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

西湖烟雨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描写的正是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美景,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陶醉其中。去杭州旅游的人必定打卡西湖,这么免费的超5A级景区,现在已经不多了。西湖有十大胜境,位居榜首的就是三潭印月,自古如此,也是现代游客游览西湖必去打卡的网红景点。

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1)

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又称小瀛洲,小瀛洲上绿树掩映、花木扶疏,与亭台阁楼、回廊曲桥相映成趣,湖面倒影迷离。岛中空间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的格局。岛南湖面有三座石塔,远远望去只见塔尖,初次见到,在惊艳的同时,感觉有些奇怪,湖里怎么会有塔呢?好奇心促使一探究竟。

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2)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千年黑鱼精逃出龙宫,来到钱塘江边的西湖,兴风作浪、为祸人间,使周边的渔民、船工、游客等都不敢出来。结果,刚巧被观音菩萨路过碰上而制服,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借来了供桌前的一只香炉,当时香炉口朝下、脚朝上向黑鱼精的头顶压去。香炉越变越大,一声巨响,把黑鱼精镇压在西湖底下,永远也出不来了,而香炉的三只脚露出在了湖面上。

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3)

传说总是美好的,总带有英雄主义色彩,令人振奋,而真实情况又如何呢?先说三潭印月岛吧,西湖的形成不是地质运动造成的,而是钱塘江上游带着泥沙的江水冲到这里,流速变缓,泥沙淤积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湖中有岛。原来,当年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期间,西湖内淤泥堆积,湖面上升,湖水溢出,危害乡里。苏轼集思广益、疏浚西湖,考虑到淤泥运输的不便,于是就将其堆积成了美丽的三潭印月岛。时代更替,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对其进行点缀,使它变得更加迷人。

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4)

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清楚湖中淤泥淤积的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三座石塔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形成了三潭印月特有的景色。塔内中空,球面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的圆洞。每逢中秋之夜,泛舟西湖之上,皓月当空,塔内点上蜡烛,洞口糊以薄纸,烛光外透,此时,塔影、月影、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描绘出了“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

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5)

知道了这些,使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环保意识。也许古人认为,任何东西都是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都有存在的价值,任何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再利用。比如淤泥,西湖如果没有三潭印月、苏堤、白堤,还会有现在的美丽景色吗?确实淤泥创造了价值。反观当今世界,每天不知要扔掉多少垃圾危害地球,而且有的是没有好好再利用而造成污染,真应该好好向古人学习。

三潭印月景点形成过程(风景秀丽的三潭印月是怎么来的)(6)

无独有偶,战国时期李冰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将开凿宝瓶口被废弃的岩石堆成离堆,以起到隔开内、外岷江的作用。他观测水位及淤泥淤积情况,用的是石人,而宋朝的苏轼则用了三个瓶形石塔,并使石塔与堆积的岛屿、苏堤构成了美仑美奂的西湖胜景,这可能与他文人墨客的巧思妙想有关。

您游览过西湖吗?对三潭印月感兴趣吗?欢迎您的精彩点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