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滑旱冰(水冰转换仅用13天)

国家游泳中心有一个国人熟悉的名字:“水立方”。如今,大家更喜欢称它为“冰立方”——上个月,“相约北京”国内冰壶测试活动和“相约北京·昆泰”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相继在“冰立方”精彩落幕,水立方“水冰转换”冬奥改造项目顺利通过赛事验收,为迎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做好了准备。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场馆,改造后的“冰立方”将成为世界首个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也是冬奥史上首个在临时冰面上的铺设赛道的双奥场馆。

“2019年底,水立方第一次完成游泳池与冰场的转换,耗时近60天,2020年12月,第二次转换的结构搭建用时20天,快了3倍,这次测试赛我们是在已有平台上做的制冰,制冰速度也明显提升。”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场馆运行团队后勤副主任杨奇勇说,由于后台供水系统的改进,纯净水得以快速产出,从10月1日到14日,仅用了13天就完成冰面制作。

2022年滑旱冰(水冰转换仅用13天)(1)

水冰是如何实现转换的?

在游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首先要把泳池里的水抽干,然后在泳池内搭设可转换架体。看似简单,但这套冰场可转换结构的设计考量和安装精度堪称精密。

秘密就藏在支撑冰面的“钢结构加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结构体系中。

这副“骨架”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坚固结实。作为支撑冰面“骨架”的一部分,制冰基础层施工也十分重要。首先要在混凝土预制板面上铺一层PE膜,然后再铺两层挤塑保温板,保温板之上再铺一层PE膜和抗滑移层,最上一层便是制冰管架。

接着到了另一个关键的环节——制冰。场馆改造的重要一项就是增加制冰设备。“现在的赛场旁边有两组制冷管道,一进一回形成回路,就像人体的动脉和静脉一样。”中建一局“冰立方”项目经理刘军介绍,制冰基础层上密密麻麻有序铺装的制冰排管相当于毛细血管一样与动脉静脉相连。而室外制冷机组就是“心脏”,打开制冰机组使其运行,将载冷剂通过管道循环输送至制冰场,保证赛场制冰顺利进行。

2022年滑旱冰(水冰转换仅用13天)(2)

众所周知,“水立方”作为游泳和跳水等水上运动项目的比赛场馆,赛时环境是高温高湿,那么到了“冰立方”,冰壶比赛则要求低温低湿,靠的就是改造后的除湿系统。“场馆的除湿系统就像我们人体的呼吸系统一样,源源不断地将干冷空气送入比赛大厅,并将大厅内的湿热空气带出去。”刘军形容。

记者探访时发现,虽然场馆内有一块冰面,观众席却并不觉得寒冷。这是什么原因?原来,为了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观赛群众不寒冷,赛场温度也进行了分区控制——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8.5℃,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保持在10℃,相对湿度不超过30%,看台温度16℃至18℃。

首先是比赛大厅一层及池岸层的出入口进行了物理改造,增加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屋顶膜结构及墙面板之间的缝隙也进行了封堵。

改造后的场馆不仅增加了功能,更实现了智能升级。改造后的比赛大厅在不同的点位设置了2000个传感器,感知着比赛大厅的温湿度、声光等环境的变化,除了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还将数据及时反馈至“神经中枢”。

许多市民很关心:冬奥会后,“冰立方”还能游泳吗?当然可以,水冰季的转换将成为常态。“冰季会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之间,水季包括春夏秋,夏天我们继续开展旅游参观、游泳比赛,冬季承接冰上比赛。”杨奇勇说。

2022年滑旱冰(水冰转换仅用13天)(3)

改造同时,“冰立方”在南广场地下空间建设了一年四季对外开放的群众性冰场,包括2块冰面,一块为花滑或冰球标准冰场,另一块为冰壶场地。杨奇勇透露,两块冰面在冬奥会时将对观众开放,赛后也将作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冰壶项目体验基地,为大众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