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

中国古代钱币分为金属铸币和纸币两种。金属币又分为铜币、铁币、铅币、金币、银币。此外,还有奖钱和压胜钱。钱币是研究古代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1)

“大布黄千”大铜范

金属币有一定的形状、大小、重量、成色,并多有文字标记。钱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后迄于清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2)

货布

(一)先秦钱币

这时钱币以青铜制的刀、布为主,同时有圆钱、铜贝、金饼和金版。春秋时,晋和周始用带鋬的铜铲形钱币,即空首布。战国时期除铸行布币外,还有刀币和圆钱。三晋、周、燕广泛使用尖足或方足圆足平首布。三晋和燕的布币上多铸有城邑名,已见者达100多个。此外,燕刀上还有其他铭文。楚用贝形币,亦有铭一二字,俗称“蚁鼻钱”,同时楚国还使用金质币,即金版与金饼,其上打印着郢爰、陈爰等字样。金饼也通行于其他国家。此外,战国出现银币。三晋、周出现圆孔圆钱,后在齐、燕、秦也出现圆钱,改圆孔为方孔。铜质方孔圆钱自此以迄于清,是主要的钱币形制。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3)

“一刀平五千”

(二)秦汉至隋钱币

秦统一全国后,以方孔圆钱半两为法定货币,重十二株,有钱文。西汉仍沿用半两,但币制屡变。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行五铢钱,至西汉末,币制未变。西汉还铸造铁钱,有半两钱。王莽时有大布黄千钱,也有金币、饼形,称麟趾金和马蹄金。王莽代汉,复古改制,铸行刀、布币及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汉初恢复五铢钱,使用至东汉末。西汉末至东汉末,曾出现剪去边部的剪轮钱,也有裁去钱心的“綖环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4)

“大布黄千”铜阳模

三国魏晋南北朝封建王朝亦有铸钱者,但数量少,币制变化较多。汉代以来的各种旧钱一直在流通。隋朝统一全国后,仍铸行五铢钱,边部较宽。汉武帝至隋朝的700余年中,各封建王朝或地方政权所铸钱币,基本未超出五铢钱的范围。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5)

西汉“五铢”叠铸陶范包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6)

“太清丰乐”(南朝梁)

(三)唐至明清钱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铸开元通宝,此后,钱币上不再标明两、株等重量,而代之以通宝、元宝之类的名称。这是中国古代币制上的重要转折点。开元通宝是唐代的主要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细,反映了唐代货币经济的发达。同时,唐代还使用银币,如长条形银铤,重五十两;也有圆形银饼。五代十国时期,地方政权铸币达30余种。南方各地铸行铁钱十分普遍。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7)

开元通宝

宋统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量不断增长,宋神宗时代铸铜钱为500多万贯,创历代铸钱最高记录。宋代铜铁钱并用,同时出现纸币。南宋铸铜钱数亦多,铁钱超过北宋铸造量。纸币称关子或会子,发行量比北宋大。自宋太宗铸淳化元宝铜钱之后,各帝几乎每改年后即铸新年号钱币,并对明清两代影响较大,此外,大小不一,钱文书体多样等亦为宋钱特点。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8)

“大观通宝”折十钱

辽代铸钱较少,有重熙通宝等10余种。金代铸行正隆通宝、大定通宝等几种,铸量较大,同时发行纸币。元代铸钱较少,流行纸币,民间仍流通旧钱,但为元朝政府所禁。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造中统宝钞,又发行至元宝钞。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9)

辽代“统和元宝”

明代铸铜钱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并发行纸币。明代铸有金银圆钱。金银圆钱始于西汉,西汉有仿铜币金五铢,六朝有银五铢,唐有金银开元钱,契丹有契丹文金银钱,金有承安宝货圆钱,宋元有仿铜币金银钱。这些金银钱主要用于赏赐、供养或作珍玩。明末银币始广泛用于交换,但多为输入品。清代铸行铜钱数量较多。清代银币沿用宋、金、元、明形制,即改以往长条形为粗短,并带束腰的锭形形制,即元宝。锭上大多有款。自乾隆时始铸银元,即银币。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10)

天聪汗钱

中国历史上除各王朝外,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等,也铸造、发行过铜币。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11)

“昭武通宝”背“一分

中国古代铸造钱币的方法,基本上为手工制造,自先秦至隋唐采用范铸法,自唐开始采用翻砂法,清光绪九年(1883)起采用机械铸钱法。其材料经化验,自先秦至宋为铅锡青铜,明始掺锌为黄铜。纸币采用铜版印刷,发现的金、元印钞铜版即为实物见证。如河北平山发现的“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即印行纸币版模之一种,正面为“贰贯”,背面为“五百文”。

一生要奋斗(一生奋斗只为钱)(12)

丁未年造“大清金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故宫博物院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