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1)

提起豆瓣,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影视综书音的口碑平台?

还是站在娱乐圈八卦第一线的吃瓜宝地?

豆瓣评分X.X,豆瓣高分之作……总能在内容作品的口碑推广文案中看到豆瓣的身影。许多人心中的豆瓣都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网络上一些平台拟人化的吐槽作品中,豆瓣也是这样的形象。但亦有不少人因为「鹅组」远扬的恶名,觉得豆瓣走向了堕落的深渊,不再是原来的「精神角落」。

15年来,豆瓣变了吗?豆瓣真的走向八卦了吗?从文艺到八卦,豆瓣又经历了哪些?而哪些又是我们的误读?

割裂

6月中旬,微博热搜暂停更新了一周,对于喜欢在热搜吃瓜的用户来说,那一周确实少了一份乐趣。但资深吃瓜选手一定会告诉你,热搜停更对吃瓜并没有影响,他们都去豆瓣吃瓜。豆瓣小组已经成为国内娱乐圈重要的瓜田阵地之一,搬运豆瓣小组内容甚至养活了微博一众营销号。

时间回到2005年,从硅谷回国的阿北,正在豆瓣胡同的星巴克中为梦想中的书评网站写代码。「基于兴趣的生活发现」是阿北最初搭建豆瓣的初心。现在仍能在豆瓣的「关于豆瓣」中看到「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基于此目标,豆瓣是国内首个用python写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平台,所以在一部作品的专页下方,我们能找到「喜欢这部作品的人也喜欢……」专区。豆瓣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了「去中心化」的种子,也在移动互联网未出现之时,就搭建起圈层社区的雏形。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2)

而豆瓣真正的「割裂」要属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豆瓣与其他网站推出整合移动端App不同,他们将平台功能进行拆解,把豆瓣的每一个功能都做成独立的App发布,豆瓣电影、豆瓣小组、豆瓣FM、豆瓣阅读……专注一个功能使用的用户可以仅下载其中一个App。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3)

豆瓣的「割裂」也正说明它擅长细分,一个个兴趣圈、生活圈都在豆瓣的分小组下活跃,形成牢固的圈层壁垒,平台层面看不到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

百度指数,豆瓣的搜索占比,也反映出这种「割裂」。豆瓣整个平台的搜索比例是男性高于女性。女性用户使用豆瓣小组较多,「鹅组」更贡献了大量搜索量;男性用户则多关注豆瓣电影。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4)

所以不论是内容作品的评分站,还是八卦一线阵地,豆瓣自诩的「精神角落」,还是部分人眼里的「发泄基地」,都是豆瓣,就像每个人的每一面。

圈子

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杯茶,一根烟,一破小组看一天。」这里的破小组指得便是豆瓣小组。豆瓣小组的分类之多,足以让每个用户在平台上找到心中的「桃花源」,无论多么特立独行、奇葩清奇,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都能在豆瓣小组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豆瓣小组下有超过60万个小组,包括影视、读书、生活、艺术、音乐、美食、娱乐、游戏等27个类别,且都在小组用户自运营下运转。出圈的「鹅组」「瓜组」等一众娱乐八卦小组仅是其中的一类,不应该用他们去代表整个豆瓣小组,豆瓣小组整体由每个独立垂直圈层组成,每个小组都闪耀着不同的色彩。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5)

买东西、选专业和找工作之前可以去「掀起你的内幕来」看看;冷知识科普「我有一个电冰箱」和「奇奇怪怪的知识增加了」;郁闷的时候可以打开11个哈「哈组」笑一笑;生活中遭遇极其尴尬「公开处刑」的瞬间,可以到「社会性死亡」小组交流,哪怕吵架没发挥好,都能到「吵架没发挥好」小组宣泄和求救……不止兴趣、爱好、生活,日常的每一面都能在小组里找到同类,发现自己原来不是一个人。

而早在我们熟悉的租房、美妆、旅行等垂类App诞生之前,豆瓣小组就一直承接这些领域的讨论和消费业务。但豆瓣并没有推进这些分支领域的商业化,也一度遭到业内吐槽,觉得豆瓣不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还养了一批最难转化的用户。用清新脱俗不容玷污去绑架运营者不能商业化,最终送葬平台。

