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意识必须从小培养(论习惯的养成做好垃圾分类)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周末做早餐时,煮了两个白煮蛋,剥完蛋壳,突然想到“鸡蛋壳属于哪类垃圾”?匆忙百度了一下,说湿垃圾的有,说干垃圾的也有。问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她毫不犹豫地说,是湿垃圾。后来一查官宣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果然“湿垃圾”。
——上海市质量协会公布的垃圾分类调查报告说,上海小学生的分类意识最强。在我们家,是实实在在验证了。
晚上去小区集中点扔垃圾,遇到一位大妈,匆匆跑过来,把一袋剩菜剩饭扔进湿垃圾桶。我下意识地说,“应该先剩菜剩饭倒出来,塑料袋放在干垃圾里。”本来就是随口提醒,结果大妈倒“立行立改”,马上把垃圾袋从湿垃圾桶里翻出来,倒干净后,再将塑料袋放进干垃圾桶……
从今天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以上两个小场景,正是近期上海市民的新日常。
都说习惯成自然。改变一扔了之的“老习惯”,把垃圾分类变成“新日常”,也不是件容易事。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才能让垃圾分类从“强制”走向“自觉”。
垃圾分类要做好、做实,还得下绣花功夫,多倾听、解决市民碰到的“槽点”。垃圾投放点太少,投放垃圾的时间与上班时间冲突,垃圾投放点离家太远……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多一些贴心服务,大家才更有行动的积极性。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建议垃圾投放点应该标配洗手池,我特别赞成。垃圾袋难免有破损,尤其湿垃圾要先从垃圾袋里倒出来,设立洗手池,就不怕弄脏手,而且也可以让志愿者经常洗洗手、擦擦脸,便民又卫生。
我还观察到,目前垃圾桶都是1比1比1比1配置的,但实际上,有害垃圾量最少,“可回收物”和“干垃圾”因为大件较多,经常满载,如果清理不及时,大家只好堆在垃圾桶外面。是否可以借鉴公厕男女厕位设置,增加“可回收物”和“干垃圾”桶的数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