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有哪些(康德哲学简介)
| |
康德哲学简介 | |
背景
1、你有资格讲康德哲学吗? 我是一个工科博士,基本上所有人文学科的东西都是自学,有没有资格谈康德确实是个问题。 康德哲学是出了名的难懂,按照邓晓芒教授的说法是:西方哲学自从康德开始,就上了一个台阶,康德以后的哲学再不是门外汉可以染指的了,必须要专门从事哲学训练,在大学教授门下经过长期的学习,才能真正进入。 我买了康德的三大批判,但是只读过《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好像还没读懂,在这之前,读过一本康德的传记,所以从这方面说,确实是不太有资格讲康德。另一方面,这几年来,我把邓教授和其他一些教授讲西方哲学史(康德至黑格尔)和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录音、录像材料反反复复不知道听了多少遍,虽然从没有记过课堂笔记,但是我是根据理解来记忆的。 所以说我这里所说的康德哲学,是我所理解的康德哲学。 2、康德哲学为什么特别难懂? 我在前面讨论为什么不能拿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做挡箭牌时大概说过,康德哲学为什么难懂,一方面是他确实不擅长表达,为了把话说圆,说的没有漏洞,表达显得非常笨拙,他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里也说自己很笨。他有时候一句话从句套从句,好几页纸还没讲完,让人读起来简直要抓狂。据库恩版《康德传》的说法,康德有一个商人朋友叫格林,康德经常到他家里讨论,该朋友已经帮助康德把他的哲学尽量写的让人比较容易明白一些了,康德像钟表一样规律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与此人有关。 另一方面,康德其实也有跟黑格尔一样的难言之隐,有各方面的生存压力。康德出身于德国宗教的敬虔派家庭,成长于基督教信仰特别虔诚的氛围里。在当时的时代,基督教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正确的一部分,而康德却通过思考,从本体论上证明了上帝不存在,他本人根本不信上帝。他为了不被政府盯上,在理性范围内杀死上帝之后,又在道德领域把上帝请了回来。关于这件事,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里有这样的描述: 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康德扮演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大力士,一下子把上帝给杀死了。从此,在自然界里面再也没有上帝不死,灵魂不朽了。你们以为我们现在可以回家了吗?绝对不是。在一场悲剧之后是需要一场喜剧的。康德在这样做的时候,转过身他突然发现,老南佩满脸不安的泪水。老南佩是康德的老仆人,一辈子忠心耿耿地侍奉康德。康德想:“善良的老南佩是需要一个上帝的,于是他又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让上帝复活了。”海涅紧接着说:当然,康德让上帝复活,不仅仅是为了老南佩的缘故吧,也许是由于德国警察的缘故吧。但是,他的做法和我的一位朋友一样高明,我的朋友打碎了格兰登堡一条大街上所有的路灯,然后在黑暗中发表了一通关于路灯的必要性的讲演。他说:他之所以在理论上砸碎这些路灯,只是为了向我们证明在实践中,如果没有这些路灯,我们将会是多么的不方便。 所以说,大胆喊出“上帝死了”的是尼采,但尼采并不是真正杀死上帝的人,这个功劳应该归康德。对的,是功劳,我同意马克思的看法: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西方人这些年拼命的想传教,比如梅尔·吉布森那个讲跟日本人打仗的电影、汤姆·汉克斯那个讲海战的电影,都在抓住一切机会拼了命的想把宗教塞给全世界人民,可以说都是反动派行为。我觉得,西方人,一切人,如果不能从宗教的粪坑里跳出来,就永远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只能算是不完全的、低级的人。 康德对于官方的反叛,另一个例子是康德对待官方哲学的态度。当时德国大学也有钦定教材,相当于我们现在大学里的统编教材,哲学、逻辑学是讲沃尔夫派(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独断论哲学体系)的内容,康德也没办法反抗,但他拿着教材一边讲一边批,有的地方他也不敢明批,只是丢在一边讲他自己的想法。 3、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学习康德? 按照已有的说法,康德是西方哲学的蓄水池,康德之前的所有哲学,都流向康德,而康德之后的哲学,全部从康德那里流出来(同样适用于黑格尔,而马克思是不讲哲学的,他只讲政治经济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马克思是鄙视哲学家的,说他们只会描述世界,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说到做到,他是实实在在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如果你不懂康德,康德哲学以后的东西就很难搞明白。因为之后的费希特、谢林、叔本华、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之类的哲学家,他们说到某些话题,就一带而过了,他们觉得康德说过的没必要再重复,如果不懂康德,就不可能明白其中的关键。 按照张汝伦的说法,康德哲学之所以伟大,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他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康德和庄子一样,虽然看起来超然离群,但都怀着一腔热心,对人民的苦难抱有极大的同情,对人类的前途有深深的忧虑,所以他们的哲学才那么深入人心。康德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邓教授的文章里讲了康德思想转变的过程: 1764年,当时40岁的康德还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哥尼斯堡大学一位编外讲师,曾谈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我轻视无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思想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劳动者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这种转向很好理解,康德出身贫寒,为人低调,他的父亲就是一位普通劳动者(马鞍匠),家里子女众多,负担沉重。康德大学毕业后,为了谋生当过9年的家庭教师,置身于社会底层。成名后虽然收入有所改善,但因为要接济家人,手头仍然不宽裕,终身未娶。所以尽管康德在哲学上是那样的高深莫测、抽象玄奥,但其实他的内心时刻都没有忘记为普通劳动者“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这一使命。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在法兰西的所谓上流社会里,他找不到真正的法兰西精神,那里只有空虚、虚荣、无聊和放荡,真正的法兰西精神只有在底层为了面包苦苦挣扎的人民那里才能找到。马克思的伟大同样在于他站在劳动人民、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跟各方面的反动派斗争,他本来是高官女婿,24岁博士毕业,完全可以过无忧无虑的富人生活。