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化妆过程(歌舞伎)
是不是以为我想说日本的歌舞伎町?哈哈,并不是,失望了吗?歌舞伎是一种日本的传统戏剧,也已经入选了世界非遗名录,可以理解为日本的舞台剧,主要是表演历史剧、社会剧和舞蹈剧,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只是单从演员的技术含量来讲,比起京剧差距还是蛮大的。
日本的歌舞伎最初是江户时期一个叫做出云阿国的妹子在街头表演歌舞,主要演绎的就是男欢女爱。可想而知,这东西一下子就火起来了,然后那些做皮肉生意的女生发现,这个形式好啊,可以赚钱,然后这东西的尺度就开始越来越大,你们是不是想到了某些知名的日本女老师?所以歌舞伎这个伎,最初是妓女的那个妓。后来江户幕府觉得大庭广众之下这种东西有点太过分了,便下令,禁止女人参演歌舞伎。
但这种表演形式已经成为了日本底层普遍的娱乐项目,女人虽然不能表演了,可是还有男人啊,自此以后歌舞伎里的女性角色便也由男性扮演。只是这个行业的糜烂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反而愈演愈烈了。甚至诞生了那种专门用男人接待男人的场所,那些小男孩白天学习歌舞伎,晚上就作为“女人”去服侍客人。这些客人里面最特殊的应该就是日本僧侣了,日本也有一部分僧侣是要求不近女色的,而这些僧侣也需要排解压力,所以这种提供男色服务的地方就很受僧侣们的欢迎。人性嘛,都懂。
当然这种事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江户幕府马上又下达了新的命令,禁止年轻的男性出演歌舞伎,最终结果就只能是成年男子才可以表演歌舞伎,在这之后歌舞伎的表演才算正式定型。现代的歌舞伎已经把之前的部分禁令取消了,儿童也可以出演歌舞伎了,有些歌舞伎团也出现了女性演员。
今天故事的主角生田斗真是个电影演员,长得挺帅,知名度也挺高。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想演歌舞伎的这个梦想从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当时自己在看过歌舞伎表演之后就和自己的同学兼好友尾上松也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和他演一场歌舞伎。
他的好友尾上松也出生在歌舞伎世家,从小也是看着父亲演歌舞伎长大的,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父亲表演水平很高,应该可以演主角,可惜他父亲还没有完成这个演主角的梦想就去世了,而那年他才20岁。父亲去世以后,尾上松也不得不作为一家之主,开始接手他父亲的演绎事业。
生田斗真是一个新人,而表演歌舞伎是需要带假发的,他们的这个假发套很有特点,是用小锤子一点一点把一个金属材质的头套敲出来,然后将真正的头发植入到这个头套上,每一件都是针对当事人的头型定制的。虽然是私人定制的,感觉效果也很一般,奇怪为什么不用更先进一些的技术,这样又麻烦效果又差,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传统吧。能够看得出来,制作这个头套的应该也是有家族一直在传承。
日本这种家族传承挺有意思,很多行业都是子承父业,在以前,如果孩子不想接手父亲的行业似乎是一件挺严重的事情,这种传承造就了日本的百年老店非常多。其实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灌篮高手里面的鱼柱纯,他最终的选择就是去接手他父亲餐馆。如果大企业的老板家里没有男孩,还会选择招个上门女婿来培养,成为自己家族的接班人。但是近几年日本好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子承父业了,数据从之前的90%多降低到现在的34%,也许未来日本的小作坊和小工厂将会迎来一波倒闭潮吧。
歌舞伎这东西给我感觉很一般,大概是文化差异吧,我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配乐方面挺有特色,但在动作方面,武打方面比京剧可是要差得太多了,它的很多东西都是需要观众自己去脑补的。难怪日本侵华时期,这群小日子对我们的京剧情有独钟,从一些表演形式上看,京剧和歌舞伎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会化很夸张的妆,也是通过音乐和唱腔来演绎一个故事等等。
歌舞伎最让我意外的是,它有很多服装和动作的设计让我想起日本很有名的一个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歌舞伎的一些场景就是在黑背景下,几个穿一身黑的人帮主角变装或者抖衣服啥的,当然如果是下雪的背景,那就是一群穿白色衣服的人来辅助。以前看这个综艺的时候就奇怪,为啥日本人的脑洞那么大呢,能产生各种奇奇怪怪的念头,原来都是有传统的。
说实话,整部纪录片看下来,并没有觉得这东西有多难,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困难,练习的时间需要长一些,但作为一个长期拍电影,演舞台剧的演员来讲,难度应该没有太大。不至于像京剧里面很多动作必须是童子功,都是从小就开始有针对性练习的。当然,日本的歌舞伎世家也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比如有些世家子弟要专门学习如何演女形,也就是男生演女性的角色,如何做出那种柔弱的动作。因为日本的歌舞伎是很程式化的表演,不能轻易地改变动作、幅度和表情,只有成为大牌的演员才可以修改一个角色,所以在成名之前,他们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练习前辈的动作。
