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的区别(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
【摘要】1997年,冯小刚于国产电影市场低迷时期推出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3000万的票房让中国电影真正将观众请回了电影院,之后拍摄的多部影片更是长期占据中国电影票房的头把交椅。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这样的贺岁片,还是《一声叹息》这样的文艺片,以至古装片《夜宴》、战争片《集结号》《温故1942》,灾难片《唐山大地震》,爱情故事片《非诚勿扰》(1、2)等类型,冯小刚都有涉猎,并且还创造了一个个票房纪录。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片
一、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
冯小刚从《甲方乙方》开始,正式涉足贺岁电影,当时人们普遍不知道何为贺岁片。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采用了香港贺岁电影的基本形式。一般的贺岁片是轻喜剧风格,看起来热闹喜庆、老少皆宜,有一个圆满美好的结局,远离社会政治主题,着重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以娱乐功能为主。而我们现在说起冯氏贺岁片,总是会从《甲方乙方》开始。《甲方乙方》可以说是冯小刚贺岁片的开始,也是中国贺岁片的开始。十年后,冯小刚这样回忆《甲方乙方》的创作过程:“一开始我就没有按照香港、好莱坞的喜剧章法做文,既缺少滑稽的表情又没有依靠夸张的形体表演,不仅如此,演员的表演甚至是很严肃的,正是这种煞有介事、一本正经的现实生活的调侃,让观众获得了对变革了的生活的认同,用话语的宣泄化解了由利益分配不公所积聚在心里的郁闷和面对生活种种不如意的尴尬。”
(一)相同之处
1.情节相似
《甲方乙方》讲的是四个年轻人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突发奇想,开办了一个“好梦一日游”业务,承诺帮人过一天梦想成真的日子。人们离奇古怪的愿望接踵而至,似乎人人都想给自己现有的生活来一个180度大转弯。于是,富贵的想尝试贫穷、明星想体验平凡、小平民想做巴顿将军、守不住秘密的厨子想成为守口如瓶的铮铮铁汉……在搞笑荒诞的愿望中,四个年轻人忙碌着扮演各种场景角色,他们把真情融入到了这些故事当中,生活过得充满乐趣,有滋有味。
《私人定制》则是讲述了愿望规划师杨重(葛优饰)、情境设计师小白(白百何饰)、梦境重建师小璐(李小璐饰)与心灵麻醉师马青(郑恺饰)四人组成的公司“私人订制”,以“替他人圆梦”为自身业务,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圆梦方案”,无论客户的白日梦多奇葩、要求多严格,“圆梦四人组”统统来者不拒,甘愿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正如“私人订制”公司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一时间,许多怀揣着“奇葩梦”的客户纷纷找上门,私人订制公司也接连面临各种挑战:一心想过“烈士瘾”的陕西女青年(苗圃饰)、立志追求高雅而且想要跟“俗”一刀两断的全球最“俗”导演(李诚儒饰)、想要当清官“自愿”接受钱色诱惑的司机师傅(范伟饰)、生日愿望是想变成“有钱人”的河道清洁工人丹姐(宋丹丹饰)……“寻梦者”络绎不绝,“圆梦四人组”也绞尽脑汁为每一位客户私人订制圆梦方案,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荒诞事儿,每一位客户也都在最后“梦想成真”了。
(1)男烈士李琦与女烈士苗圃。
《甲方乙方》里嘴不严的厨子李琦找到“好梦一日游”,想圆一个守口如瓶的梦,于是姚远跟李琦说了一句“打死我也不说”,并将李琦设计成为一个革命党人,周北燕等人轮番上阵色诱威逼,李琦一口咬定“打死我也不说”,让“好梦一日游”的员工大费周折,而李琦也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不易。到了《私人订制》,苗圃饰演的女青年就想过一把烈士的瘾,于是“私人订制”的几位成员给她穿上了纳粹军装,将革命党苗圃关入了地牢。很快苗圃发现,原来身边的这些纳粹军官都是潜伏在敌人队伍里的同志,在他们的帮助下苗圃成功越狱,出来后却发现原来葛优也是自己人,想当烈士的苗圃没能当成烈士,强烈要求再回地牢。
在两个片子所有的情节中,《甲方乙方》中李琦的一段与《私人订制》中苗圃的一段几乎一模一样,相似度已经到了两个人连梦想都完全相同的程度。只不过《甲方乙方》里嘴不严的厨子李琦,人物更饱满,想当烈士的理由更充分,苗圃这个人物就显得太过想当然,完全是臆造出来的人物。
在剧情方面,厨子李琦被安排的逼供情节明显出自早期的中国电影,对于观众而言非常熟悉,戏仿意味十足,效果自然不错;而《私人订制》中的苗圃被升级到了“二战”期间,虽然场景与剧情都要更为夸张华丽,甚至还涉及了曾经大热的“越狱”话题,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亲切感并不高,表演痕迹太重,喜剧感也自然大打折扣。曾经当过文艺兵的冯小刚一直有英雄情结,反映在喜剧片中就表现为对传统英雄人物的戏仿,不过李琦版的戏仿还算正面,也让观众和人物得出了革命先辈确实不易的感悟,而苗圃版的戏仿则沦为了简单的瞎胡闹,既不好玩,也没意义。
(2)想吃苦大款叶京与想脱俗大导李成儒。