但他偏不干,为了农民的利益跟政府辩论,跑到英国去过近于乞讨的生活,时时为了面包债、肉债跟小商人吵架,被逼急了背后骂别人是狗,然后去找恩格斯讨几十镑救急。马克思选择这种自找苦吃的人生道路,在现在那些持娱乐至上、金钱至上世界观的人看来,简直就是神经病?所以尼采说的有道理:一个人飞得越高,他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一、康德哲学的前因康德之前,西欧的哲学主要分为两派: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派。18世纪欧洲大陆理性派哲学又可以称为独断论(dogmatism),这个名词咱们中国人看了可能会有点不知所云,换个词可能马上就明白了:教条主义。 1、独断论 康德本人一开始是莱布尼茨-沃尔夫理论的信徒,他自己说,是休谟打破了他“独断论”的迷梦,这个词也是康德发明的。独断论或者说教条主义的问题是片面性,过分强调人的理性,不相信感性经验,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理性是全能的,绝对可靠的,人仅凭理性就能够发现宇宙的真相。 为什么独断论哲学家会有这样的看法? 首先因为人的感觉是变动不居的:感觉经验的东西,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感觉储存在记忆当中,会逐渐变得模糊而不确定,甚至感觉的来源,自然界的万物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关于感觉的不确定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有过充分的讨论)。比如一个人,每天身体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有吃有拉,身体内部在发生着复杂的新陈代谢活动,思想也在随着外界的刺激在不断的变化。而且人会有错觉,比如看到插在水里面的筷子,会感觉筷子发生了弯折,看到初升的太阳或月亮,会觉得比中午的个头大,等等。再比如人的感觉其实是没办法描述的,比如你跟人说我肚子好痛,另外一个人是没办法体会你到底是怎么个痛法的,现在人们试图对人的痛感、快感之类的感觉进行量化,似乎还没有成功,而且就算量化了,也不能说对感觉能够完全描述清楚。 另一方面,16-18世纪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的大发展,给欧洲大陆理性派哲学家很大的错觉,以为理论推导是万能的。牛顿(1643-1727)通过三大定律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大厦的体系,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学出现之前,已经成为预测天体运动、解释一切物理现象的法宝,这对欧洲独断论哲学体系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2、经验论(怀疑主义) 休谟(1711-1776)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流派自培根、洛克之后的集大成者,23岁开始写作《人性论》,27岁完成,后来又写了一本《英国史》,把英国人乱七八糟的传说史改写成相对比较可靠的历史。 休谟提出的两大哲学问题,至今也未能完全得到很好的解决:人类价值判断的共同基础;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如何确定。 人类价值判断是有立场的,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现在人类的解决办法仍然是靠拳头说话,谁拳头大谁有理。这个不是本篇讨论的主题,不多废话。 休谟的怀疑可以说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要怀疑的更加深入。他提出的质疑是这样的:比如人们看到太阳晒,然后石头变热了,这个过程中,人们只是看到两个现象,看不到太阳晒和石头热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们只是通过看到两个前后相继的现象,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得到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这种归纳的结论。人们发挥想像力,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说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这只是一种观察之后得到的印象,或者说是习惯,而不是必然的本质联系。 有人说了,休谟这不是强词夺理吗,纯粹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没事找事来的。且慢,人们对熟知的现象往往是想当然,不加思索的反对不同意见,带着一种自大和傲慢去对待不太合常理的观点。实际上把事情拆开来仔细研究,休谟终极两问之所以到现在也不能真正解决,肯定有他的道理。 (1)因果规律本身确实是看不到的 现代的人会说:太阳晒是因为太阳光中的光子打在石头的分子上,导致石头分子运动速度增加,分子运动速度增加的表现就是温度升高。这么解释仍然解决不了休谟的怀疑,因为光子打在分子上这个事件本身人们也无法看到,而是现代物理理论的想像,或者说是假说。所以说,如果休谟坚持他的怀疑主义,任何人也驳不倒他。 (2)人们熟知的因果规律出错的现象是有的 比如说最常见的现象,太阳升起,所以白天到来。这个看似平常,每天都见到的现象,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就是错的,因为白天到来是因为观察者所在位置的地球表面转到了面对太阳的位置,而不是太阳升起来了。现代人又会说:我知道是这么回事,我只是这么说而已。但是不要忘了,在日心说被人们接受之前,每个人都以为是“太阳升起,所以白天到来”,甚至有人要为坚持说出正确的因果关系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说,如果你深入的想一想,人们习以为常的因果,居然都会出错,那是不是应该对以往人们说过的一切话都要怀疑一下,拿出来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中间有什么问题? 又有人说了:这只是一个特例,不能作为普遍怀疑的基础。那么再比如不少人普遍相信的:手机基站辐射会影响孕妇和胎儿、5G基站传播新冠、口罩上面的金属条是监控设备、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等等等等。 3、归纳和演绎 经验论哲学基本上开始于培根,培根在科学上一个重大的贡献是提出归纳法,而归纳法从哲学上说就是有缺陷的。因为归纳的结论永远不能保证未来哪一天不会出现反例,所以现在大家会说“黑天鹅事件”。比如如果有一个人在地球上活了45亿年,并且会永远活下去,那么他从每天的经验里总结出来,每过一段时间,天就会亮。从过去45亿年到未来的50亿年里,有无数的日子证明他的归纳是正确的,直到有一天,太阳里的氢燃料耗尽,发生氦闪,或者在那之前就膨胀成红巨星,吞掉了地球,地球上的那个人,再也不能说过一段时间天会亮,因为地球本身已经不存在了,即便太阳系某个行星还存在,那个人站在上面也没办法说天还能亮起来,因为太阳也会熄灭,最终变成黑矮星,一点光线也发不出来(大刘三体里面讲的农场主理论也是在说归纳结论某天可能被推翻的道理)。 另一方面是演绎逻辑,演绎逻辑的结论是非常坚实的,但是它的缺陷是无法产生新知识。康德举的例子是:任何物体都是有广延(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体积)的。因为物体的定义本身当中已经包含了广延的概念,所以说这个判断是绝对正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它没有说出任何新东西。与之相反的例子是:任何物体都是有重量的。