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

#为什么说历史是面镜子##孟子#

圣人都是自恋狂吗?

近日读《孟子》,读到孟子离开齐国返回家乡邹国。在路上,他的弟子充虞问,老师为什么不太高兴?孟子说是为天下忧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亚圣这口气也太大了吧。转念一想,口气大的也不只孟子,另外还有两位圣人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位是孔子,他曾说过,“天生德于予”,“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另一位是古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他曾说过,“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1)

有趣有趣。说大话的人很多,但世间还没有谁的大话能大过这三位圣人的。按理说,圣人的道德境界那么高,应该虚怀若谷,谦卑守拙,为何这几句话说得如此不客气呢?

以此为线索,来看一看这三位2500多年前的圣人,是否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拼接出不一样的智慧路线图。

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齐国一些学者对他表示质疑。有一个名叫尹士的人,在公开场合说:如果孟子看不出来齐宣王不是行王道的料,那就是你没有智慧;如果明知道他没有那个天命,却还要来齐国谋职,那就是你追求俸禄。

又说,“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没有受到重用就离开,尚可理解。但是孟子在昼邑停留了三天才走,为什么这样恋恋不舍呢?尹士对这一点也很不理解。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2)

高子是尹士的朋友,又是孟子的弟子,他把尹士的话转告了孟子。孟子说,尹士怎么能理解我呢?我离开齐国,是万般无奈的。在昼邑停留三天,我还觉得时间太短了呢。我多么希望齐王能够幡然醒悟,回心转意,能够启用我来助他行仁政啊。

就算出了齐国边境,我仍然盼望着齐王能派人来把我追回去。可是,最终无人来追。直到此时,我才真的决定离开。

即使如此,难道我已经弃绝了齐王吗?不!齐王如果用我治国,岂止是齐国百姓安定,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得以安定。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我天天盼望着呢。

我哪像那种心胸狭窄的士人,向君王进谏不被采纳,就生气了,把愤愤不平表现在脸上。离开时一定表现出一刻也不想停留,整日赶路,直到天黑才肯投宿。

尹士听到孟子的话,非常惭愧地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3)

一路之上,孟子显得忧心忡忡。弟子充虞问道,“您以前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如今为何这么不高兴?”

孟子说:天下每隔五百年左右,必有一个能行王道的领袖,同时必有一干贤人辅佐他成就王业。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不知天意是否要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一定是由我来执行。因为,如今这个乱世,虽然思想文化异常繁荣,各家学说争奇斗艳,但是真正懂得先王之道的人,也只有我了。难道还有第二个吗?

孟子说的是一个事实。战国时代,诸子学说,百家争鸣,学术非常繁荣。但是,最终法家用世,暴秦一统天下。汉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虽然表面上推崇儒家的仁政,而内里却是法家政治,无比黑暗。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4)

儒家退出政治舞台,却在民间得到发扬,塑造了和谐稳定的民间社会。一任上层法家政治多么血腥残酷,而民间始终温情脉脉,充满人情味儿。

孔子: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孔子一般情况下都很谦虚,比如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可见孔子并不愿自居为圣人,也不愿说自己具备了“仁”的境界。

但是,在孔子面临危险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来了。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经过卫国的边境小城匡地,被匡人误以为是阳虎,把他们给拦住了。

阳虎是鲁国的权臣,以前也来过匡地,对匡人非常无理,匡人痛恨他。孔子跟阳虎的相貌有点相似,都是九尺的身高,非常魁梧,长得有点丑。另外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驾车的是同一人——樊迟。上次阳虎来,就是樊迟驾车。这次孔子来,又是樊迟驾车。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5)

匡人一看,好啊,阳虎又来了。马上报告给匡地的邑宰,邑宰就派兵,把孔子一行人给围住了。也不听解释,就要开打。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意思是“文王已经去世了,道统不是由我来承担吗?如果上天要中断道统,我也不会有机会闻道啊;如果上天不要中断道统,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可是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孔子还想依靠上天,管用吗?子路的暴脾气上来了,怒发冲冠,手持一杆长戟,就要去跟人家拼命。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6)

