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德的关系(135.何谓德)

135. 何谓“德”? 本章是《德经》的第一章其实,哪有什么《道经》和《德经》,都是后人想当然编辑的,不是老子的本意《道经》中有德,《德经》中也有道,能分开吗?不能直到今天“道德”已成为约束人们言行的高尚准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知与德的关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知与德的关系(135.何谓德)

知与德的关系

135. 何谓“德”?

本章是《德经》的第一章。其实,哪有什么《道经》和《德经》,都是后人想当然编辑的,不是老子的本意。《道经》中有德,《德经》中也有道,能分开吗?不能。直到今天“道德”已成为约束人们言行的高尚准则。

为什么《道经》是三十七章?《德经》是四十四章呢?有学者研究,三十七这个数是六六三十六加一,六为阴,六六大顺,道为阴柔,加一代表道。四十四这个数是六七四十二加二,六为阴,七为阳,阴阳为二。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帛书本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本章成为第一章又怎么解释?难道二生一?再有,八十一章是两个九,九九重阳了,不合老子主张的阴柔思想。所以,这样做不过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文字游戏罢了,实为可笑。读《道德经》不能拜读,只能正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一句“德”字连续出现。何谓“德”?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上德不德’,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德以全也。‘下德不失德’,下德谓号谥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也。‘是以无德’,以有名号及其身故。”没说清楚何谓“德”。

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大意是,所谓“德”就是能得到。经常得到就无丧失,这样当然有利而无害,所以叫做德。如何得到德,那要由道而得。如何做好德,那就要做到无为。这样注解不是很明白。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上德’不表现德,所以有德。‘下德’在表现德,所以无德。‘上德’主张无为,所以不表现作为。‘下德’主张无为,所以要表现作为。”(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17页。)翻译准确,但没有描述什么是“德”。

南怀瑾说:“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现在观念而言,就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善人,并不以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所谓‘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经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是着了相,所以是‘下德’。”(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75-76页。)

陈鼓应今译:“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18页。)他也没说什么是“德”。

刘笑敢翻译:“上德是最高尚的德,最高的德不自以为有德,不炫耀自己的德性(上德不德),恰恰被人们认为有德(是以有德)。这在今天看起来很像是教人们谦虚,但在老子看来,重要的是品德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做作的、勉强的。老子的重点显然不在于谦虚,而是要提倡自然流露的品德。下德之 人生怕失德,小心谨慎地表现自己之有德(下德不失德),这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儒家或一般人来说是大德,对道家来说则不够,故说‘是以无德’。‘无德’不一定是说没有儒家仁义道德,而是说没有自然而然之德。”(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97页。)他认为《道德经》里面的“德”是“自然流露的品德”,不是“儒家仁义道德”的“德”。

老子在这里把“德”分成“上德”和“下德”。上德之人是真正有高尚品德的人,下德是所谓有品德的人,他们的德行是不一样的。

“不德”不是“无德”。不德的德是动词,无德的德是名词,意思不一样。无德相对于有德。“不失德”是不失去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一段的翻译就是:有高尚品德的上德之人,不彰显自己的德行或者说不炫耀自己的贤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才是真正有德,合乎自然。所谓有德的下德之人,为了面子而不失德,经常彰显自己的德行,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显摆自己,这是无德的表现,不合自然。

上德之人做好事、行善事、不留名、不张扬,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行为,像雷锋一样一辈子做好事;下德之人做一点点好事就要大张旗鼓地宣扬,生怕别人不知道,做样子给人看的,虚荣心在作怪,不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所以是不道德的,是违背自然的无德的表现。

小时候读过《毛主席语录》,是对这两句的最好诠释,现在还记得:“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辈做好事那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行为,做一点好事那是心血来潮,不会长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