这个判断能够产生新知识,但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物体的重量只在地球上有效,一旦到了太空失重状态,物体就没有重量了(黑格尔后来争辩说,重量是万有引力,其实在太空失重状态也是有重量的,只是数值很小,没有表现出来)。 4、概念、判断和推理 哲学上把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部分。 概念即为事物所下的定义,关于概念的重要性,王德峰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说某人某天看到两伙人在街上打架,如果没有概念的设定,那么他只能这么描述:一群灵长类动物在发生肢体冲突。当我们给这两伙人加上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设定之后才能这么描述:一个黑社会团伙发生派系火并,或者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 判断是上面提到过的:把两个事、物用“是”联系连接起来的描述。康德认为只有判断才是知识,而且需要是归纳型的判断才能产生新知识,这个后面再具体说。判断又有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全称判断、选言判断等等,正常人就不必深究了,这些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数理逻辑、离散数学(形式逻辑,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提到)的基础,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学科。 推理即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例如:人都是有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种三段式的推理,根据大前提、小前提的判断类型,以及推理的类型,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格,据说中世纪基督教的某些教士把所有的位格都整理出来,有200多个,也是正常人不需要知道的,只有讲究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已己那样的人才能搞得清楚。 5、大理石纹路说 题外话,莱布尼茨有个大理石纹路说,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略微提一下。莱布尼茨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修正,认为人的心灵即不是白板,也不像笛卡尔说的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我们的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在莱布尼茨的时代,还没有基因学说,但是我觉得把他的大理石纹路对应到基因上是完全可以的。人与生俱来确实有基因决定的纹路,决定了人有学会使用语言、使用工具、具备长期记忆能力等的潜在条件,而其他动物因为没有人类基因的纹路,所以即便花再多的时间去教,也没有办法掌握人类的语言,没办法变成人。据说历史上曾经发现过10多例狼孩,在狼的抚养下长大,失去幼年期刻画纹路的人类教育机会,以后就再也没办法重新刻画成人(关于野外长大的孩子的相关资料,不知道真假,这里只能姑妄言之)。 二、康德哲学的贡献1、哥白尼式的思想革命及其成果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的序言里,把他的批判方法定位成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在康德之前,哲学中的认识论一般总要努力使人的观念符合客观世界,而康德却把这个方法颠倒过来。 康德认为,人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像小学生一样,接受大自然老师耳提面命的指导,而是一手拿着原理,一手拿着实验去拷问自然界,迫使自然界回答人类提出的问题。从这个说法里,可以明显看到从伽利略、培根开始的实验科学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康德哲学的成就和影响力,人类要花几百年才能真正发掘出来,康德哲学革命本身没有太多可说,但是它的成果可就太大了,从后来科学发展的过程来看,两个最杰出的代表是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麦克斯韦(1831-1879)在没有实验支持的情况下,通过数学分析方法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断定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有限值且与光速接近。爱因斯坦更是通过纯数学推导,靠一张纸和一支笔建立相对论体系。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对他的理论有着无比的自信,对观测、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理论嗤之以鼻:“我早知道我的预言是对的,用不着他们去证实”。 有人说你这纯粹属于乱找原因,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跟康德哲学没关系。麦克思韦跟康德有没有关系我不清楚,爱因斯坦在少年时期曾经对康德理论非常迷恋,虽然后来一直批评康德。无论如何,我认为康德之后科学的发展,跟康德的哲学革命之间有很大关系。还有一点,康德说的自然界应该符合人类的认识,是说人类从原理上推导出自然的规律后,用实验去验证规律的正确性,不是佛教那种主观唯心主义,把现实世界都否定掉,生造出一套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扯蛋理论去骗人。 2、杀死上帝 (1)上帝存在的证明 康德之前的基督教会神学家费尽心机,用各种方法企图证明上帝存在。归纳起来证明上帝存在无外乎三方面的理论:本体论(存在论)、宇宙论和自然神学,而这三大类证明最终仍然要归结于本体论(存在论)证明,所以这里只简略介绍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存在论)证明的批判。 首次提出上帝存在本体论(存在论)证明的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1033-1109),具体的证明过程我们正常人可以忽略不管,基本上属于没屁硬挤型的思想锻炼,就无神论的中国人眼光看过去,完全是一帮神经病在没事找事。他们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我脑子里为什么会有一个上帝的概念?既然大家的脑子里有一个共同的上帝概念,那说明在人之外的自然界中必然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是它把上帝的概念植入大家的脑子里。那个年代的欧洲人还相当的幼稚和愚蠢,这种思路可以应用在很多不存在的东西上,比如鬼、龙、四不像,而不只是不存在的“上帝”。 中世纪的欧洲人想不明白,为什么肉体有限的人能够想像无限的东西,分不清人的意识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差别,不知道有限的肉体中完全可以产生无限的思维,而从人的有限性推出必然有一个无限的上帝,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欧洲人还以为没有教会和上帝的社会是不可想像的,他们那时候还不知道东方有个很大、很繁荣的中国和中华文化,那里的人不信宗教,世界观里没有神,国家照样也可以运转的很好。他们也不敢想像,上帝其实是人造出来的,直到费尔巴哈才在《基督教的本质》里把这话勇敢、直白的说出来。 