤面配五香。石码人是幸福的,五香、海蛎煎、锅边糊、米苔目,烫煎炸煮;卤面、钓面、沙茶面、拌面线,面面俱到;麻糍、四果汤、烧肉粽,只要回家总有一种美味是你想去吃的,小石码就是这么任性。
解放东、解放西、解放南、解放北,桶街、漆街、米街、碗街、茶料街、打石街......,纵横交错的街巷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一条街有可能就是贩卖一个行业。漫步其间,只要用心发现总能遇见小惊喜,而这无数个小单元组合起来就是一只装满各种石码故事的百宝箱。
走在充满年代感的连排骑楼古街上,店铺林立,人潮涌动,人声鼎沸,所见之处全是寻常人家所需的日常用品,瓜果蔬菜、锅碗瓢盆、家常器具,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的接地气,把每天过成日常才是小石码该有的样子。
然而,抬头仰望你又能看见另一种风景,它们大多一面墙三扇窗,颜色多样,风格迥异;其中,最精美的还要数中西合璧的水泥雕花,它们是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骑楼的建筑精华,是石码老街最引人注目的窗户景观。
△眼睛冒着绿光的剑狮,据说是神话故事中的龙凤呈祥剑,可以驱魔辟邪,镇宅祈福。
△红砖骑楼上各式各样的窗户雕花
小小的土地公庙,大大的香火,闽南人的拜神程度外人是难以理解的。
石码两座最显眼也最有标志性的亭子:中山亭和宛南亭。
中山亭,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瘦瘦高高地矗立在中山公园内,顶端的红灯原来安装的是方向仪,这也是石码最有人气人们最常聚集的场所,益思亭是它最初的名字。而让我感到好奇的是,石码是龙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中山公园,也有中山亭,却没有看到中山路。
△布袋戏是石码的民间戏,估计时常在中山公园上演。
△中山公园旁的锦江影剧院,古典与现代融合。
黄色外墙,莲花瓣屋顶的这座街心亭就是宛南亭。只要步入打石街,人们就能远远地看见它,不知情的还以为是“钉子户”。其实,这是1924年石码市政建设时,商户自愿让路拓宽道路而得以保留,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92年),古称骑港佛祖寺,于1997年10月被列入龙海市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
宛南亭边上就是有名的关帝庙(武庙),也叫上码帝君庙,同样来源于明朝,上一次大规模维修是在2001年,现位于解放北路,于1992年10月被列入第三批县级文保单位。
甘棠庙,祭祀观音大士的场所。早期与宛南亭一样都位于街道中心,都赶上道路拓宽,而它们的命运却全然不同,甘棠庙不幸被拆重建,朝向也被更改,现位于解放南路(即甘棠前街)。
喜欢石码,或许就像舒婷在散文《到石码去》中所写的那样,“石码镇白天有慷慨热烈的阳光,存在石缝,流在海滩,到了晚上就发酵成浓浓的酒香”。等待是值得的,小石码终于被翻牌了,于2020年4月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部分图片:香蕉我在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