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诗有哪些(一首深情的叙事诗)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的香港,彼时的萧红已离开她深爱的萧军,为躲避战乱和端木蕻良逃难到香港。
本就体弱多病的萧红在远离故乡的香港,特别思念遥远的北方故土。
此时她把自己对故乡呼兰河的深情诉诸笔端,用细腻饱含深情而又略带凄凉的笔触,对故乡呼兰河进行深情哀婉的回忆。
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散文诗。
《呼兰河传》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在小说中萧红用自己独特的句子,都是短句子,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接近我们现在的语言,老少皆宜阅读。
然而作品中的深情、辛酸、讥讽并不是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品得出,那时的萧红仅仅30岁左右,却拥有一颗看透世事沧桑的心,对待这薄凉的世界依然满含深情。
萧红虽是用通俗简易的句子,却饱含哀怨深情,满眼泪花,面带微笑,平静中带几分讥讽的口吻向我们展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北方人生活的场景,尤其是女人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
整部小说基本上没有生僻字,没有难懂的语言,没有华丽文绉绉的词汇,读来似和一个妇人在平静地闲谈唠嗑,她一往情深地思念着故乡和记忆中的亲人。
《呼兰河传》又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而是每个章节有不同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描写,叙述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从不同方位和人物,对自己的故乡呼兰河进行各个层次的描写,从而让读者更深刻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故乡。
二、寒冷的呼兰河:
小说第一章主要写呼兰河的严冬之冷,以及这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存面貌。
小说的开头是这样说的:
寒冬的呼兰河,大地被冻裂了口子,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严寒好像冒着烟。
然后小说用了4~5页的篇幅,用细腻诙谐的笔触,详尽描写了呼兰河西二道街上的一个大泥坑子的情况。
这泥坑子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坑子里边。
总共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
第1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2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
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了,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在这一部分中,萧红于平静之中说着泥坑子淹死动物的事情,实在讽刺当地居民,明明知道是瘟猪肉却自欺欺人说是泥坑子淹死的猪肉,泥坑子给附近居民带来许多麻烦和危险,却没有人想着用土把它填平,以便于人们通行无阻。
讽刺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自欺欺人。
呼兰河那里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起来就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
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地办理。
三.唱野台子戏
为什么会唱野台子戏呢?
在这二章的开头,萧红就介绍了原因:
野台子戏是在河边唱的,是在秋天,比方这一年收成好,就唱一台戏,感谢天地。
若是天气大旱,人们带起柳条圈来求雨,在街上十几人跑了几天唱着打着鼓。
求雨的人不准穿鞋,龙王爷可怜他们在太阳下面把脚烫得很痛,就因此下了雨。
一下了雨,秋天就得唱戏,因为求雨的时候许了愿,许愿就得还愿。
唱戏的时候就要接亲戚唤朋友,也是媒人最活跃的时候。
东家的女儿长大了,西家的男孩也该成亲了,这个时候媒人就要粉墨登场了,约定好在戏台彼此相看。
也有定娃娃亲,指腹为婚的。
一般这种情况两家都很有钱,比方说一家是本地的烧锅掌柜的,一家是白旗屯的大窝堡,两家是一家种高粱,另一家开烧锅。
开烧锅的需要高粱,种高粱的需要烧锅买他的高粱。烧锅非高粱不可,高粱非烧锅不行。
恰巧又赶上两家的妇人,都要将近生产了,所以就指腹为婚了。
但是这指腹为婚好处不太多,坏处是很多的。
半路上当中一家穷了,不开烧锅了,或者没有窝堡了。
若是男家穷了,那就一定要娶,如果女方一定不嫁,那姑娘的名誉就很坏,说她把谁家谁家“妨”穷了,又不嫁了。
“妨”字在迷信上说就是因为她命硬,因为她给某家妨穷了,以后她就不大容易找婆家了,会给她起个名字叫“望门妨”。
没有办法,只得嫁过去,嫁过去之后,妯娌之间,要说她嫌贫爱富,百般地侮辱她,丈夫因此也不喜欢她,公公婆婆也虐待她。
她一个年轻的未出过家门的女子,受不住这许多的攻击,回到娘家去,娘家也无有办法,就是当年指腹为亲的母亲说:
这都是你的命,你好好的耐着吧 !