其实基督教徒使劲想证明上帝存在,本身也说明了有不少人对上帝存在持怀疑态度,不然你证明给谁看呢?正如老子所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马克思也说过:当人类试图用理性去证明上帝存在时,这个举动本身就证明了上帝是不存在的。 (2)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安瑟伦的证明被无数人批驳过,但是其中最深刻的批判属于康德,连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这个提法也是康德首先使用的。 康德的批判方法还是要用到分析判断、综合判断的概念,具体谁过程就说了,引用康德的类比说明问题:没有人会因为头脑中有100块钱的概念,就认为自己兜里真有100块钱。 康德的批判之后,很少有人再用这种方法去证明上帝存在,实际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性(在人类头脑中的存在性,仍然没办法完全去除,而且还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在极力的维持、扩散上帝在人类意识中的存在性)。 3、康德的思想方法 引用邓晓芒教授的说法:康德的行文虽然笨拙,但很少有矛盾,康德的矛盾之处是他的思想中内在的矛盾,英美世界的康德研究者往往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出发,说康德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甚至说康德弱智,实际上是他们没有真正搞懂康德的意思,他们栽了跟头自己还不知道。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英美世界的人还是走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路子,用他们那种傲慢、自大的眼光对待一切,从哲学上说已经种下了未来失败的种子。 我认为康德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的主要有三点: (1)严密的逻辑体系 康德认为过去的哲学体系都是散乱的,需要把原来的地基铲平,重新建立坚固的哲学大厦,这个任务他是完成了的。我个人认为,康德体系的严密性,层层推进的分析过程,比黑格尔的体系要严密,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不少自大狂式的设定和没有推导过程的跳跃:比如绝对理念,比如关于度的问题,黑格尔也没办法说明白为什么在量变超过度的规定时会突然发生质变,他只能说这是理性的巧计。比如理性就没办法说明,一个人不断掉头发,具体掉到哪一根的时候他会变成秃子。 康德的体系具体介绍放在第三部分,这里先略过。 (2)提出问题的能力 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对应各自的问题:人能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能够希望什么,后来又在其他著作里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在各自的问题里,又分出更多的问题一步步进行论证。有时候知道怎么提问题,能够发现问题的能力甚至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比如牛顿从司空见惯的问题里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天?因为万有引力。沿着这条路问下去,为什么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距十万八千里,中间隔着真空还会有引力?牛顿无法解决,只好归因于上帝那条大阴沟。爱因斯坦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有质量的物体会造成空间弯曲,引力只是物体在弯曲空间中运动表现出来的现象。再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有质量的物体会造成空间弯曲,好像已经没有答案了,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够解决星际航行“曲率引擎”的问题呢?再问下去,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几何学当中定义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弯曲的空间里,直线是什么?最短又是什么? (3)对事、物的仔细辨析 这里不讲理论,只举一例关于“爱国”的分析。人们通常把爱国作为一个单一的概念宣传,不管哪个国家,哪种政体,都在做着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可是很少有人能把爱国这个事掰开来,仔细的分析清楚。 推荐库恩版《康德传》的戴建业老师把这个事说的很清楚。爱国这个概念的内容很丰富,所爱的对象中间应该包括且不限于:国家、政府、某个党派、政府首脑、皇帝、民族、土地、文化、人民等等。如果一个一个的分析过去,其实有的是天然应该爱的,比如文化、民族、人民、土地、国家;而有一些却不一定要爱,比如党派、皇帝、政府,他们为人民服务,行的正走的直,人民可以爱他们,如果他们自私自利、胡作非为、贪污腐败,那就让他们混他妈的蛋。正如孟子所说,首先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才有义务像个臣的样子,如果君和官不顾老百姓死活,那他们那些狗官被别的国家打死,老百姓在旁边冷眼旁观是天经地义的,没上去帮别人打两锄头已经算是很好了,并没有什么天生的义务要爱那些君和官,“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话根本就是放屁。 4、对人性本质的探讨 人们向来对人性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康德首先发现在人性善恶背后还有一层更本质的东西就是人性自由,如果人没有选择的自由,那就无所谓善恶。 这个问题我在如何看待国学一文中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要提一句的是谈美学也绕不开康德,《判断力批判》是美学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三、康德哲学内容概述1、批判的意思 《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说要把人类的理性“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超生”的意思,而是说理清理性的能力范围,在理性能够达到的边界上立一块碑,上书四个大字:“到此止步”,再往前就不能再用理性去胡乱推导了,推导出来的结论很可能是错的。黑格尔嘲笑康德,说这种办法相当于一个人在学会游泳之前不要下水,我倒觉得黑格尔是错的,类比并不是严谨的逻辑方法,打比方这事儿用来讲道理、说笑话是可以的,哲学家乱用它证明别人不对是不应该的。 在人类可以经验到的事物之外,确实没有办法用推理的方法去乱说,比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虽然有不少间接的证据,但在人类能够确确实实的观测到大爆炸发生的前因后果之前,也只能算是一种假说。对于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有可证实或证伪的手段去验证,才能算是科学理论,而没有办法验证的东西,属于人类理性边界之外的世界,是不能作为科学理论对待的,比如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灵魂是否不朽、西方极乐世界、天堂地狱上帝是否存在等等。 