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

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1)

王丰辉(资深金融从业者)

01

2020年12月23日,企业微信2020年度大会,我全程在线观看了直播。

这儿有个小插曲,手机上是通过“企业微信直播”小程序观看,本想切换到MAC,但MAC上显示“你打开了一个小程序,请在手机上查看。”不应该啊,我印象中,微信已经支持了小程序跨平台。搜了一下才知道,AppStore版本的还不行,只能去微信官方下载版本。之前市场早有预测,说微信小程序是致力于代替App的,或许这是一个侧面的佐证吧。

回到这次大会,但凡叫“大会”,一般都有新战略、新产品发布。

但从头看到尾,总觉得有些战略或者理念没有说清楚,不知道是由于克制,还是由于忽视,抑或由于阶段考量,或许兼而有之吧。

哪方面没说清楚呢?

企业微信的未来,有更大的“野望”。

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2)

02

以微信今时今日之地位,仍在向上攀登,微信始终在强调自己是“连接”,是连接人与人吗?这是根基,但已经在走向下一个高度,“连接人与一切”,一切都围绕着“人”。在微信生态下诞生的小程序,或许能助力微信成为下一代个人操作系统。一切都围绕着人,这是生产力不断螺旋迭代的宿命,跨越距离、缩短时间、解构物理、打破组织,将人解放出来,中药讲究君臣佐使,我始终相信在生产力的尽头,万物如佐使常伴“人”君。

企业是有基因的,不管Jack Ma和Pony Ma是否承认。

看看这些年的发展,阿里的基因是围绕“做生意的人”,腾讯的基因是围绕“想沟通的人”。这儿的“基因”并非生物意义上的生来如此,这是基因决定论,我并不赞同,我更倾向的是“成长的选择”、“每一步的选择”

举例而言,我们经常在社会中碰到一些人,觉得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其实这都是当下的因果视角,如果拉长到这些人的人生长度,人生都是一个个的选择组成的,把这些选择连起来分析,再看某些人当下的行为,就不会觉得匪夷所思了。这也就是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动念,大智慧的人,会约束自己的动念,调整自己的方向。

腾讯的基因决定了其必然以C的视角切入企业微信,叫“人即服务”,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还专门阐述过。相反,我们看看钉钉起初的切入视角,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视角,“向管理要效率”,正如小天才电话手表的广告词“不论你在哪里一个电话马上就找到你”。

这无关对错,只关于选择。我们都是由于一个个十字路口的选择,而渐行渐远。

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3)

03

微信事业群副总裁黄铁鸣在这次会上提了“共生”的理念,他说,帮助企业做数字化,如果只做内部办公那只做了一半。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与自己的消费者、合作伙伴、上下游供应商,甚至整个行业的同行,都会逐渐形成可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这就是“共生”。在未来的数字化里头,企业将不是一个孤岛,而是会连接和融入整个社会的“价值网络”当中的一员。相互成就共生的关系,才是面向未来的企业组织方式。企业微信将带来全新的功能与合作模式,致力帮助企业实现这种组织方式。

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蜻蜓点水,并且整个会议的主体部分都框定在一个范围内:如何帮助企业链接个人,链接“消费者”,客户、群众、学生、家长等,说白了是CRM的定位。当然这种CRM是新式的,把“人”拉到了闭环系统之内,超出了传统CRM的边界。

与此相反,这次会议的最后环节,企业微信战略合作者们的发言,我觉得切中了企业微信的要害,更适合作为战略或者主体。如果按照价值观区分的话,会明显得看到,这儿有一个分水岭,站在产业互联网的视角来审视企业微信,这次会议的主体部分,企业微信自己,更偏爱“链接个人”,凸显了企业微信与个人微信的打通这一先天禀赋;而会议的末尾,企业微信的战略合作者们,更偏爱企业微信作为“SaaS土壤”,抓住了B的入口。

其中有一位发言者,我忘记了名字,也是企业微信的合作伙伴,他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说自己是2B领域的老兵,十几年了,但2B的活跃和续费始终上不来,自己的SaaS在企业Know How上做得不错,但不掌握入口,也就是企业的运转不是建立在自己的SaaS之上的,自己的SaaS要去适配、要去嵌入,企业用得不舒心,自己也有点疲惫,但企业微信的出现,这位2B老兵说,“像一束光投射进来”,一切都有了希望。

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4)

04

我并非故意渲染企业微信的这种重要性。

我想引发一种思考:如果真有这么一张网叫产业互联网,它靠什么连接?它运行的基础是什么?未来的企业组织是什么样子的?更割裂还是更融合?生产力的未来是束缚人还是解放人?人为资源服务,还是资源为人服务?

