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的《观刈麦》现在读来到此就正合适。

老家一带一般在农历九月中旬前后,寒露节气开始耩麦,匆匆的时光辗转来到了五月末。对于庄稼人来说,又是到了收麦的时候,家家户户男劳力不管身在哪里,大都要放下挣钱活计回家收麦。

儿时麦收季节开镰前几天,各家村民都要先找一块空地,或在田间地头提前割出一块地用作打麦场,面积小则一两分、大则三五分地就够。场地收拾好后,铺上麦秸秆,或有一身力气的亲自光着膀子上场;或牵着牲口套上缰绳拉;或是拖拉机套上石磙,来来回回碾轧,直到把暄乎地辗结实,平整,晾着备用,这一过程就叫“碾场”。

麦收季节最怕下大雨、刮大风,下雨麦穗存水,头沉,土壤吸足水分变得软绵,再来一场风,麦子会大面积倒伏,不利于收割不说,还减产减收,这最让人们头疼。不像近年来,即使天气不好,机器一过去一会就完事,受天气影响较小。那时老家人最关心天气情况,都是和时间赛跑,到了这最后的大丰收关键一步更是马虎不得。人们从早晨四五点天刚蒙蒙亮趁着凉快赶紧下地忙活,都是一个人手把两耧(6行)麦,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弯腰割,留下的是十公分左右的麦茬子。地身长的百十米麦地,从这头割到那头都得一段时间。家里劳力少的中午不回家吃饭,妇女直接把饭菜送到地头,有时候一天忙下来也都没有休息一会,一直忙到夕阳西下。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2)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3)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4)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5)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6)

颗粒归仓过程

大人在忙,不会干活的小孩儿也没人照看,都是由稍大的哥、姐带着,坐在地头树荫下玩耍,哭了闹了就给点从家里带的零食吃。有时候看着没水喝了大点的孩子就回家去装水,有条件的拿点啤酒,西瓜啥的解暑。孩子们最高兴的还是有卖冰棍的商贩路过时,会特意朝着孩子这边叫卖,或骑着洋车后面放泡沫的箱子,圆孔搭上小盖被,高级点的是三轮车放着冰柜。一般大人都会花上块儿八毛钱买来给孩子解馋消暑。炎热的夏季,口干舌燥来个一毛钱的冰糕,放嘴里使劲嘬一口,那滋味无论是现在什么最贵的“雪糕刺客”都比不起的。

割好的麦子都是顺手捋一把麦子扎成捆搁下,或整齐地放成一堆或一排,到时候割完了方便车子进来装车。家家户户一家老小齐上阵,一般都得两三天才能割完。麦子的穗刺到身上又痛又痒,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这样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7)

麦个

村民下地干活除了必备的镰刀,一般都会拿上水壶、毛巾,戴上草帽,这是为数不多的装备。上身穿汗衫,为防麦茬子扎腿,下身穿薄长裤,脚蹬布鞋,在地里披星戴月就是一整天。有的老人还会捎上磨刀石,镰刀用的不锋利了随时拿来点点儿水就磨。

儿时记得连着有多年,村里家家户户麦地里在麦穗传粉时套种其他农作物,或两行麦一行花生,或是棉花和辣椒隔两耧套种一耧两行。到割麦时棉花和辣椒都有10公分左右高了,正好和麦茬差不多,所以割时得小心,快了容易“割头”。

老家村民邻里之间相处得非常和睦,谁家如果下班早,看见邻居还剩个地头就割完了,不用打招呼就会直接去帮忙,然后一起说说笑笑迎着余晖回家。谁家地少或谁家劳力多,再遇见天气不好,乡里乡亲的也就会互相帮忙,这样的和睦景象在老家随处可见,年年如此。

各家各户割得差不多了,男人就把割好的麦子装上架子车拉去麦场。那时候为了能尽量多装麦子,架子车后面会绑上一个“田”字形木架子,这样就能垛得高点,装好再用绳子勒紧绑上刹好车,非常牢固不容易翻车掉麦。同时,妇女继续割剩下的,拉完的同时也就割完了,这样也就快一点。收割好的麦子装过车后,地上掉的麦穗可不少,还得一穗穗地弯腰下去捡干净。这时就派上小孩子出场了,他们一个个拿着筐,拉个肥料袋子,挎着筐子方便捡得快些,筐里满了就倒进袋子里。小孩子个小好弯腰捡得快,也是他们麦收为数不多的能帮上忙的活计。

