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都是在哪里忧国忧民的(忧国忧民的杜甫)
提起杜甫,我们都觉得他自带苦大仇深的气质。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是他的关键词。不光是我们现代人这么认为,古代人也是如此。不然,唐末诗人韦庄也不会寻得成都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的文人统治者也不会掏钱修葺扩建。
尽管我是中文系毕业的,红皮高教的文学史也让我对杜甫的认识也局限于此。直到我看了BBC的纪录片。在这个时长不足一小时的片子里,我重新认识了与杜甫有关的两个城市:巩县、郾城。在这两个城市背后,有富二代青年杜甫豪情万丈和小傲娇,也有开元盛世的泱泱气象。
巩义在2007年打出了杜甫故里的牌子,但这张文化牌始终跟在成都杜甫草堂屁股后面,难以超越。或许,我们可以跳过忧国忧民,还原杜甫的另一面,来点不一样的?
初白|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工作地很重要
直接决定了下一代是哪里人
▼
讲杜甫的故事,就得先说他爷杜审言。
话说老杜家原本住在襄阳,机缘巧合,杜审言他爹的工作被安排了巩县,杜审言的户口所在地也由襄阳变成了巩县。
虽然是东都八环,但好孬也算天子脚下,加之老爹又是县里一把手,杜审言的性格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狂。
他参加公务员面试,直接diss了面试官苏味道:“他活不长了。”大喘气之后又补充了一句:“他看了我的作品,一定得羞愧而死。”
杜审言
话说苏老师当年官至吏部侍郎,大概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9岁的时候在文坛已经有了盛名,不知道听到这话,心理阴影面积得有多大。
杜审言狂,的确也有资本。他文笔好,给中宗当过御用文人;也特别会写诗,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只是他一辈子都保持了这样的作风,多少还是让人有点吃不消。
比如他病危弥留之际,老友宋之问、武平去看望他,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杜审言张了张嘴:我死了,你们的文章终于有出头之日了,替你们高兴。
宋之问是七言律诗的奠定者。我要是宋之问,拿枕头捂死他的心都有。
可能因为杜审言经常因言获罪,多次被贬官,没啥机会好好管管孩子的教育,以至于他的四个儿子在文学上都没有什么太大才能。
老大官职是最高的,兖州司马;老三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老二死得早,老四更没什么记载了。
但是,老大杜闲为中国贡献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成为千年来中国文学乃至道德的标杆。
02
有钱人家的小孩
要么纨绔,要么更优秀
▼
杜审言闭眼后的第四年,在东都洛阳出生的李家三郎继位,并且马上把年号改成了开元。就是历史课本里写过的“开元盛世”的开元。
还是那一年,杜审言没见过面的孙子杜甫出生。
国运太平,国库充足,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战乱直接导致了杜甫后半辈子的颠沛流离。
托了曾祖父的福,老杜家的宅基地在洛阳附近,虽然只是京郊八环,但依然拦不住巩县是个富裕的地方。
顺着伊洛河顺流而下,离杜宅不远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洛口仓。这点也很重要。毕竟仓廪实而知礼仪。
杜闲官居兖州司马,五品官,属于大唐的中层。
这点格外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老杜家衣食无忧,还有那么点闲钱。
有钱人家的小孩儿,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纨绔子弟、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
前者不需多言,后者呢,免去了为穿衣吃饭的担忧,异常注重精神世界的开拓和探索。
不为了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这是一种能力,也是格局。
开元三载,年仅四岁的杜甫和他爹一起去郾城(漯河),围观了老艺术家公孙大娘舞剑。
清,任颐,《公孙大娘舞剑图》
老艺术家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的第一舞人,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画圣吴道子也是因此受了启发,体会用笔之道,留下了“吴带当风”的佳作。
公孙大娘的表演也一直留在了这个四岁孩子的心里。
以至于五十多年后,杜甫在夔州观赏舞剑,一眼就认出了表演者带着公孙大娘和开元盛世的影子。
这还不算完。当别的寒门学子都在准备考试时,杜甫扛起行李去GapYear了。
他从河南出发,先下江南,又北上山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和杜甫一同站在山巅的,还有他的万丈豪情。山登绝顶,老子就是天下第一。
如此豪迈,谁又能想到就在一两年前,他刚刚落了榜呢?
