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

2023年伊始,《狂飙》突然在某平台火了起来,剧中的高启强,也因为自己逆袭的人生而被观众们喜爱。高启强的前半生可谓是惨到让人心酸,13岁父母撒手人寰,当时还未成年的他,却能凭一己之力撑起高家,明明讨厌鱼腥味却默默无闻干了二十多年,最后还供出弟弟和妹妹两位大学生。后来,高启强在机缘巧合下,从一个小鱼贩摇身一变,成为了地方富豪,还成为了京海市的“天”。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1)

《狂飙剧照》

也正是高启强看似开了挂的人生,让众多朋友直呼“要想富,搞鱼摊儿”。虽然是戏言,但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人出身贫寒却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富二代”,却无法笑到最后,这其中究竟是为什么?这两种人究竟有什么差别?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抓了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的皇帝。不过,能在手握开国仅三十年国运,国力上升期、雄兵百万、坐拥天下、名正言顺这样的好牌背景下下,仅用短短四年就把自己成功作死的皇帝,细细数来,历史上好像也只有咱们今天的主角——朱允炆。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2)

建文帝朱允炆

咱们今儿的这位主角,在刚即位后,就进行了一系列骚操作,看似像高启强一样各种努力奋斗美好人生,但现实却是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

今天就为朋友们讲讲朱允炆一手好牌如何打得稀烂的。

故事要从公元1392年5月17日说起。

这一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头号爱子朱标突然病逝。这位被册封为太子、拿继承者来培养的皇子,上演的这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戏码,一下子打乱了老头子的政治布局。

究竟选谁来继续打这一副明朝牌,成为了朱元璋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实,在朱允炆之前,老头子也有想过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要知道,老头子年轻的时候没少播种,手中还有20多个儿子,其中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而且都已经成年。不过,这些儿子各有各的势力,一旦称帝,朱标一脉的势力定会被大大削弱。而事到如今,想再重新培养一个政党,他的时间余额已经明显不足。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3)

朱元璋

那么朱允炆是如何“上位”的呢?

咱们这位朱允炆,实际上是朱标的儿子,但朱允炆的哥哥们要么是偏房所生无法成为皇子、要么就是英年早逝,所以朱允炆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嫡夫人”吕氏,也就是就是他生母的头衔,这才入了朱元璋的法眼。

为了给自己的皇太孙铺路,老头子没少为他操心:拿出了创立明朝的气势,挥起屠刀一鼓作气清洗了半个朝堂。

干完这些事情后,老头子像个小孩儿一样跑到朱允炆面前炫耀:“朝堂之上该杀的人,我都帮你清理完了。而咱们明朝的边疆,有你的几位叔叔镇守,你可以放心大胆经营手里的好牌,不用担心外敌入侵。”

朱允炆不知继承谁的基因,害怕内乱,竟然反问老头子:外敌不老实能挥师揍他们,叔叔们不老实可如何是好?

朱元璋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反问朱允炆:如果叔叔们造反抢走你的牌,你认为该怎么应对呢?

面对老头子的反问,朱允炆像是早有准备一样,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叔叔们要造反,第一步先以德服人、以礼制之;如果不行就削减封地;再不行了就更改叔叔们的封地;再不老实就出兵揍他们。

老头子听了也很高兴,觉得这孙子大有可为。

然而,古往今来从不缺乏一种“纸上谈兵”的人,这些人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操作却大跌眼镜。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4)

朱允炆剧照

恰巧,朱允炆偏偏就是这种人。

这就是朱允炆与高启强第一点不同。高启强前半生受尽唐家兄弟欺负,但转运后能化敌为友,为己所用。而朱允炆从小就没挨过社会的毒打,双眼写满了天真无邪,以为童话都是真的。

能化敌为友、拉起一群“自己人”,绝非纸上谈兵这么简单。

1398年,老头子朱元璋在南京皇宫驾鹤西去。

没过多久,孙子朱允炆即位,成为明王朝的第二位统治者,史称建文帝。明朝的第一次权力交接,其实是在一片祥和的景象中进行,朱允炆担心的叔叔们造反篡位并没有发生。

但是平静的湖面下往往暗藏汹涌。

尽管老头子生前下了遗诏,不许各地的藩王进京奔丧,但朱允炆一生之敌的叔叔、燕王朱棣依旧我行我素,直奔南京。

虽然这次奔丧被朱允炆劝回,但给他心理带来了不小的阴影。

照理来说,皇帝有啥烦心事,一个眼神,朝堂的臣子们就心领神会,解决烦恼。

但朱允炆身边的职场老油条们,不是被他爷爷杀掉,就是被流放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了,现在只有一群书呆子陪在身边。所以,这朱允炆再怎么暗示,他们也想不明白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5)