我对未来的思考是这样:

第一,企业将走向更加紧密的协同,苹果和特斯拉的产业链以及合肥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这种产业链的深度协同外在表现为一个生态,一个大组织;

第二,企业对个体的组织关系将更多得由雇佣走向合伙,以进一步释放创造力,只有对个体价值的愈发尊重,才能体现为组织价值的愈发彰显;

第三,不存在抽象独立的集体或者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本质上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资源与资源的一次交换,就是跨企业的人与人之间的一次协同;

第四,一种2B的软件或者服务,能否胜出,表面上看是对企业需求的适配和满足,更深层次上是,是否代表先进的组织关系和社会关系。

就像我们说,C端最高频的场景是沟通,于是C端围绕“沟通”形成生态,一切都长在“沟通”之上;那么B端最高频的场景是什么?是协同,也必将围绕“协同”形成生态,一切都长在“协同”之上。

我的判断,协同是产业互联网的底座,是2B SaaS的土壤

05

为什么是企业微信,而不是其他?

企业微信也是有短板或者风险的,在于两点:

一是B2B的问题。就像我前文对企业微信2020年度大会颇有微词,其过分强调B2C的链接,也就是作为CRM的能力,而没有致力于在B2B领域深挖案例,也就是作为SRM的能力。这是要补足的。

二是企微和微信的打通。这是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问题。支撑一个人足够强大的点,恰是这个人的软肋。企业微信从3.0打通微信,这相当于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也相当于毫无退路。我们要明白,打通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在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意味着色狼看到了美女、饿汉见到了面包。但是你考虑过美女的感受吗?你考虑过面包的感受吗?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身在私域,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就是流量,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绿汪汪的韭菜。在一点上,腾讯必须克制、克制、再克制,而这非常艰难。

如果企业微信能在以上两点把握住,未来就是可期的。

我对B2B这点并不担心,充满想象力的人才到处都是,而克制这一点,Pony Ma或许相比谁谁更有优势。

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5)

06

我之前说过,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大智慧的人不要轻易动念。人生是一个个选择,企业也是一个个选择。

时间回到2010年11月11日,腾讯12周年庆典,3Q大战硝烟未尽,不善言辞的马化腾从庆典现场回到办公室,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邮件,说到:

“这段时间来,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在公司内部发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认定为敌人。但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被愤怒烧掉的只可能是自己。如果没有360的发难,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因此也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感悟。或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时,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看一个人怎样,看他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看一个企业怎样,看他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是有惯性的,尤其是在不断的成功冲击之下,而当一个企业做大之后,不能再想着什么是“对”的,而必须想着“什么是能被认同的”,“对公众、对行业”有敬畏。自从2020年10月24日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之后,大家对这段话是否能有更深的理解?

2017年3月3日两会期间,有记者向马化腾提问,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想争夺互联网金融第一股,你怎么看?马化腾说,“金融方面,我觉得腾讯通常用’稳健’的一个思路去看。因为金融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稳定和稳健,就是拼谁的命长,而不是谁在短期内跑得多快。” “有很多人说你们好像落后了或者怎么,说别人家动作很多。我说我们从来都不想搞这类的动作,这是我们的一贯思路。”

2020年尾,在腾讯特刊《三观》中马化腾说,“我也常常思考什么是腾讯人最基础的东西?不管是对人,还是公司,重大挑战时刻的选择,往往最能凸显你真正的价值观和最朴素的信仰。” “这是一个共同进化的过程,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将影响到最终演化的路径。”

企业微信能取代钉钉吗(企业微信将超越个人微信成为下一个蓝海)(6)

对选择的警醒,对选择的慎重,是比较赞的品质。

这几个不同时间节点的选择,虽不能绝对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走向,因为人都是倾向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我也是如此,但可以大体勾勒出腾讯未来的走向。

在2B的市场上,对大企业而言,抛开业务之外,两点最关键:克制和边界。

边界决定谁与你同行;克制决定同行多远。

希望不要打脸。

谢谢。(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