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常揉三穴(清明时节常揉三穴)
《岁时百问》云: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前后,家家祭祖、扫墓。墓地除草、培土;坟前焚帛、纸锭,烧“囤”;墓顶挂串形纸锭,称长络钱、挂墓。寒食日请亲邻酒饭,以韭菜拌蛋皮、竹笋腌鲜、茭白炒虾、豆腐皮卷请客,称“做清明”。客人“吃清明”,平时疏于走动的远亲,挂墓、烧囤都到场。新丧做清明,称“新清明”,丧者三四代之内近亲均到场祭奠。
旧时闵行地区盛行土葬,《上海县志》中记载:“上海县殡葬风俗,打砖椁棺柩土葬,平地起坟。”1958年平整土地,大批坟地被平,20世纪60年代土葬改为火葬,做清明、扫墓风俗渐消失。然各界祭扫烈士墓,此俗始终未变。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市民兴在远郊乃至苏州购墓地。闵行一些街镇也有较大规模的墓园,比如马桥的仙鹤墓园,还有颛桥寝园的骨灰寄放处等。
清明节起源很早,但起初只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名。汉《淮南子 · 天文训》记载:“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斗星)指子,则冬至……指乙,则清明风至。”即从冬至开始经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后15天,当斗星指乙之时,就是清明。它表明已到了清静光明、大地回暖、万物向荣的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为清明”(《燕京岁时记》)。
据史书记载,墓祭之俗,早在先秦就有。汉朝及隋唐时期,人们都在清明节前三日的寒食节上坟扫墓。到了宋朝,清明节才逐渐成为人们上坟扫墓的重要风俗之节,而且规模空前。从此,清明节上坟扫墓之俗历代相传,而且一代盛于一代。清朝中期,旧上海清明节也是“风卷纸钱灰满路,合城扫墓赶清明”(《上海县竹枝词》),“清明共把祭宴开,寒具青龙满案堆。芳草夕阳归较晚,家家都说上坟来”(清硕翰《松江竹枝词》)。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因此,凡是耗损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那么,清明节气期间,如何养生保健?
常揉三穴
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其运化机能,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经常敲打或按揉以下三个穴位,有很好的疏肝解郁功效。
1.行间穴
行间穴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疼、口腔溃疡、鼻出血,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可以帮助消除心火。
2.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消火穴”,能够把肝火消散掉。从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揉,有助于消除肝火。
3.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长期按摩此穴,可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对脂肪肝的防治也有很大益处。每天每侧按揉30次到50次,以个人感觉酸胀为度。
此外,春季冷暖空气交替,天气多变,会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是流感、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每天用手指梳头是很好的保健方法,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可加强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这段时期,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特别是阴雨天气时,空气湿度高,部分人群的关节痛和风湿病变可能会加剧。无相关禁忌的情况下,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艾灸巨阙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等穴位,至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每日一次,起到温阳祛湿、行气止痛的功效。
文字:区文旅局、养生中国
编辑:若楠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