2、物自体 康德认为人们观察到的事物只是现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现象,都是源自康德所说的现象),事、物,以及人等自在之物,通过人的感官是没办法知道的,康德把现象背后的那个东西称为“物自体”。黑格尔又批判康德这种说法,他认为没有什么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当人意识到物自体不可认识的界限存在时,就已经超越了这个界限。 这个问题上,我仍然同意康德,不同意黑格尔的说法。比如一个红色的圆柱体,从人眼观察它是红色的,但从牛的视觉去看,并没有红色,因为研究表明牛的视网膜里根本就没有感受红色的细胞;再比如同一朵花,在蜜蜂、老鹰的眼里看上去,都会跟人眼观察到的有所不同,因为蜜蜂和老鹰的视觉对紫外光的处理更擅长;所以说物自体本身是什么样子,不同的观察者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人类观察得到的,只是物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留下的“现象”,而不是物本身。 再比如现在人们假设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人们从宇宙膨胀的速度、银河系天体运动的现象上推测出来的,但在人类真正搞清楚它们是什么之前,它们还是人们无法认识的物自体。现在的人知道那里有一个界限,界限的后面好像有什么东西存在,却无法超越界限直接知道它们是什么,也许未来能够揭开秘密,那是未来的事,更何况在人类认识能力之外,可能还有很多人类知识、想象完全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存在。再比如过去的时代里,人们只能观察到自然界的电现象:闪电或静电,却不知道有电场这种东西存在,对那时候的人来说,电场就是一个物自体,直到人发明出能够间接证明电场存在的方法之后,电场才能被人所认识和利用。 3、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这个问题要解释就比较复杂了,要分开来细细说。 (1)知识的开始与来源 康德把认识论分析的非常细致,他说人的知识全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全都来源于经验,这话粗看起来好像是矛盾,但却是很实在的。知识全部开始于经验是从时间的先后上说的,而知识并非全都来源于经验是从逻辑上说的,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不一定逻辑上同样在先。 比如7 5=12,是人们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公式,就算小孩子直接学习了公式,他本人没有从经验上去总结这个公式,这个公式在时间上也是前人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旦公式形成之后,公式并不依赖于经验而成立,7 5=12可以脱离具体的实物和经验独立存在,说明逻辑上数学公式、定理是先于经验存在的。再比如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人类发现它们之前就存在,人们只是发现了自然界本来就有的规律,这说明从逻辑上说,自然规律是先于人类经验存在的。 逻辑上的先后还可以从人对于空间的认识上加以说明:人可以设想一个没有物体的空间,但是没有办法设想一个不占据任何空间的物体,说明空间在逻辑上是先于物体存在的。同样的,时间也是先于任何事物存在的,时间空间是人的认识得以存在的基础。 (2)先天 在康德哲学里,先天这个词的意思不是“与生俱来的,生下来自带的”,而是“逻辑上在先的,先于经验的”,曾经有人把这个词翻译为“验前的”,但是没有流行开。这里先天还有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遍适用、永远正确的意思。 (3)综合判断 综合判断就是前面说到过的,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判断是综合判断,综合判断的问题是没有普遍适用性。 比如“玫瑰花是红的”是综合判断,因为玫瑰花中没有包含“红”这一概念。 (4)综上 所以说综合以上的内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换句话说应该是:“普遍正确的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4、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康德又说,在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之前,还有一个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的问题,如果根本就不可能有先天综合判断,那就不需要回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他举的例子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再说上面的例子,7 5=12是综合判断,而且这个判断是永远正确的,放在哪里都没问题。再比如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个定理只要限定在平面几何的范围内,不管到哪个时代、哪个星球,都是正确的。数学规律大概只有在大刘说的那种神级文明出手,能够改变数学规律、宇宙常数的情况下,才会失效,至少在目前人类文明的能力范围之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康德继续说:先天综合判断在数学和自然科学范围内能够成立,为什么在哲学形而上学领域内失败了?于是康德着手建立科学形而上学:先天综合判断能够成立的形而上学。 5、对休谟的回答 休谟怀疑因果关系,他举的例子是太阳晒石头热,康德就从这一点上去反驳休谟:你在看的时候只是看到了太阳晒和石头热,并不能看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你既然说先有太阳晒,然后石头热,那说明在你的认识过程中,已经用到了“时间”。所以说,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必然包含有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先天存在的概念,既然你也看不到时间,却承认两个现象在时间上有先后,那么对于你看不到的“因果”,为什么又不承认了呢? 康德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休谟的怀疑本身存在矛盾,挽救了人类理性思考看不见的规律时的认识能力。 6、范畴 范畴是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的概念,翻译来自《尚书·洪范》篇,其中提到“洪范九畴”,本来是指夏禹提出的治理国家需要遵守的九条大法。范畴的英文是Category,德文也差不多,意思是把事物进行归类所依据的共同性质。 亚里士多德(应该不像西方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人,应该是一群人层层累积出来的知识,伪托在一个古人身上)费了老大劲,找出来十个范畴。康德对这些范畴进行分析整理,把范畴整理为12个:量(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质(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模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有与非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如果对计算机科学中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些范畴和对象、类、属性等概念看起来很亲切,因为哲学中的这些内容是人认识世界的必然规律,也是计算机认识世界的基础。