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12篇心得体会(你对弟子规还要误解多久)
文/鲁鹏程
本文很长,如果能耐心读完,再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力行,一定不会白白花费这十几分钟阅读,会让我们自己和孩子都受益一生。到底有多大的效果,就看我们有几分信心,有几分力行。我们拭目以待。感谢您的阅读。
今天还是有一些人对这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有一些误解,之所以误解,是因为没有读懂它,而是简单的以字解义,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读,一听到传统文化教育,一听到孝道教育,就上来棒喝一番。实际上,《弟子规》里有很多教育的智慧。
先介绍一下《弟子规》这本书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先生所作。李毓秀,生卒年不详,山西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人,字子潜,一生只考中过秀才,生平主要是教书。《训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本儿童蒙学读物。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的贾存仁先生对此作了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全书共360句,1080字,是教导子弟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教材。
《弟子规》浅显易懂,通篇押韵,既朗朗上口,又极易记诵,特别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导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此在清朝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有同等影响。在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优秀启蒙读物,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当今,《弟子规》也被广泛地推广于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被称为“做人的宪法”。
其实,《弟子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孝”,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弟子规》开篇第一部分即为“入则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孔子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一定要从孝道教起。一个有孝心的学生,一定会努力学习,积极生活,以后也会认真工作,拥有美好的人生前程。所以,我们应该带头学孝,积极教孝。
没有父母,就没有孩子,父慈子孝是人之大伦,父母慈爱孩子是天性,孩子孝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之事,正如古语所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还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是,上自天子,下到百姓,孝道都是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因为如果经济条件好,就多给父母一些钱,如果经济条件差一些,给父母的钱也可以少一些,即使没钱给父母,也可以多陪在他们身边,但以任何借口不去孝养父母,那是不可以的。所以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会是和谐的,事业才会是顺利的,人生才会是幸福的。
《弟子规》后面的“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都“孝”的延续,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开心了,就不担心孩子了,就会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这些,不就是在为父母尽孝吗?所以,《弟子规》就是一部实践版的《孝经》,每个人都应该学,都应该懂,都应该把其中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
在某种程度上,《弟子规》几乎能解决当今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无论是孩子不爱学习,还是孩子不合群,还是孩子懒惰,还是孩子太过依赖父母、老师,等等,都可以用《弟子规》来解决。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就是家庭问题,工作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都可以用这本《弟子规》来解决。关键是要相信里面的方法,并尽全力去实践这些方法,这样才会看到效果。否则,再好的方法,不真正去用它,它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次重申: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弟子规》是最简单、最彻底、最有效的参考书。不过,如果不对《弟子规》进行全面的与时俱进的分析解读和有效方法的总结,是很难发现它的巨大价值的,甚至会认为《弟子规》里满是糟粕。所以,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如此,才能找到改造自己,成就孩子的各种方法,也才能发现它的巨大魅力所在。
一、《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总叙
《弟子规》的总叙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正是《弟子规》的核心纲领。
入则孝
《弟子规》开篇第一部分即为“入则孝”,即在家要孝敬父母。之所以把孝道放在本书的第一位,是因为做人最应该重一个“德”字,而“德”的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孝”字。
出则弟
孝道是善事父母,也就是父子之间的爱;悌道是善事兄长,也就是兄弟之间的爱。可以说,孝悌是爱的教育,而悌道又是孝道的延伸。弟通悌,“悌”是形声、会意字,从心、从弟,本义为“善兄弟”。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兄弟姐妹和长辈。
《孝经》中讲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意思是说,教导人民如何亲爱他人,没有比教孝更有效的了;教导人民懂得尊敬他人,有节有度,没有比教悌更有效的了。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悌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悌道也包含了一个礼节的教诲,这就需要我们教孩子与兄弟姐妹、同学和长辈相处的礼节。
谨
孝悌是德行的根基,但孝悌的落实离不开一个“谨”字,例如“亲有疾,药先尝”、“亲所恶,谨为去”、“尊长前,声要低”等等,都说明谨言慎行的重要。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处世态度对孩子也非常重要,因为习惯和态度可以决定孩子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要把“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让他成为一个谨身律己、自重自爱的人。
信
“信”,即诚信,言而有信,所谓“凡出言,信为先”。《论语·述而》中也讲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导学生,认为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言而无信,怎么能行呢?这足以说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是立业处世的基础。
泛爱众
