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用什么指标(绿色保险还需持续发力)

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过程中,绿色保险无疑将大有可为但低碳时代的绿色保险产品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破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绿色保险用什么指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保险用什么指标(绿色保险还需持续发力)

绿色保险用什么指标

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达成过程中,绿色保险无疑将大有可为。但低碳时代的绿色保险产品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破局?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在其1月14日发布的《保险碳中和系列报告之二:低碳时代的绿色保险产品》报告(下称《报告》)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但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科技将是推动绿色保险进一步发展的“破局点”。

众安保险常务副总经理王敏表示,对于绿色保险,保险公司一方面须借助于新兴技术来提升承保解决方案风险定价的精准性与可扩展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建立伙伴关系,应对绿色转型带来的风险管理挑战,帮助保险客户把握绿色经济的发展机遇。

绿色保险平抑低碳转型风险

当前,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绿色经济高速发展将是全球经济中长期的必然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如何管理风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报告》认为,保险是市场化碳排放治理的重要参与方之一,通过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能够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而气候保险、绿色建筑保险、新能源车险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三类绿色保险产品。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城市化等原因,全球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3至2020年,我国10亿元以上巨灾损失事故共6起,单笔最大台风损失达36亿元。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天气指数保险、巨灾指数保险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14年开始,我国开始尝试进行巨灾保险的安排,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进行经济补偿。此外,降水和气温天气指数保险、清洁能源发电的太阳辐射发电和风力发电指数保险,能够平抑由于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和清洁能源发电带来的扰动,改变“靠天吃饭”的窘境,帮助发电企业发展壮大,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

不过,《报告》认为,气候保险正面临着技术困境,缺乏降雨量、台风等级、地震震级等历史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和受灾损失金额之间的关联。

绿色建筑保险方面,据国际能源署(IEA)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数据,建筑业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近40%。因此,绿色低碳社区及楼宇的规模化建设或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必要选择。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在《报告》中表示,从全球看,绿色建筑保险主要有绿色建筑财产保险和绿色建筑职业责任保险,帮助客户让建筑更加环保以及节约能源。不过,绿色建筑保险比较依赖对建筑建设的选料、施工等全流程的把控,确保建筑满足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星级标准,对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则是交通减碳重要抓手。据高盛预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道路运输总车辆的渗透率到2030年将达到20%,2040年渗透率接近70%。中国已是也将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去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明确将“三电”系统及新能源车电力相关的起火燃烧、电网故障、充电桩等纳入保险保障范围,由此新能源车进入专属保险时代。

不过,包括主机厂、保险公司、电池制造商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金融价值链的分工与协同仍待构建及完善,他们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机制仍待构建,保险公司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保险产品的设计与定价经验仍待积累。

《报告》建议,保险公司、电池生产商、主机厂等价值链主体需共同行动,通过发起行业倡议,或由相关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等多种方式,推进各方在低碳出行的总趋势下携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数字技术是“破局点”

《报告》认为,从多个绿色相关保险近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成果已经初步显现,但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产品供给、保障覆盖广度与深度、风险数据积累、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

而科技则将是“双碳”目标加速实现和绿色保险加快发展的破局点。《报告》称,传感器、5G、人工智能等数字通信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中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方式。同时,相关产业实践积累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商业保险研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或服务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气象保险中,气象技术公司可将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天气监测,帮助保险公司设计出定价更为精准、承保范围更为广泛的保险产品;新能源车险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让保险公司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保险企业能够建立数字化优势,创新开发具有特色的新能源车险产品和服务,并进行全业务链条的布局。

同时,已有实践证明小额保险领域的技术和数字创新能够为更多弱势群体获得基础性保障。这其中包括,使用无人机、传感器、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等等,在分销、承保、核保及理赔的应用能够一定程度提升绿色保险的获得感及幸福感,值得业内重点关注。

王敏认为,采用新技术必然伴随着系统性变革,任何新的解决办法都必须考虑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复杂性,保险公司需要与多方合作共同研究气候风险,积极构建和维系与公共部门机构、企业、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沟通平台,协作开发为客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