老实说,这些范畴我也没有一个一个全搞明白...学习之路远未结束。 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认为这些范畴是静态的,太僵化,于是做范畴推演,试图搞清楚各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把康德的范畴做了顺序上的调整,将质放在量的前面,黑格尔还认为康德的12个范畴也太少了,远不能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实际上,哲学中的范畴确实还有很多,如物质和意识、自由和必然(规律)、特殊和一般、运动和静止、阴和阳等等。 康德和黑格尔都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动的,人们用一张认识之网去捕捉知识,而范畴就是认识之网的网上扭结。人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完全被动接受型的,比如眼睛看到物体、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都仅仅是接收外界信息然后形成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形成知性,再由知性总结为理性认识。实际上,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人知道,在人类的一瞥之间,要发生无数的分析、计算,才能识别出图像中的人、猫、狗。人们对此毫无察觉,那是因为人的感官是经过自然上百万年的进化,或者说上亿万年的进化,才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 7、先验逻辑 (1)先验逻辑的提出 与先验逻辑相对的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特点是只管形式正确,不管内容是否正确。例如:金山是金的。这个判断符合形式逻辑,但正常人都知道,这不符合事实,因为地球上就没有金山这个东西。所以说,符合形式逻辑是一个判断是否符合现实世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形式逻辑可以用来下棋、打牌,也可以造计算机,但是没办法用来计算社会科学、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形式逻辑只能计算真和假、是和否,算不了善和恶、美和丑。 (2)先验逻辑的三分法 康德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因素,即前述范畴中的第三项。比如质的判断中,除肯定、否定之外,增加了不定,把形式逻辑的二分法推进到三分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一即指本体论的存在概念,二是事物的阴阳两面(有和无),三即为阴阳之外的合,三人成众,众即无限,可指万物。在自然界也可以看到,单体、双体运动规律都是固定可预测的,一旦加入三体,运动规律马上会变得千变万化,毫无规律,一点小的扰动就会引起巨大变化。所以说,哲学理论来自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不是人的随意发明,中西哲学的理论最终指向的都是同一套东西,或者说西方人在东方哲学的启发下对世界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要忘了,尼采称康德为“哥尼斯堡的中国人”,康德所说的人在四十岁会形成价值判断体系、人性善的伦理学、先验辩证论等内容,跟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周易的“易”字包括三层意思:简易、变易和不易,应该说就是正反合三段论的起点。 黑格尔后来更是把正反合的三段论发挥到极致,《逻辑学》里面什么东西都是三段式的,《精神现象学》里也有很多三段式的设置。比如人的认识过程是感性、知性和理性,绝对理念包括艺术、宗教和哲学,逻辑学分为存在论(量、质、度)、本质论(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现象、现实)、概念论(主观概念、客体、理念)等等,只要分解,全部都是三段的分法,好比杀猪或者宰鱼,分成头中尾三段。 (3)题外话 牟宗三(1909-1995)有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希望把中西哲学融汇贯通。他的主要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希望得出两种哲学文化相通的哲学基础。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中国哲学从生命体验出发,不太注重中间过程,直达目的,西方现代哲学则主要从理性主义出发,经过复杂的中间过程,演绎推导,最终仍然达到与中国哲学相同的目的,过程如下图。
殊途同归 比如关于天人合一的问题,庄子直接指出坐忘,忘记自然,把自己溶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消解自我意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另一方面,黑格尔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说石头也能思维,或者石头中也有能够思维的潜在可能,因为人本身就是从自然界的土壤、石头中产生、进化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西方人要经过曲曲折折一大堆复杂的推导呢?因为自然、人生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特别是人类社会的问题,是一个比三体复杂N多倍的N多自主、自由、自利个体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认识这样复杂的系统,就需要复杂、精微的分析,西方人正是在兜兜转转的过程中发展出自然科学。而中国人的路子,则是通过生命感受,直接体验终极的真理,采用道家无为,做减法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而且中国人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社会伦理学上,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然、奇技淫巧持轻视态度,根本就没有大力发展自然科学的想法。 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多体混沌运动,不同利益的交织看起来杂乱、冲突不断,但是也会在社会组织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规律和合力,从众议中形成公议(卢梭的提法),因为人的利益虽然各自不同,但却有人性作为共同的基础。比如关于一条法律的好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利益立场去评论,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众说纷纭形成众议,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否应该有法律这一点上,想必只要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无法无天的社会是好的,那么对于法律存在的必要性,就属于人类全体一致承认的公议。 (4)先验逻辑的作用 康德建立先验逻辑,试图通过它帮助人们鉴定,什么是真知识,什么是假知识,即:不只研究逻辑判断的形式,而且研究判断的内容,既保证形式正确,也保证内容正确。