落榜能怎样?二十四岁,遇上开元全盛日,有几个人能有这个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说到底,还是因为有钱,供得起。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说走就走,这是富养小孩的权利。
不过话说回来,南下北上折腾这一大圈子,八成是为了去找他那个当兖州司马的老爹要钱……
33岁终于追星成功,和另两位老艺术家李白、高适一起漫游梁宋。
不管他是潇洒,还是自信,亦或是不在乎。这种身心健康的少年郎气质,我等凡人羡慕不来。
03
写诗是我们老杜家的祖传手艺
我爷爷的诗歌天下第一
▼
不知道杜审言活着的时候是不是有点遗憾,毕竟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没有遗传到他优质的文学基因。
但若他地下有知,也不用遗憾,DNA非但没有丢失,连同那逼死人的傲气,都隔代反应在了未曾谋面的孙子身上。
杜甫的傲气,确实不输杜审言半点。
他评价他爷爷“吾祖诗冠古”,我爷爷写得诗,天上地下没人能比。
这还不算完,他自己当了爹之后,教育下一代说:“诗是吾家事”。儿子你看,写诗是咱老杜家祖传的手艺。
这口气多大啊。
而他自己呢?在他的回忆录《壮游》里,他是这么说的: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老子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在文坛上混出名气了。当时的大咖说我是班固、扬雄再世。
得到这个称呼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毕竟我七岁那会已经出口成章了。九岁练习书法,作品一沓子。我没事就爱整两口,看见不平之事我得管管。
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年轻我都不配要我微信,我的朋友圈都是名人大咖。嗐,有钱又有才能的人真寂寞啊,生活真枯燥……
他真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你们还记得李龟年是谁不?大历五年,五十八岁的杜甫还在江南流浪,在长沙街头偶遇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学这首诗的时候年纪小,没看明白这是杜甫的炫富。
李龟年,大唐老艺术家、玄宗的御用音乐大师。杜甫年轻的时候随随便便就能和岐王李隆范喝大酒,还叫李龟年助助兴;随随便便就能去中书监崔涤家里坐坐,再叫李龟年助助兴。
当年,他可是连科举都没考中的布衣啊。这都是什么神仙朋友圈。
但很快他遇到了中年危机,他爹从兖州司马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他考科举咋也考不中,偏偏不巧又遇到了安史之乱,还丧失了一个儿子。
国破、家亡。但少年的悠游生活真的让他的变成了一个内心无比丰富的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即便眼前是真的苟且。
他在长安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写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句子。
——我所求的不过是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使政通人和、风俗淳厚。
04
世界并不美好
但我仍热爱它
▼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了。他一路向西,目睹了战争中抓壮丁的残酷,目睹了酷吏的野蛮。
石壕村里的老太太为了护住一家人周全,自愿请求到孟州前线当炊事员。
他人生的前三十年是贵公子,全然没有经历过冻饿之虞的挣扎,但他的中年危机却比任何人来得都要猛烈。
他从不食人间烟火的云端,一头扎进了红尘扰扰的泥水中。
诗歌也从致君尧舜,变成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后人管他叫“诗圣”,但我觉得这个圣字,无关神仙与神圣,我更愿意把它解释成脚下沾泥,眼中仍然有光的气质。
时代的一粒灰尘砸到谁身上,谁不惨?王维当过叛军阶下囚,唐玄宗的老婆都被六军逼死了,谁不惨?
只是,在杜甫以前,很少有人在自己惨了之后,更愿意把眼光放在普罗大众身上。
他在成都寓居草堂之时已经是个老头儿了,房子很破,大风刮一刮就跑了,还遭到一群小孩嘲笑。搁到普通人身上,定要跳脚骂娘的。
落差太大了,不带这么玩的。
但是杜甫说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学史上有一桩公案,杜甫属于盛唐还是中唐?
虽然杜诗名篇几乎都创作于中唐,但是我还是要站前者。
他是中产家庭的小孩,富养多年,见多识广,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
然而命运转折后,他不只看到了地上的泥,还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日子并不是日日都是与开元全盛一般,也并非家家户户都是稻米流脂粟米白的。
他心里有丘壑,也认识到了世界的丑恶,却还愿意爱着它。
这是时代和命运弄人,也正是杜甫的伟大。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