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以前怎么管理(从郡县制到行省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为我国中央集权制定下了低调,从秦朝至今,我国一直实行不同程度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虽几次反复,但都没能撼动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世间万物,少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更是如此,数千年过去,中央集权制仍然存在,可面貌却大不相同。秦朝时实行郡、县二级制度,建立起了从中央至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我国现在的行政等级则是省、县、乡三级,同一等级还会有不同称呼,如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都是省级行政区。
古今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两千多年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
1、秦汉时期:二级变三级
秦始皇统一各国之后,在已经初步形成的郡县体系的基础上,分天下为36个郡,每个郡下辖若干个县,则行政体系是郡、县二级,郡守为一级行政区长官,还有尉和郡监,分别掌管军事和监察,他们直接对朝廷负责。
秦朝极盛时大约有四十多个郡,划分规则基本上是遵循“山川形便”原则,各个政区边界的走势,一般和山脉、河流的走势一致。这样,每个政区的内部就会形成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比较一致的自然条件,人为区划和自然区位合二为一,有助于经济发展以及赋税管理。
而在面积方面,则看重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人口多、经济地位重要的地方,行政区数量多、面积小;人口少、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行政区数量少、面积大。
汉初把秦朝的郡县制改成了郡国并行制,相当于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体,不过这种制度对皇权威胁甚大,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将王国(相当于郡)拆分成侯国,侯国在行政上和县是平级的,且受到周边各郡管辖,汉武帝以此加强了中央集权。
另外随着汉朝的实际控制范围越来越大,郡县也越来越多,二级制使得朝廷忙上忙下,于是,汉武帝设立了13个刺史监察区和1个司隶校尉监察区,后来这些刺史监察区从不常设的监察官成为常设的驻地方官员,就成了新的一级行政区,也就是州,汉朝行政变为州、郡、县三级。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三级变二级
汉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了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权更迭迅速,此时的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三国鼎立的时候,魏国和吴国各自割据了荆州和扬州的一部分,所以三国两个荆州和两个扬州。晋朝统一后,又使用郡国并行制,并开始大规模改划一级政区,把原本的十四个州拆分成了二十一个州,州以下设置郡(王国)和县(侯国)。
永嘉之乱后,北方大乱,东晋收缩在南方,比较稳定的只有八个州,而且为了应付战事,有的时候都督府(相当于军区)也实权化,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区划,因此魏晋南北朝的行政区以州、郡、县三级为主,少数有府、州、郡、县四级的情况。
但还有一个情况影响重大,那就是战争和移民。北方大乱,北方汉族一堆一堆地南下避难,那时候士族时代,大家都讲宗族情绪,一群徐州人到了荆州,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荆州,而是徐州,毕竟周边都是徐州人,官员也是徐州人,就地方不是而已,让朝廷把这骗划为徐州不就得了?在这种背景下,南方的州越来越多。
北方也不少,十六国时期各种小国家你来我往,虽然地盘小,但是野心不小,我能打下来的州自然是我的,打不下来的州也没关系,我把我的地盘再分一分,改成那些打不下来的州的名字不就好了嘛!于是北方的州也越来越多。
后来北魏统一北方,算是安稳了些,可最后北魏分裂了,东魏和西魏以及各自取而代之的北齐和北周整天死掐,州的数量再次迅猛上升。
全国面积就那么大,州的数量一多,每个州管辖的范围就越小,以前一个州管十几个郡,现在一个州就管一两个郡,名义上的三级制已经变成了二级制,州跟郡的作用重叠了!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大刀阔斧地清除南北朝留下来的冗余的行政单位,也就是砍掉一级,名义上的三级制也不存在了,真真正正地成了二级制。砍掉哪一级呢?隋文帝砍掉了郡,隋炀帝却又把州改名为郡,不过二级制是确定了。
3、唐宋时期:二级变三级
隋朝到了后期,州(郡)的数目也是越来越多,接近两百之数。不过隋朝时间短暂,这个问题交给了唐朝。
唐朝应对州(郡)过多的方法跟汉朝颇为相似,也就是在其上设立监察性质的道。唐太宗时期,唐朝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岭南道、剑南道、淮南道、山南道和江南道。
唐玄宗的时候又加上了黔中道、京畿道(长安附近)和都畿道(洛阳附近),并把山南道和江南道分别一拆为二,各分为东、西两道,所以一共十五个道。此外还有军事上的道,比如定襄道、平壤道等等,纯属是为战争而设立。
到了唐朝中期后,政、军两种道合二为一,道成了唐朝的一级行政区,则行政区是道、州、县三级,还有一些地位与州相似的府,在长安、洛阳的附近设立。
节度使泛滥后,其实藩镇成了唐朝的一级行政区,道沦为了比较虚的地理概念。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患者,各国疆域并不太大,又要保持内部稳定,行政区划又退回州、县两级。
宋朝统一中原地区后,继承了五代十国的州和县两级制度,之后又学习早已名存实亡的唐朝的道,把北宋分为了许多路,也是监察机构,后来路成为了事实上的一级区划。
路最奇特的是没有单独的最高长官,而是有4位级别基本相同的长官,分管不同事务,也没有正规的首府,但其的确是在州(府、军)、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
辽朝则学遍了之前所有朝代,保留了道的名号,搞得却是州(府)、县二级制度。金朝则向宋朝学习,分为路、州(府、军)、县三级。
4、元明清时期:省的出现与发扬光大
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广大,地方上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行省制度。
行省的“省”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宋朝时三省合署办公,以提高行政效率,形成了“中书门下”这个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更干脆,直接废了尚书省和门下省,只保留中书省主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御史台管监察。
元朝的疆域实在是太辽阔了,中书省忙上忙下政令传达也很缓慢,于是元朝学起了金朝后期实行的“行中书省”,金朝只是试试,元朝才是真章的,真正让中书省从中央走向地方。
“行中书省”也就是“行走的中书省”,中书省设立分支机构,派出到全国各地区,成为了一级行政区,简称为“行省”或“省”。
行省以下,有路、府、州、县四级区划,不过它们没有特别严格的隶属关系,路是把之前金朝宋朝比较大的州改名来的,不是从路直接换来的,之前的路全给塞进了行省。
府比路小一级,但有的府归路管辖,有的府则直接归行省管辖。州也一样,州比府小一级,有的州归府管辖,有的州直接归路管辖。县最小,但有的州辖县,有的州不辖县,这跟今天很类似,有些县是归地级市管辖,有的直接归省管辖。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行省制度,不久把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因为中书省都被朱元璋废了,行中书省更没有保留的必要了。
明朝有两个直隶(南京和北京)以及十三个布政使司,民间俗称为省,即两京十三省,又称十五省。
这十五个省,下辖府,府下辖县,形成省、府、县三级区划,府和县之间夹有少量州,一般叫属州或散州,算是特殊的县。
清朝的一级政区恢复了省的称号,实行省、府、县三级政区制度。清朝的省、府、县区划,基本上被民国继承,也基本上为现在的省、地、县区划定了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