先验逻辑给出判断真假知识的标准是:第一,客观性,客观不是情绪发出来的,不是因为谁有权谁就有的,客观就是自然,公然,就是不按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必然性,它必须有因果,掌握了一就能掌握二,掌握了二就能掌握三;第三,普遍性,就是说在甲地是有用的,在乙地也是有用的,在前天是有用的,在今天还是有用的,它不因时空的变化而转移,也不因人而异。 就我的理解来看,先验逻辑可以用12个范畴对判断进行整理。比如上面提到的“金山是金的”这个判断,可以从量的范畴方面去考察,如果说一家人比较富有,家里有一些金子,如果把金山的量定义在100克以上就算的话,那么只要这家人的金子多于100克,就可以说他家有一座“小金山”,如果把金山的量定义在100吨,那么可能就只有一个强大富有的国家才能说自己家里有金山了。目前的计算机都是基于形式逻辑的,我想如果将来的计算机能够基于先验逻辑实现的话,可能就离拥有智能、自我意识不远了。 (5)综合 综合即前述“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中的综合,康德在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基础上,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提出综合的方法。 演绎即分析,这里引用黎鸣(一个江西大学物理系,中科大控制论与系统工程研究生出身的“哲学家”)的话再做补充: 分析就是把一个概念里面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把它们分解出来,这就叫分析。比如说人是什么?人是动物,人是哺乳动物,人是灵长类动物,人是会用语言的动物,人是有文字的动物,人是社会动物,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是需要有政治的动物,人是需要自己去谋生的动物……诸如此类,很多,把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列举出来,这就是标准的分析。分析不增加知识,分析是把已有的知识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清清楚楚,条理分明,这就叫分析。仅仅会分析的人不会创造知识,只能学习知识,靠一个仅仅会分析的人,让他去研究什么学问,他永远研究不出什么新东西来。只会分析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学者。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很多概念的内容都很丰富,跟前述提到的“爱国”问题类似,用分析的方法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内容,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它天生就有很大的缺陷。 归纳的问题前面说的已经比较明白,这里不再重复。 关于综合,从理论上说是用先验逻辑的范畴、概念,去组织、整理和重新认识经验材料,从中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方面的逻辑推演比较抽象和复杂,只举例说明:比如苯分子式的发现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先天综合判断;马克思对社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出的生产力发展、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学说,即为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综合。我也从历史现象里提出过小的综合:从英国国王/女王配偶的国籍,可以知道欧洲国家实力老大的转移过程,从亨利八世时期的西班牙,到后来的法国、荷兰、德国——虽然这没什么鸟用,只能算是玩,而且这也不是必然的规律,比如前不久刚去世的那位菲利普,就不是德国的,后来那些平民王妃也不从外国找了。 总之,继续引用黎鸣的话:分析(演绎)只是一种基础,概括或者归纳只是一种可能,只有综合才能使你在旧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事物。因此,康德在哲学中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提出判断和标准,用来考察什么知识是真知识,什么知识才能够成为新知识,什么知识才能构成有用的知识,什么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德国人看了康德的书之后,他们整个民族的科学水准一下子上了好几个台阶,把英国人、法国人抛到后面去了。这就是哲学的作用、逻辑的作用。 8、星云假说 康德认为星云开始处于一片混沌中,物质、质点通过引力作用,逐渐聚合成大的天体,并在聚合过程中产生旋转运动,形成恒星、恒星的行星、恒星组成的星系等,说明规律可以从混沌中自发产生,康德的星云假说第一次将天体生成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关于生命诞生的问题,人们很难想像无生命的自然界如何产生出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过程比一个人将一堆散乱的乐高抛向空中,落地的时候自动堆出几个埃菲乐铁塔还要神奇的多。但是从星云假说里可以看到,在几种基本作用力的推动下,自然界确实能从混乱无序中产生有序,然后再走向最终的无序,似乎也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办法搞清楚生命如何起源,但从星系的产生可以看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并不需要神的参与。太阳系的探索其实比较重要的目标应该是木卫二,因为在那里的冰层下有比地球上的水还要多的液态水,而且水底下也有热喷泉,如果在那里能够找到有机体,即使是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也能对生命起源是偶然还是必然的认识有革命性的提高,不亚于三体中所说发现外星人给地球文化、科技带来的影响。 9、二律背反 康德提出了四组二律背反,相当于悖论,实际上二律背反或者说悖论的问题,决不仅仅是康德提出的四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是任何事和任何物中都包含的内部矛盾。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包括时间与空间有限还是无限、物质是否无限可分(比如是否存在磁单极子等)、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宇宙的最初有没有原因(比如宇宙大爆炸之前有没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等四组,康德认识这四组二律背反是哲学上最基本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从独断论哲学家的推理方法,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推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导致矛盾的产生。比如关于自由意志,用独断论的方法去推,则“世界上存在自由”与“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成立。 二律背反是在批评独断论。康德认为四个二律背反中讨论的问题,人类无法直接获取关于它们的经验,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此在这样的领域内,单靠人的理性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些问题即是理性应该“到此止步”的界碑,只能在信仰世界里得到解决。 