记得小时候一次我和俺妈、表哥,在河沟南面麦地往地头打麦场抱麦子,麦没有捆成个,一摞一摞的搁地上。剩下最后一小摞,我跑得快两手贴着地皮一下抱起,很干净。忽然觉得两手一阵凉,低头往手里一看,妈呀!我连一条蛇一起抱起来了,平生就怕蛇,吓得我嗷一声蹦起来:“妈呀,妈!长虫!长虫!”赶紧把麦扔了,两手不停的使劲来回抖抖,甩甩,可吓死我了!俺妈、表哥听见了赶紧跑过来问:“哪儿啦?哪儿啦?”表哥拿起棍还挑蛇,离近了看清是一条花蛇,身上有一道道红圈,很长。但不知道有没有毒,就把蛇赶出了俺家地。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8)

儿时麦收情景

俺家河沟南北两块地,地头沟里草木茂盛,因此小时候下地经常遇见蛇出没,但都是隔一定距离且是最常见的无毒土灰蛇,也就没感觉太怕,有时候还会拿棍斗一斗。但这次是实实在在,无知无觉中拎起来的花蛇,却是吓得不轻,每每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儿时麦季我们仨小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拾麦穗。割麦、打麦帮不上什么大忙,俺妈就叫俺仨去拾麦。每人一把剪刀,一个布袋,往下扁扁,掂着到处跑。拾麦穗的主战场是大路边和别人家割过的麦地,村民架子车拉麦在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掉下来点儿,尤其是奔马车拉麦,车跑得快,颠簸得很,掉的就多,架子车一掉一点,奔马车一掉是一绺。有时候调皮捣蛋会趁人家不注意揪下来几根立马跑掉。因为拾麦的小孩、老人很多,俺仨人先快速的把麦抢到一起,不快点就被别人拾了,然后再把秸秆剪掉只要麦穗头,这样装袋省地方。沿着大路拾后,暂时没有车过了,就去麦地,总有人家割过后拾的不干净,俺仨就去捡漏。最喜欢到收割机割的麦地,收完后不用打麦,主家一般就不拾麦穗了,剩下的就多,且都是机器打下来的麦头,直接装袋。有时运气好遇见一大块麦地能拾好久捡好多麦穗。一晌午或一天下来俺仨都能拾满满一布袋麦穗,一个麦季下来能打一布袋百十斤麦粒。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9)

拾麦

把所有割好的麦集中到打麦场垛成一堆,拉来半自动的打麦机,扯上电线,准备好大叉、排叉、袋子、盆、筛子、簸箕、扎绳等工具,就可以开机器了。打麦需要六七个人互相配合完成,马达轰轰作响,噪声吵得面对面说话得大声喊,一人站在打麦机进口,一捆一捆的往里填,打麦机就像无底洞一样,一直填不满,旁边还得有人往跟前送麦子。另一人蹲在出麦口接麦粒,就像流水一样,一会儿盆就满了,或者直接倒到旁边空地,或倒进布袋里装起来。还有一人站在打麦机出麦秸秆口,拿着大杈挑着喷出来的麦秸秆和麦糠,麦秸秆相对比较完整,稍微抖一抖里面的麦粒就会漏下,顺手挑到旁边放麦秸位置,一杈一杈地照着经验垛成垛,到一定高度还得上去一个人踩垛,使其更实在牢靠。麦糠里麦粒比较多单独堆一起,后面再扬场。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0)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1)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2)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3)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4)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5)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6)

老家麦收季节常用农具

别小看麦秸垛,秸秆堆成垛是个技术活,有经验的老农垛出来好的麦秸垛,必须是有角有楞,规规矩矩,既稳定又漂亮,并且防雨结实。没经验的年轻人垛出来的要不就歪了或一会塌了,要不就歪瓜裂枣不成型。曾经的麦秸垛,形成了村头的一道风景,煞是漂亮。麦秸秆不是喂牛,就是用来引火做饭,或成了孩童玩耍的天堂,淘洞藏老木、下雨躲雨,元宵节放孔灯引火。垛得好的、时间久的麦秸垛看着表面一层发黑,稍往里掏还是金黄的新鲜麦秸,且很瓷实,手拽得生疼生疼嘞,也只拽出来一小把儿。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7)