年轻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了,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这话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
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跳井,上战场不一定会死,也许回来弄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
只轻轻一跳,这辈子就完了。
自古对女人就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咒语和束缚,世人对女人很少宽容。
我们当地就有一些这样的规矩,比如:女人生过孩子的第一个月,是不准随便乱走动的,即便到邻居家串个门都不行,因为这样的女人会“妨”人。
假如此时女人不小心去了别人家里,那么别人家可能会死人的,是要倒霉的,将来肯定是要出坏事情的,家里会诸事不顺的。
因此,生了孩子的女人就要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像关禁闭一样,关上一个月,无论你心情多么低落郁闷,就是不准你出门。
还有就是关于过春节的习俗,已经出嫁的女儿过年那一天是不准在娘家的。
若不守规矩,在娘家过了正月初一,哎呀,后果是很严重的,娘家这一年是会不吉利的,绝对是要出大事情的,甚至有时候也会死人的。
有一年春节,村子里有一个妻子和丈夫吵架生气了,想回娘家冷静冷静,结果在娘家门口叫了半天门,竟然没人给她开门。
当然这样的陈规陋习,仅仅发生在一些比较贫穷落后偏远的农村,在相对文明发达的城市,恐怕没有这样可笑迂腐的老规矩。
想一想全中国有多少个独生子女,有多少个家庭只有一个女儿,如果过春节不准女儿回娘家,那么这样的家庭过春节该是多么的悲凉啊。
时代在发展变化,这些一直对女人来说是桎梏的陈规陋习,也必然会被淘汰,不管它是在多么偏远的农村,它必然会消亡。
就像任何一个有女儿的家庭,绝对不会再让自己的女儿裹上小脚一样,那些所谓的“妨”人的笑话,也绝对不会再发生。
我们毕竟生活在21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生活在封建的旧社会。
四.逛庙会
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也是为着神鬼,而不是为了人的。
这庙会的土名叫逛庙,也是无分男女老幼都来逛的,但其中以女子最多,不到半晌午,就车水马龙,拥挤得气息不通了。
娘娘庙是在北大街上,老爷庙和娘娘庙离不了好远。
那些烧香的人虽然说是求子求孙,是先该向娘娘庙来烧香的,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的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
所以都是先到老爷庙去,打过钟,磕过头,好像跪到那里先报个到似的,而后才上娘娘庙去。
当地的县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传说他第五个姨太太,就是从尼姑庵接来的。
所以他始终相信,尼姑绝不会找和尚,自古就把尼姑列在和尚一起,其实是世人不察,人云亦云。
好比县官的第五房姨太太就是个尼姑,难道她也被和尚找过了吗?这是不可能的。
塑泥像的人是男人,他把女人塑得很温顺,似乎对女人很尊敬,他把男人塑得很凶猛,似乎对男性很不好。
其实不对的,世界上的男人无论多凶猛,眼睛冒火的似乎还未曾见过。
就说西洋人吧,虽然与中国人的眼睛不同,但也不过是蓝瓦瓦的有点类似猫头鹰的眼睛,眼睛间冒了火的也没有。
眼睛会冒火的民族,目前世界还未发现,那么塑泥像的人为什么把它雕塑成那个样子呢?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是磕头,而且要心服。
就是磕完了头,站起来再看看,也绝不后悔,不会后悔这头是向一个平庸无奇的人白白磕了。
至于塑像的人塑起女子来为什么要那么温顺,那就告诉人,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
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
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真有点鲁迅先生的影子在文章里边。
不由地,就想起了以前看到过的介绍萧红的文章,说的是当萧红和萧军还在一起的时候。
因为一些生活上的琐事,萧军动手打了萧红,朋友们看见萧红的眼睛和脸都是青紫的,便问是怎么回事?萧红说是自己走路时不小心跌倒了。
而这个时候萧军居然当着众人的面说:你怎么不说是我打的呢?
当一个女人很卑微了自己去爱一个男人的时候,他是不会尊重你的。
女人,爱一个男人是可以的,但先爱自己吧,你都不爱自己,谁会爱你呢?
我想萧红设计这样的内容,是有深意的,是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在后面她要写到老胡家的团圆媳妇被婆婆一家虐待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一部分是后面内容的伏笔。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女人挨男人的打,人们都应该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吧。
在小说第二章结束时,萧红做了如下的总结:
跳大神为了驱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七月十八日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鬼顶着灯去托生。
这些盛举,都是为神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会,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