10、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的。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提出绝对命令,一个是所谓的德福一致。 (1)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包括三个原则: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第一个原则可以用“说谎”解释,如果一个人认为说谎可以作为普遍规则,他自己只说谎不说实话,并把这个规则推广开去,那么每个人都以说谎作为行动准则,所有的人都说谎,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再相信别人的话,因此说谎这条准则无法在人类社会里通行,于是“说谎”这条原则自我取消,是不能作为人类道德命令存在的。 第二个原则很好理解,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当做目的,而不是手段。比如刘备同志,三国演义上把他说的多么仁厚,逃跑也把老百姓带上,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民本思想,其实他是把老百姓当资本,而不是把人当根本,老百姓只是给他种粮、当兵的打工仔,是他争夺天下的手段。只有现代为人民服务型的政府,才可能把人当目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标。 第三个原则翻译一下就是意志的自律。动物没有自由,只能按照本能生活,本能告诉它该吃该喝了,它就去找吃喝,本能告诉它该发情了,它就去找对象交配,本能告诉它哪里有危险,它就赶快逃掉。而人可以认识到除了本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人可以克服本能的支配。比如孟子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但是人的自由也是分层次的,人最初会有说不的自由(比如3岁的孩子一般会进入一个逆反期,对任何事都开始说不),即为所欲为的自由。其实这不是真正的自由,自律才是自由的更高层次。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欧美自由主义者的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那些高呼自由的人士就处于自由的最低档次上,他们只知道自己有不戴口罩的自由,却意识不到这是对别人生命权的不尊重,结果对防止新冠传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们不知道在那种情况下,牺牲自己的一点舒适感,做一点自律,遏制了病毒的传播,他们才能真正像中国人一样自由的恢复生产和正常生活。 康德的绝对命令是有问题的,似乎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批判过,但是我不太清楚具体是怎么批判的。康德这种绝对命令已经接近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维持道德靠个人自己,“拍拍良心,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而不是靠天堂和地狱的欺骗和恐吓。当然,按照现代的观点,单靠个人的“诚”和“良心”还是不够的,因为天下并没有一个至诚的东西可以歇脚,所谓的至诚、至善向前一小步就是伪善,“良心”也是一个无底的深渊,一个人甚至连自己都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心究竟是不是“良”,因为从哲学上说,自我意识本身中就包含着“自欺”的结构(具体论述请自己找资料学习“自我意识的自欺本质”)。所以说,至诚、至善、良心,都像绝对零度一样,是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跟学习一样,永远在路上。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爱智慧、追求优美心灵,却不能说自己已经掌握了智慧、自己已经达到了优美心灵,凡是这么说的,都可以认定是骗子。同理可知,富山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跟黑格尔的终极真理绝对意识一样,都是极其可笑的。 (2)德福一致 德福一致是康德的一大败笔。所谓的德福一致是指有道德的人才配享有幸福,而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咱们中国人有句话叫: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可知德福不一致的情况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德福都不可能一致。于是康德没办法,只好把上帝请回来,让它在最后审判的时候公平公正的罚罪人下地狱,请好人上天堂。而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如孔子所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君子本来就知道遵守道德并不会有什么好报,君子遵守道德是为了对得起自己人之为人的人格,而不是为了求得什么好的报应。相比之下,中国人的道德观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概括: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1、康德的美学 美学问题不是理性问题,所以第三批判叫《判断力批判》,而不叫《判断理性批判》。 很多人喜欢凑美学的热闹,以为看点美学的东西,就能知道什么是美,就可以学会欣赏美。其实不然,美学是比哲学更为抽象,更加难懂的东西,学习美学只能了解到历史上美学有哪些美术流派和观点,发展过程大约是怎样的,却不可能找到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的答案。正由于美学的抽象性,多数时候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深入研究,也因为美学问题是牵涉到人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而哲学正是研究人是什么的学问,所以基本上大哲学家都绕不开美学问题,也都会成为大美学家。 康德在美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贡献是把审美经验提升到同科学认知、道德实践同等重要的位置。康德的美学我理解不多,只知道有一点,康德把美客观化了。比如谈起什么东西味道好不好,大家不觉得需要一致,你不喜欢吃辣正好,你不吃我可以多吃一点,但是谈到对艺术的评价,比如看同一部电影,如果一个人跟另一个人观点不一致,往往会上升到“你不懂得欣赏”、“你品味太差”之类的争执上去。所以说对美的认识,应该有一个共同、客观的标准,至于康德怎么证明的,我也不清楚,还没有搞懂,我只知道丹纳在《艺术哲学》里也说过同样的话,他说虽然标准没办法明确描述,但是大家都会一致认为贝多芬的交响乐在交响乐领域是最顶级的,完全没有争议。 以上是我对康德学习的总结,完全不够深入和全面,一直都在学习的路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仔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我说这些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作为一个指向康德的路牌,欢迎批评指正。 上线日期:2021.4.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