爱绝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前面也曾提到,爱的繁体字是“愛”,是“受”里有一颗心,就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往往具备感同身受的能力,他会从爱父母、爱老师、爱亲友,推及到爱敬一切人、事、物。此时,孩子收获得不仅仅是被爱敬,还收获了一颗博爱的心,更获得了一个和谐、平安、幸福的人生。
亲仁
虽然“亲仁”篇非常简短,但是却饱含深意。亲仁,就是亲近仁德之人。如果孩子能够时刻亲近仁德之人,他的道德学问就会逐渐提升,他将会获得无穷的益处。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亲近仁德之人,并让他主动向仁德之人学习,进而勉励自己做一个仁者。
余力学文
《弟子规》前面讲的,基本上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德行。当孩子能够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就需要好好学习圣贤的教诲和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问。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为什么《弟子规》告诫我们“有余力,则学文”?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
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多余的时间,他的内在修养还不够,却不顾一切地学习知识,也许他的知识很丰富,但是他的本质有问题,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反而会埋没了他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有多余的时间,内在修养也差不多了,却不学习知识,那么他的外在行为就会显得有点野蛮。可见,无论是“未有余力而学文”,还是“有余力而不学文”,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真正有益的做法就是“有余力而学文”。
怎样才算是“有余力”呢?就是指在落实了前面提到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就可以“学文”了。如果没有落实,只是努力学习知识,那么纵使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是落实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而不努力学习知识,就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偏见中,从而蒙蔽了真理。所以,落实了这些做人的根本之后,就要努力学习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问,充实自己的人生。
到这里,《弟子规》大概的纲目就说完了,但感觉还有必要多说几个关键点。
二、要明白的几个关键点:
关于《弟子规》,还有必要再说明几个关键点。
《弟子规》里有好人、好孩子的标准
教育孩子的确没有什么难的。但有一点必须说明白:教育者一定要知道怎样正确地给孩子做样子。因为无论教育者做的是好样子,还是坏样子,孩子都会“照单全收”,所以,我们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给孩子做个好样子。
好样子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这个好样子呢?《弟子规》里有“好样子”的标准与规范。《弟子规》既是“照妖镜”,也是“显圣镜”。我们做得好不好,对照《弟子规》就都明白了。做得不好,《弟子规》就是“照妖镜”;做得好,《弟子规》就是“显圣镜”。通过这面“镜子”,孩子也看得清清楚楚。
弟子,指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成人
“弟子规”里的“弟子”,并不仅仅是指孩子,而是指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成人。弟子,就是学生。狭义地去理解,弟子是指孩子,小学生、中学生或者是大学生。但广义地去理解,含义就扩大了。比如,我们是父母的孩子,那就是父母的弟子,是在家弟子;我们在学校,在工作环境中,我们就是老师、师父的弟子;我们都不是圣贤,有很多智慧和道理,要跟圣贤去学,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那我们就是圣贤的弟子……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有学处,总是有需要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怎么不是“弟子”呢?也就是说,弟子,是指我们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指孩子。只有明白了“弟子”的概念,我们才能塌下心来去学习《弟子规》,才能深入地了解它,进而把《弟子规》里的教诲运用到生活中,而不是只让孩子读读、背背而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弟子规”的“规”,是规范、规矩。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而不是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弟子规”的规,是规范、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底我们应该学习哪些规矩、规范呢?《弟子规》中也有明确的解答。《弟子规》中一共讲到了113件事,这113件事就是我们做人处事的规矩、规范,只有不违越规范地做事,才是合理合法的。也就是说,《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处事的典范,是我们人生方向的指引,更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纲领。
那么,我们要学的是什么呢?是圣人的教诲——圣人训,也就是圣人的教诲。圣人,狭义地讲,就是孔子,因为《弟子规》这本书就是根据《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而详细阐述的。但是,广义地说,圣人不仅仅是孔子,还包括一切古圣先贤,一切有好的德行的人。我们要学的,是他们的训诫,是他们的教诲。
我们要学这些训诫、教诲,当然,孩子也要学。更确切地说,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只有都来学,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大家才都能有进步,有提升。但是,对这个提升,我们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慢慢来,只要按部就班地学,提升就会是不声不响、不知不觉、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弟子规》是用来力行的
学习《弟子规》,一定要更正一个观念,就是《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学一句,做一句。也就是说,要把《弟子规》里的教诲都做出来,都运用到生活中,也就是学以致用,要力行。“力行近乎仁”,懂得力行圣贤的教诲了,这个人就离仁者不远了。所谓力行,就是学一句,做一句。
《弟子规》里所讲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知识,而是力行的标准。所以,如果我们认为,学《弟子规》就是读《弟子规》,就是背《弟子规》,那就错了。学了就要去做,不去做,就永远不知道《弟子规》的魅力,就永远不知道《弟子规》的巨大价值。
所以,想教育好孩子,就要跟孩子一起学《弟子规》,就要学一句做一句,句句都要在生活中落实。当我们把落实《弟子规》的教诲养成习惯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的,都是不做作的。当孩子看到我们言行如此一致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成为让我们,让他们的父母都省心的好孩子。
以上文字选自《教师的国学素养》(青岛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有改动。本节内容适合所有教育者(父母和老师)阅读。如需获得更多内容,请关注这本书。图片来自网络。
鲁鹏程,家庭教育研究者,著有畅销书《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好妈妈不宠不娇教育女孩100招》等。 图片来自网络。
鲁鹏程微信公众号lupengchengedu,欢迎订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