最终的表演很成功,只是日本人那种说话夸张的态度还是很让我出戏,主角身边的所有人还有歌舞伎的专业人士都表示出各种的惊讶,就连一个动作的停顿都要拿出来大说特说,好像他完成了多么了不起的一项壮举似的。有种煮饭仙人,寿司仙人,天妇罗仙人的既视感。
给我感觉,这个纪录片拍的目的是想宣传一下日本的传统歌舞伎,同时也是宣传一下主演,给他树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与朋友情同手足的人设,不知道他是不是快过气了。但不管目的是什么,他们想要传达给年轻人的这种观念我还是很认可的,那就是关于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
从这个歌舞伎的上座率来看,这个东西还是挺受欢迎的,其中不乏年轻人,甚至我还看到过一个说法,叫日本女人都爱歌舞伎演员,虽然这种说法很夸张,而且感觉怪怪的。但这也能够看得出,歌舞伎在日本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不得不说,日本在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的是相当不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以前流传下来的那些传统文化大多都在慢慢地萎缩,比如京剧,舞龙,舞狮,二人转等等,其实也包括相声,如果不是郭德纲,大概相声也是在走下坡路的。京剧虽然被捧得很高,叫国粹,可也就仅限于此了,听的人和看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艺术就是应该少数人才能欣赏的,但我不这么认为。曾经的京剧也是民间的艺术,也是和观众有互动的。早年间的北京,好像人人都喜欢当爸爸,总是变着法儿的想占别人便宜,旁人喊爸爸自己都能悄悄地答应,然后在心里暗爽。
以前的戏园子,每次演《奇冤报》这幕戏时,等到台上演员吃了被下毒的绿豆水饭,临死之前,眼望着南洋高声叫:我的爸爸呀!戏园子后台几十口子支棱着耳朵,台下嗑瓜子唠嗑的,全神贯注就等着这一声,还有门口蹭戏听的、隔壁摊煎饼……只等着这句“爸爸”一出口,戏园子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山呼海啸的这么一声“哎!”那场面比德云社还要壮观呐。
现在呢?京剧的唱腔,不现代!扮相,不时尚!讲的故事都是好几百年前的了,没有新意!挺大个剧场连字幕都没有,根本就听不懂!因为净化舞台,嫌敲锣打鼓地碍眼,弦师们也都被请到幕后去了。捡场的也被取缔了,念白里面的小荤话也不让说了,有些绝活只能自己留着,表演求稳就得了。
我们也想喜欢京剧,也想喜欢传统艺术,只是这些东西被捧得太高了,离我们过于遥远了,我们也很难去欣赏。倒不是说一定要向着低俗发展,京剧是不是也可以创新呢?是否可以结合更多的舞台效果,声光效果。
我记得去年B站的跨年晚会有个京剧的节目就挺好,将京剧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和传统戏曲演员的表演进行了糅合,展现了昆曲、秦腔、川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的不同之美,让我这种对戏曲一无所知的小白都看的津津有味。而且看看那些弹幕就知道,传统艺术并没有失去吸引力,只是缺乏创新。
人们热爱某种艺术,并不是因为这个艺术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他承载的内容和信息。拿京剧来举例子,京剧是融合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表演艺术,通过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借助情境展示历史、政治、社会及日常生活。
师父教的那些传统戏剧可以保持原滋原味,但在保持京剧内核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创新呢?那些著名的京剧曲目不也都是在讲故事吗?讲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那为什么不能用京剧的形式讲讲新的故事呢?战争故事、爱情故事、法律故事甚至是科幻故事。
真心希望国内的那些年轻艺人们能够认真地去了解一些传统艺术,而不是单纯的任由资本包装自己,变成一种随时可以替换的商品。或者换一种说法,艺人们应该增加对自己投资,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艺,这都是放大你本身价值最好的方法。
传统艺术确实不像现代电影、电视、视频那么酷炫,但也并不是一点出路都没有,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这些东西,再想办法和现代的那些设备和概念相互碰撞,未必就不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你可能会被质疑,会被批评,但也可能会成为那个开宗立派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