这时,朱允炆想到了他的老师黄子澄,把自己的心事一说,黄子澄就明白了皇帝想怎么打手里的牌了。

于是,在每日例会上,黄子澄开门见山地向朱允炆上奏,建议用强硬措施削藩,甚至可以采取武力讨伐的手段,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藩王问题。

此言一出,朝堂立刻分为了支持削藩派、反对削藩派、温和削藩派。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个人认为温和削藩派的主张最靠谱。主张温和派的这些人认为,要移藩而不要削藩。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将这些藩王的封地调换,过程中不动他们的根本利益。这样一来,造反就造不起来了。就算某些脑子不正常的叔叔造反,朝廷也是名正言顺的一方,剿灭脑子不正常的叔叔只是时间问题。

也许是怕夜长梦多,又或许是有其他顾虑,朱允炆仍然采纳黄子澄强硬削藩的提案。

第一个打击对象选择哪个倒霉叔叔,朝堂内部决策层也是争论不休。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6)

身为决策层之一的齐泰认为,第一个倒霉蛋应该选择众叔叔中年龄最大、且实力最强的朱棣,敲山震虎。只要朱棣被我们牢牢控制,其他叔叔们自然也就会老实本分的在他们的一亩三分地上过日子。

但黄子澄却认为,朱棣没有明显过错,如果强加“莫须有”的罪名,恐怕会让朱允炆陷入不仁不义之境地。而且,如果先解决实力弱的叔叔,最后再与朱棣决战,就能麻痹朱棣,让他放松警惕。

这种没社会经验、自欺欺人的建议,本来是会被在第一轮讨论中就被pass掉的,但也许是黄子澄陪在自己身边时间长,有信任感的原因,朱允炆力排众议听取了黄子澄的建议。

这是朱允炆与高启强第二点不同。高启强虽然有高材生弟弟的辅助,但很多事情也是通过自己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而朱允炆身边的智囊团也是高材生,但他本身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远见。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7)

不过,最开始削藩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突袭周王府,将朱橚(su)全家押回南京,并废为庶人。随后趁热打铁,又将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废为庶人。

这些叔叔们被废后,周王朱橚、齐王朱榑被软禁于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岷王朱楩被软禁于漳州;湘王朱柏为保名节举家自焚。

这么大的动作,朱棣如果还没有任何应对措施,那他真成为了黄子澄口中的“傻叔叔”了。

其实强硬削藩的提案一颁布,朱棣心里就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唯有造反才有一线生机。

于是,朱棣招兵买马,在朱允炆的眼皮子下打造兵器。有了造反的资本后,正式对朱允炆宣战。

朱允炆这边也没闲着,派出明朝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点13万雄兵讨伐朱棣。

不过在出征前,朱允炆突然心肠软了,紧急召见了耿炳文,说出了改变他命运的一句话:“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前面囚禁那么多亲叔叔,甚至还逼死了一个,那个时候这些叔叔可没造反呢,现如今在要紧关头,真来了个谋反的叔叔,却开始假惺惺了?

思来想去,耿炳文决定在战场上以静制动,这样一来,不管输赢朱允炆都不会背负杀叔之名。

这是朱允炆与高启强第三点不同。俗话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在关键时候朱允炆的心软,让磨刀霍霍的大将为朱棣留出了一线生机,直接导致了朱允炆悲惨的结局。反观高启强,在跟对手硬碰硬时,绝不心慈手软,既得利益绝不拱手让人。

高启强最后为什么不看孙子兵法了(狂飙高启强逆袭人生)(8)

朱允炆的一句“别让朕背上杀叔之名”,导致前线将士畏首畏尾,不敢玩命儿厮杀。于是,战场上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朱棣的战旗被射成了刺猬,朱棣身边的战马倒了一匹又一匹,而身先士卒的朱棣往往能全身而退。

不过,从军队实力和技战术素养来看,朱允炆和他叔朱棣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朱棣受封之处是北京。当时的北京曾是元朝的都城,紧挨着塞北。朱棣在早年间曾多次在此与元朝的残余部队打仗,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还为他培养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

反观朱允炆,虽然手握百万雄兵,但有实战经验的将军们在开国时的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时被杀得差不多了。现在陪在朱允炆身边文臣武将,几乎没有朱棣的技战术素养。

总而言之,朱允炆的失败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个人主观的失误。我们在看待历史时,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不要盲目相信史书史料的记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其实有很多重要决策,都有诸多综合考量,做决策的历史人物也并非都是“二百五”,看似很多莫名其妙的决定,其实都有更深的逻辑和原因,不能以偏概全。

与君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