孔子说咱们出来是传道的,是传播文化的,不是打仗的。既然传道,就要用咱们的方式。你子路不是好勇吗?你不是不怕死吗?既然不怕死,那就先安静下来。你来弹琴,我来给你和一曲。

子路弹琴的技艺还是不错的。他就静下来,跟老师一起弹琴。师徒二人弹了一首乐曲,弹了三遍。匡人听到了,琴声非常宁静,没有任何不安。历史记载,曲子弹完之后,匡人的包围圈就后撤了。

然后孔子派人请来卫国的一位大夫,向匡人担保,说这是孔子不是阳虎。事情圆满解决。

为什么琴声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化解一场迫在眉睫的杀戮。儒者认为,这是道的力量。当时匡人的士兵也知道,这帮人看起来都很勇武,子路、公良孺等弟子都是武艺高强之人,肯定要有一场恶战。

可是没想到,那么勇武的人,却放下了兵器,坐地上弹琴,而且弹得这么好,这么平静,没有一丝慌乱。这种平静,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

在琴声背后,正是孔子“斯文在兹”的坚定和自信。此外,孔子在面对宋国司马桓魋的威胁时,还说过一句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天赋予我道德使命,桓魋又怎能改变我的志向呢?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7)

孔子的天命观,经常被误解为迷信。大概上天会派天兵天将来帮他吧,就像《出埃及记》中,先知摩西带领希伯莱人逃离埃及时,神可以让红河水分开那样吗?

当然不是。孔子之所以那么自信、坚定、坦然、从容,是因为他心中有道。天赋予我光明的德性干什么呢?是要行道的。这是天命。我的志向就是接受这个天命,行道于天下。桓魋能改变我的志向吗?不能。他再有势力,用暴力的手段来阻止我,也不能改变我的志向。

释迦牟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家主张众生平等,为何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却说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等狂妄的话呢?

首先,这句话未必是佛祖释尊说的。它未见诸佛学经典,而是出自《大唐西域记》和《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这两部书都是唐人编著,前者为玄奘大师的游记,后者是唐代说唱文学作品集。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8)

根据这两部书的记载,释尊(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诞生时,向西北东南四方各行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最后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唱诵一个偈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这大概是一种神话,用来神化佛祖。就像中国民间神化孔子的出生一样,有凤凰来仪,有麒麟送玉,玉上还刻着字:奎星下凡,振兴于周。甚至还有神人现身云端,诵曰:“天感生圣人,故降以和乐。”随即天地之间八音合鸣,仙乐阵阵。

这类神迹,只当作一种美好的想象就罢了,不必当真。所以,释迦牟尼有没有说过“唯我独尊”这句话,无法确定。如果真的说过,也应该是他在菩提树下证悟佛法之后说的。那一天,相当于他生命的重生。

这句话,当然不是他因为证悟佛法而妄自尊大,而是他对佛性的感悟。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那才是真“我”。可以领悟这个真“我”,你就是佛。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9)

真“我”无执念,没有恐惧,也没有颠倒梦想。领悟了真“我”,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实相,才能摆脱焦虑和痛苦,甚至超越阴阳,了脱生死。不受任何力量的牵绊和压迫,不怕任何暴力和强权,成为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的、顶天立地的人。

所以,释迦牟尼将自己的感悟告诉世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众生平等的根据。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能获得尊严和喜乐。

写在最后

从孔子说的“天生德于予”、“文不在兹乎”,到孟子说的“舍我其谁”,以及释尊说的“唯我独尊”,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救世”的情怀与担当。

常有人说佛家是大道,儒家是小道。但是真正的修行人说过,如果深入学习儒学与佛学(不是佛教),便会发现,都是至道妙法,都可以让人进入圣贤境界。因为“道”,只有一个,只是方法路径不同而已。

孔子57句至理名言(从舍我其谁到唯我独尊)(10)

孟子、孔子和释尊都说了一个“我”字,这是最重要的线索。

表面上看,孟子和孔子说的是现实的我,释尊说的是本真的我。但是,孟子将“我”与王道相贯,孔子将“我(予、兹)”与明德相连。明德,便是真我。没有明德,便无以行王道。

所谓王道,就是建立一个众生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没有焦虑和恐惧,不畏强权和暴政,活成一个顶天立地、“唯我独尊”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