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艺术形象(潘金莲形象的古今演变)

潘金莲形象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古代父权社会中,男性作为掌权者,男尊女卑,女性一直是受歧视的一方。而那些对男性有有诱惑力与威胁性的女性,通常被称为"祸水",因此才会有"红颜祸水"的说法。比如商朝的妲己,汉朝的赵飞燕,唐朝的杨玉环等等都是红颜祸水的代名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数不胜数,潘金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人物中,潘金莲可以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随着文学观念的演进、时代精神的变迁,潘金莲的形象也不断改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 放荡的淫妇

潘金莲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只是武松的陪衬,施耐庵对潘金莲的描写也带着对女性的鄙视——"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美貌的潘金莲没有与美貌相匹配的身世,所以引起好色大户的垂涎,但是美貌的潘金莲并没有屈从于大户,反而"告主人婆",因此被恼羞成怒的大户送给了矮丑猥琐的武大。而潘金莲对于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恰恰是追求武松,追求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对于现存秩序的反抗。而后遇见西门庆,与西门庆和王婆联手毒杀武大,最后惨死在武松的手中。

而产生于明代中叶的"第一奇书"《金瓶梅词话》,截取《水浒传》中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敷演成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虽然以女性作为主角,但潘金莲的形象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潘金莲依旧是祸水的代表。第一回中借项羽因虞姬而败,刘邦因戚夫人而志屈,继而断言"贪她的断送了堂堂六尺之躯,爱她的丢了泼天哄产业",是"好色的妇女"。

《金瓶梅》写潘金莲,对《水浒传》的思路有所改造。其一改写她的出身。让她从小被卖入王招宣府,从小就"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其二改写情节,让潘金莲对张大户顺从,并且在嫁给武大为妻后,仍暗中与张大户来往;其三是改写家庭关系。写武大前妻的女儿迎儿一直被潘金莲虐待,与西门庆私通后,西门庆不来便拿迎儿出气;其四是突出她的淫荡。写潘金莲嫁给武大后整日倚门弄俏勾引人。从这四点,我们可以看到兰陵笑笑生突出了潘金莲的"淫"与"妒"。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毒死武大,在西门庆家中争风吃醋,与小厮私通,与女婿陈经济乱伦。潘金莲似乎更像是一个情欲的机器,她身上展现的是情欲无节制的泛滥与人性的堕落。

潘金莲的艺术形象(潘金莲形象的古今演变)(1)

我们知道,明代理学家们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妇女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贞节观念成为时代的主流,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妇女的枷锁。而潘金莲成为明显的反面例子,故而贬斥潘金莲的淫、妒、毒;但另一方面,潘金莲性格中的情与欲、美与丑、善与恶又让潘金莲成为立体的人物,拥有了鲜活的个性。

2、 叛逆的女性

明代之后的几百年,潘金莲一直被钉在道德耻辱柱上,是淫妇的代表,是世人唾骂的对象。但在"五四"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潘金莲的形象也有所转变。

现代剧作家欧阳予倩在1927年创造话剧《潘金莲》,演出后就轰动全国。她从同情潘金莲的情感出发,把潘金莲写成一个觉醒的女性,突出描写她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在欧阳予倩的笔下,潘金莲能一吐被封建男权压迫的苦闷:"一个男人要折磨一个女人,许多男人都帮忙。乖乖让男人磨折死的,才都是贞烈女。受磨折不死的,就是淫妇。不愿意受男人磨折的就是罪人。"对张大户的逼迫,潘金莲也敢于反抗,对武松的追求是处于对爱情的真诚向往,即使受到武松拒绝她也依旧爱着武松。而与西门庆通奸更是一反男权视角,潘金莲知道西门庆没有真情实感,所以也把西门庆当作解闷的玩意儿。她痛恨男人玩弄女人的现实,试图用自己的行为反抗。最后为爱死在武松的画面更是体现了她对武松刻骨铭心的爱和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认为"能够死在心爱的人手里,就死也心甘情愿!"。

潘金莲的艺术形象(潘金莲形象的古今演变)(2)

这个潘金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淫妇,从她的身上我们反而能看见"五四"新女性的身影,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也是觉醒的女性。

3、 沉沦的女性

欧阳予倩的话剧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随着个性启蒙思潮的消退,正统观念又重新在社会中占了上风,潘金莲又一次被人们所排斥、痛骂。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剧坛怪才魏明伦在吸收欧阳予倩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采取中庸方法,对潘金莲既有同情和赞扬,也有惋惜和谴责,从而使大众容易接受。剧本写的是下层女子潘金莲如何在张大户的淫威、武大郎的懦弱、武松的保守、西门庆的刁狠的逼迫下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也是潘金莲一步步从最开始的天真少女到最后被武松所杀时发出荡笑的女人的沉沦史。

潘金莲的艺术形象(潘金莲形象的古今演变)(3)

文中,魏明伦赞颂潘金莲宁愿和武大郎在一起,不和张大户共枕头的反抗精神,同情她被迫与矮丑懦弱武大郎在一起的境遇,惋惜她出轨与西门庆私通的i行为,谴责她杀夫的罪行。从这个情感态度上看,作者虽无意给潘金莲翻案,但还是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重塑潘金莲形象,体现了现代作家对传统与现实的冷静反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作家都有权创作自己心中的潘金莲,儿每一个读者也自有他评价潘金莲的标准。但是一部潘金莲形象的演变史,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史和时代思想的演变史,也让潘金莲这个形象,历久弥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