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

这本《我的朋友有点儿吵》的作者是尼古拉斯•约翰•弗里思,他酷爱旅行,也喜欢把他游历地的风土人情画入绘本。所以,看他的作品,不仅能读到有趣的故事,往往还能领略到异乡风情。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1)

这个绘本就把我们“带进”了秘鲁的热带雨林,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地的很多动物和植物

对于喜欢动物的孩子而言,那些不太常见又形态可爱的绒毛猴、美洲虎、树蛙、平脸果蝠等动物的吸引力可能并不亚于故事本身。

在我和女儿一起读这个绘本时,我女儿就常常被这些动物吸引。

甚至在翻到最后一页后,她又饶有兴趣地一页一页地往回翻,像寻宝一样“搜寻”那些可爱的动物。

绘本所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两个萌萌的动物——安第斯大熊和秘鲁蜂鸟——之间。

大熊对喋喋不休的蜂鸟朋友越来越烦,大发雷霆之后毅然离开;不过,这没有让大熊更快乐,他感受到了孤独,开始怀念朋友、怀念友谊;最后,学会体谅彼此的大熊和蜂鸟又恢复了友谊。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2)

故事很简单,很美好,也很有教育意义,似乎是想向小读者们传递珍惜友谊、体谅朋友之类的“正能量”

至少,我在刚陪女儿看完绘本时,就是这么想的。

基于这种想法,看完绘本,我就不失时机地向女儿灌了几碗“心灵鸡汤”。

效果,很不错。

女儿似乎心悦诚服,不但没有反驳我一句,还连连称是。

一方面,这说明,绘本故事已“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到了我女儿;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我“灌鸡汤”的手法不错,不疾不徐,让“喝者”甚是享受。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3)

女儿良好的反馈让我有点自鸣得意,得意之下,自然想扩大“战果”。

于是,我问女儿:“我们两个是不是就有点像大熊和蜂鸟?”

“像!”女儿坚定地点点头。

对这个回答,我没有一点不意外。我与女儿关系很好,常常像朋友一样。

谁更像蜂鸟呢?”我又问。

“你!”女儿回答得斩钉截铁。

女儿的回答让我猝不及防,我们开始“争吵”。

“怎么可能?!”

我罗列了她更像蜂鸟的事实:

喜欢追着我问这问那;

共用沙发时常常抗议我多占了空间;

……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4)

女儿也不甘示弱地说出了我更像蜂鸟的理由:

每天早晨都喊她起床;

老是提醒她做作业、刷牙;

……

“争吵”算不上激烈,甚至还有点甜蜜的味道,但也夹杂着明显的互不相让。

在这种“争吵”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和女儿,都不喜欢听别人唠唠叨叨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想了想我所认识和接触过的人。我又发现,几乎没有人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唠唠叨叨,尽管有人怀念一些亲人的唠叨

但那些怀念也都是在远离爱唠叨的亲人之后,而在唠叨的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厌烦。至少,在我熟知的人中没有一个喜欢听唠叨的。

想到这儿,我似乎明白作者为什么“让”大熊而不是蜂鸟负气出走了。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5)

因为,唠唠叨叨的蜂鸟更惹人厌

中国有“三思而后行”“吉人之辞寡”的古训,国外有“沉默是金”的说法,都有劝人少废话、别唠叨的意味。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能证实,即便听者确信唠叨者的善意,依然会为耳边不断重复的唠叨而心生厌恶。

所以,故事里大熊决意切断与蜂鸟的朋友关系,不全是因为大熊不体谅朋友、不珍惜友谊,蜂鸟唠唠叨叨得让人生厌也是重要原因。

故事之外的现实世界里,朋友之间的破裂有时也与此相似。只是,现实往往没有故事那样美好的结局。

现实世界中的“大熊”与“蜂鸟”之间的友谊一旦破裂,通常就再难修复。

现实中的“蜂鸟”,在朋友离去后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觉得是朋友太无情,因而怀恨在心,他几乎不可能像故事里的蜂鸟那样悄悄地追随昔日的朋友。

而现实中的“大熊”,他可能会在某些特殊时候怀念一下曾经的友谊或感情。但通常也仅仅只是怀念一下而已,几乎没有哪个摆脱了唠叨的人愿意再回到过去。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6)

少些唠叨,做个不让人那么讨厌的人

我觉得,这也是作者试图向读者们传递的道理。

绘本故事里,蜂鸟意识到了自己多嘴的毛病。他向大熊保证会尽量保持安静,而且也确实在努力地改变。

尽管故事里的蜂鸟在事实上没有变得很安静,不过,他的朋友大熊看到了他为经营友谊所做的努力,作为朋友的大熊也愿意为之努力。

故事里的大熊和蜂鸟都不完美,大熊有些小气刻薄,而蜂鸟有点任性多嘴。

不过,他们都能体谅对方,也都在努力经营友谊,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仍可继续。

现实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种种亲密关系,如朋友关系、婚姻关系等,其经营道理与此类似。

和谐的亲密关系并不需要彼此完美,但需要互相体谅、共同努力。

当然,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远比绘本故事的复杂,因为真实的人更难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比如,唠叨多嘴的人几乎从来不会意识到、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唠叨。

比如,我和女儿,都觉得对方才是那只唠叨多嘴的“蜂鸟”。

因为思考消耗了我部分的脑力,我与女儿“争吵”的语速变缓了不少、语调也低了很多。女儿渐渐占据了上风,而我渐渐失去了继续争吵的兴致。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7)

感觉自己在与爸爸“争吵”中大获全胜的女儿,心情似乎大好,还很“大度”地安抚我这个落败者:

虽然你像蜂鸟那样,有点啰嗦,不过,我还是很爱你了。”

这时候,我才想起我刚才挑起这个话题的本意。我本来是想告诉女儿:你有时唠唠叨叨的就像那只蜂鸟,有时让我很烦,但若我几天没看到你,也会像大熊思念蜂鸟一样思念你。

我不想破坏女儿胜利后的喜悦,不过,还是“小心翼翼”地把我的本意告诉了女儿。

女儿这次没有反驳我,胜利后的喜悦似乎也没因此而减少丝毫。

我突然又想把刚刚想到的“做人不要太唠叨”的道理讲给女儿听,不过转念一想,决定还是暂时算了。

今天家里来了一只奇妙的动物(你可能遇不到那只大熊)(8)

我实在没有信心能以不唠叨的方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既然这样,我还是自己先努力变得“不唠叨”吧。

当然,我会记住从《我的朋友有点儿吵》这本书里学到的这些道理,尤其是“做人不要太唠叨”这条

我想我也会努力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一条以不唠叨的方式讲清楚,等我想到了,或许我也会告诉我的女儿。


您有“不唠叨地讲道理”的好办法吗?

我的金色麦田 欢迎您常来,感谢您的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