但其实15年来,天涯、人人、贴吧等和豆瓣同龄的社区都倒下了,豆瓣依旧按着他的慢节奏前行。高忠诚度的用户至今依然是豆瓣最大的优势之一,豆瓣或许没有其他平台那么强的招新能力,但老用户把其看作「家园」是很宝贵的。许多用户愿意在「豆品」,豆瓣的相关周边商品平台花钱,他们甚至对物品没有需求,买来只是为给豆瓣打钱。他们要求也仅是豆瓣不能死,家园不能塌,「只要不死,就让我们丧着吧」。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6)

八卦

「文艺已死,八卦常新。」是这两年部分吃瓜群众对豆瓣的认知,微博一众营销号靠搬运「鹅组」「瓜组」「踩组」等一系列娱乐八卦组的内容活着。许多现象级的娱乐事件最初都由这几个小组发酵,比如去年的周杰伦「打投」事件。

「鹅组」原名「八卦来了」,所以叫八组,创建于2010年5月。「鹅组」名字的演变源于八组用户自称「八组人」,转换为英语「八组er」,再中文谐音为「八组鹅」。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7)

现在成员66万,因为审核入组严格,许多进不去的吃瓜群众开辟了别的讨论小组,外加组内乌烟瘴气的环境,导致小组不定时被禁言,由鹅组衍生了一系列八卦栖息地、避难所,比如「瓜组」自由吃瓜基地、青青草原、豆瓣吃瓜人才组、「七组」鹅们栖息地、豆瓣九组等。

为何八卦会在众多平台中选择豆瓣作为栖息地?

豆瓣八分事件(精神角落豆瓣失格了吗)(8)

早期「鹅组」凭着强大的八卦和扒皮能力,扒出不少明星花边新闻,吸引众多吃瓜群众前来围观。热闹多了,看热闹的人也达到了一定体量,积累了一定声量,八卦组开始成为水军、营销号的繁殖地。

一方面豆瓣给予小组组员对帖子较高的控制度,自主管理跟帖,为造谣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审核准入制度,使得豆瓣各个八卦组的封闭性高于其他平台,一些不能在微博等全公共平台吐槽明星的话,都可以到八卦组来说,逃避公共舆论空间。在饭圈形成气候之后,水军、营销号联合其他平台,竟形成了一条「黑」艺人的暗产业链。

八卦组也因此变得更乌烟瘴气,有时充满污言秽语。非八卦组的用户认为部分用户的狂欢在全网输出了整个豆瓣的声量,使得平台被外界打上「八卦」的标签,怒气冲冲地称娱乐八卦组是豆瓣的「智商盆地」「下水沟」,想努力撇清八卦组与豆瓣的关系。

有一些人认为八卦组中「口吐芬芳」的「祖安人」是在现实生活过得不如意,所以把怒火发泄在明星身上。但更多的则是被环境影响,在污言秽语的环境中被喷得体无完肤,必然压抑不住愤怒,以牙还牙骂回去。许多在一个小组讲着「污言秽语」的用户,主页消费的内容作品却是一众文艺片。

这是豆瓣的割裂、也是人性的分裂。豆瓣的每一个小组都可以看作是人性单面的划分,它其实都是我们,不用撇清,也不用定义。

就像列夫·托尔斯泰那句总被引用的名言所说,「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

1号结语

无论文艺或八卦,它都是豆瓣,它也都是我们。随着用户的上网时间不断拉长,现实与网络已难分彼此。生活中的压抑与压力,周围有条件、有朋友的人可能会在与朋友喝酒时倾诉,无条件、没朋友的人可以在豆瓣小组抒发。

「精神角落」没有高低,不分白雪巴人,既是文艺治愈的疗养院,亦是发泄宣泄的疯人院。这就是我们人类。

参考链接

tech.sina/csj/2019-11-04/doc-iicezzrr7014987.shtml

36kr/p/172222860492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