垛麦秸垛

麦收季节最遭罪的还要属打麦。打麦时除了忍受隆隆的巨大马达噪声,还得煎熬呛鼻的灰尘,因为是干燥的夏天,麦秆尽是尘土,打麦机喷出来全是烟尘滚滚,不一会吐痰都是土,打完后全身上下就变成了土人。另外还得忍受迷眼,麦芒扎进衣服里刺挠人和毒辣太阳的折磨……

记得小时候打麦,俺爸、叔和大爷辈都是往机器里填麦,偶尔麦送得多了会一起绞缠在铁齿上吃不进去。要不掏出来再送,要不拿个棍捅进去,还不行就停下机器,手伸进机器里掏,开着机器时手是万万不能伸进去的。俺妈、婶和大娘辈都是出口接麦粒,我们小孩子拿递东西,撑布袋口。爷爷辈挑麦秸垛垛。每个人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时间长了,不但人累,机器马达温度也跟着烫手,得歇一会晾凉再继续打。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8)

打麦场景

打麦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要用电,电线就地扯放,几乎没有什么保护措施。所以大人在开机器前都会反复和小孩子强调几遍,离铡刀开关和线远一点。打麦机进口里是许多铁牙齿,转动起来也十分危险,因此往里送麦的都是大人。机器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接麦粒口,因为有“盼”(链带,同音字但不知道是哪个字)在飞速转动,且许多外露,被绞到可不是开玩笑。这些都是小孩子手脚的禁区。

麦打完后,剩下的工序就省事多了,运气好的话就能刚好趁着风向,把麦糠里的粮食扬出来,再把碎麦秸扬干净,我们叫做“扬场”。扬场需要两个人,一个人用木掀铲糠扬,另一个用大扫帚扫,这个工序也不好干,同样是技术活,重要的是如何掌握风向和扬的角度与高度,风并不是始终朝同一个方向刮,扬得高了麦粒也吹出去了,低了杂物又扬不出去,反反复复好几遍,经常会有灰尘扑过来迷着眼睛,最后还得用簸箕来回簸掉石子等其他杂物,剩下就是干净的麦粒。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19)

晒麦

最后就是晾晒和储存。麦扬干净后就摊在场地或大路边曝晒,时不时光脚摊一遍,麦子晒得烫脚,形成一条条麦沟麦埂,一圈圈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晒干了,抓几粒丢进嘴里嚼起来嘎嘣嘎嘣脆,满口麦香……

从麦子割完堆场里到晒干拉家中间得一周时间,场里是不断有人看着的。早上太阳出来扒开晾晒,落黑儿再聚拢一起盖起来防夜里露水露湿和雨淋。晚上怕外人偷直接就睡在场里,老家叫“看场”。儿时最喜欢和俺爷在地里看场,地面铺上厚厚的麦秸,上面盖几层布袋就是床,有时把爷家的小床拉过来,床架是木头,所谓床板是用麻绳编成的。再用杈、木掀等农具在床头尾交叉立起来,架上棍子,搭上塑料布就是简易帐篷,避风雨遮露水。

麦收季节过后,家家户户麦秸成垛,麦糠成堆,麦粒成仓。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20)

农民排队交公粮情景

麦子晒干后第一件事就是交公粮,家家户户按着政府分配下来的任务量,称好后拉着、赶着或开着车去乡里、镇里粮店交公粮。这时候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了,交公粮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交剩下的才是村民的口粮。每逢这个时候,村里广播和村干部天天在村里转着吆喝,该交公粮了!该交公粮了!不交怎么滴,怎么滴。俺爸说,老家交公粮不是按地亩数,是根据每家人口数交的。八九十年代,麦子亩产不过五六百斤,高的七八百斤。公粮最多时每口人170—180斤,最少时百十斤,一般都是120—130斤,任务量是不同的,人口多的得交千把斤公粮。记得小时候几家一起,跟着大人开着车去集上粮店交公粮,门口街上排老长的队。排近了只见有人到处拿着一个尖尖的,像铁杈齿的东西挨着在每个袋子头戳一下,带出来些许粮食,捏在手里看看,扔嘴里几粒尝尝。大人说那是验麦,粮店不是什么样的麦都要的,麦要晒干,颗粒饱满,不能太脏,否则退回去不收,再拉好麦过来。合格的过称开条空车就可以回去了,俺家人口多,地少,有时候交过公粮剩下的就不够一年口粮了,还得借麦吃。所以老一辈人非常感激政府不用再交公粮了。

儿时零零年前后应该有小型三轮收割机了,前面大剪刀似的,割好整齐的排成一行行,仅仅是省得人工割但还得拉场里打麦。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型收割机逐渐普及,车过去后只留下很高的麦茬子和遍地麦秸,麦粒自卸车里直接拉家晒了,场地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收割机是省力,但浪费比较严重。老家人对土地是十分吝啬的,一点不让浪费,能种粮食的绝不空着,某个边角落、河岸边、几厘的小块地,机器是进不去的,打麦机都不用了,只能人工割了拉到柏油路上让车碾碾,扬了留下麦粒。这样的麦一般品质不太好,交公粮是不会要的,群众一般都拿去换西瓜、换面换米、换油条了,俺家有的我都带学校换粮票了。

收割机割过的麦茬子太高,到小腿肚了,不方便种秋,得想办法处理了。火烧无疑是最直接省力的办法,最关键的是小孩子天性喜欢玩火,这可得了意了。点麦茬子最好是在傍晚,白天温度高,还有风,不容易控制火势。落黑儿吃过饭后,麦秸也稍微潮潮的,正好。先用大杈把麦秸均匀摊开在麦茬子上,这样容易大面积引着,再把界地边的稍微清理一下,尤其是邻地还没有割的,更要清理干净,不然烧到别人家地里就坏菜了。准备好后就四处点火,火苗立马呼呼的就起来了,同时人还要跟着引导火苗,哪里不着挑到哪里,火势还不能太大,怕掌控不住。直至每一处都烧到,火彻底灭了凉了才算完,人才能离开。这一点不能大意,每每这个时候都会听大人说哪儿哪儿,谁谁家没割的麦被烧麦秸的点着了,损失惨重,口粮都没了。

儿时现在还清清楚楚记得,有一年俺家河沟地西边邻居家,隔了不足一百米,他家的打麦场被别人不小心引着了,连着打麦机、农具、麦子,还有一棵桐树全部着了,惨不忍睹……麦秸麦茬火烧后会留下不少没拾净的麦穗,一个个在地面都显露无疑,散发着烧熟的麦香,必须得拾了回家。每到这个时候,地里四周一片通红,到处都是点麦秸的,狼烟滚滚,整个天空弥漫着烟气。后来,一是容易出现火灾事故,二是最重要的污染环境,政府就不让点火烧麦秸了。村里广播天天吆喝,扯宣传标语,但还有村民偷偷地点,乡里、村里干部就到地里四处转悠,见了火苗就过去免不了一顿深刻的教育。其实我经常想,烧麦秸污染环境多多少少是会有一点,但也就那几天,再加上老家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农作物更是绿色的汪洋,那强大的空气自净能力还会在乎这点烟火气息?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21)

收割机割麦

小时候每逢麦季阶段,村里主街上农历的二、五、八都会有庚(集市,同音字但不知道是哪个字),周边十里八村的小商小贩都知道“二五八,上白塔”。庚上卖夏收工具的最多,镰刀、铁锨、木锨、刮板、大扫帚、大杈、棑杈、筛子、簸箕、箩头、铲子、锄头、竹筢子、铁耙子、农具把、草帽、绳子、塑料布等应有尽有,摊位一个挨一个,分门别类的摆出来任人挑选。

儿时老家麦收季节,从麦黄打场到种上玉米等秋作物,前后持续得有一个月。如今转瞬间二十年过去,那人那情那景,现在想来都成了辛劳但美好,艰苦又甘甜的回忆。一个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一天天披星戴月的辛苦劳作,一双双勤劳的长满老茧的手撑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一个个勤劳吃苦的大小身影让人心疼不已!老一辈河南农民一头扎进黄土地里,一辈子不知道流下了多少的汗水,真的是吃了不少苦。值得我们一代代后辈深刻铭记,更值得大书特书!

老一辈的河南农民,广阔肥沃的豫东平原,不!现在还是!一直都是!

麦收时节的真实生活(儿时麦收季)(22)

中原粮仓

河南农民用全国1/6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了解决自身近1亿人口的口粮问题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数百亿斤的粮食。2022年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其中,河南夏粮总产量3813.1万吨(762.61亿斤),播种面积5683.8千公顷(8525.64万亩),单位面积产量6708.7公斤/公顷(447.31公斤/亩),河南夏粮总产量、播种面积数据均居全国第一。中原粮仓一次又一次稳稳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尽管如此,但河南农民不需要什么感恩戴德和褒奖,也不需要国家和人民铭记什么粮食安全贡献。只要人人做到光盘行动,爱惜粮食,吃饭不浪费,就足以告慰千千万万的河南农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