《甲方乙方》中生活富裕、“闲得蛋疼”的大款叶京请“好梦一日游”帮自己实现吃苦的梦想,于是姚远等人将大款送到了自己乡下的穷亲戚家,临走时收走了大款的豪车和手机,约定好一个月之后再来接大款。一个月之后,当姚远等人再开着豪车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大款叶京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乡下恶汉,不但吃光了全村的鸡,还恨不得一辈子抱着龙虾睡觉。在《私人订制》中则是一个得过全球各种电影“最俗”大奖的大导李成儒请“私人订制”来帮自己实现与“俗”一刀两断的梦想。杨重等人本着“俗人不喜欢的就是雅”的原则,将大导李成儒送进了工棚,却不想引发大导“雅”过敏而差点丢了性命。最后还是找来了弹棉花的王宝强与大导换血,完成了大导脱俗的心愿,而一身俗血的王宝强则成为新一代大导。
《甲方乙方》里想吃苦的大款形象其实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暴发户形象,在那个“忆苦饭”流行的年代,这种“没事找抽型”的人物可谓极具代表性,而影片中对其的讽刺也满足了普通观众对于有钱人自“作”自受的心理期待。而到了《私人订制》中,暴发户变成了大导演,“想吃苦”变成了“想脱俗”,虽然依旧是在王朔“永远不要给有钱人好脸”的指导思想下继续拿成功人士开涮给老百姓找乐,但《私人订制》明显是在脱离群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目光只局限在了创作者身处的文艺圈。虽然“脱俗”比“吃苦”的手段更为极端,但是笑果却远不如前。
(3)想恋爱小伙刘震云与想有钱大妈宋丹丹。
《甲方乙方》中的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和“好梦一日游”同住在一个胡同里的小青年刘震云因为失恋闹自杀,姚远等人决定送孩子一个好梦,让其鼓起生活的勇气。于是“好梦一日游”假扮成阿拉伯大款,刘蓓假扮阿伊土拉公主在颐和园里摆下豪华宴席,佯装看上了刘震云,美食、美酒、美人,迷得刘震云神魂颠倒,使得他“自杀这年头是绝了,相思病算是落下了”。《私人订制》里则是为一个在颐和园里做清洁工的大妈宋丹丹圆梦,因为她曾经救过落水的马青一命,于是被免费赠送了一次“私人订制”。穷了一辈子的大妈最大的梦想就是有钱,于是杨重等人先是把大妈从头到脚打扮成一个有钱人,又给大妈看股票,带着大妈逛商场,让大妈看全北京熄灯,过了一把“钱多得数不过来”的瘾。
《甲方乙方》中苦闷的恋爱失意小青年开启了编剧刘震云的演员生涯,这段小品式的故事虽然荒诞,但因为苦闷小青年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倒也不显得脱离群众,反倒能赢得不少年轻观众的会心一笑。而到了《私人订制》,虽然同样是给生活中的失败者制造一个不切实际的美梦,宋丹丹饰演的“感动中国”大妈可是远远没有当年刘震云的苦闷小青年接地气,阿伊土拉公主设宴的这个神来之笔也比带着大妈逛商场看北京来得高级,逛商场、看北京不仅显得俗气,还时刻流露出一股铜臭味。草根出身的冯小刚其实骨子里一直记着要帮劳苦大众搞点精神胜利法,但是这种心灵慰藉到了《私人订制》里已经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等同于有钱,在反复玩味金钱至上的过程中,不见了当年阿伊土拉公主对刘震云的那种单纯与自然。
(4)走上街头送表扬与给大自然道歉。
《甲方乙方》最后一段时值香港回归,“好梦一日游”的几个青年也想为国家的大喜日子作贡献,于是决定走上街头见谁夸谁,免费给人民群众送欢乐。他们从护城河边扭秧歌的大妈到练气功的女青年,从家具店到公共汽车站,一路夸得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到了《私人订制》,变成了世界道歉日,“私人订制”的几个员工决定带头道歉,而道歉的对象则是污染日益严重的大自然。杨重等人分别来到城市、草原、河流等受到污染的自然环境当中,以诗歌朗诵的形式向大自然道歉。
冯小刚自己也承认,《私人订制》中向大自然道歉这一段的确是与《甲方乙方》中的“见谁夸谁”互为呼应的,而他本来计划的也是让“私人订制”的几位员工在大马上路上见谁给谁道歉,但是因为太过荒诞而作罢。这两段在形式上几乎完全一样的戏码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之前是喜气洋洋,后来是忧心忡忡。而且比起葛优和刘蓓的“一唱一和”式表扬法,《私人订制》里诗歌朗诵式的道歉法显得做作而不真诚。虽然冯小刚认为这段道歉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但是作为一个贺岁片的结尾,这样一个装模作样又垂头丧气的桥段显然不是特别合适,即便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不能改变其强烈违和的事实。
2.票房大好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与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贺岁片,投资约600万人民币,但票房却达到了3600万,创下了当时的票房新高,是一部低投入高回报的影片。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下了两个“第一”:自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并就此掀起了中国贺岁片的风潮。
当《私人订制》上映之时,贺岁片市场已经慢慢完善。据不完全统计,该片上映7天票房飙至4.3亿,登顶华语2D电影最快“破4”影片榜首,(仅次于华语3D电影《西游·降魔篇》),同时也成为华语2D电影7天票房最多的影片。
(二)不同之处
《私人订制》看起来像是《甲方乙方》的复刻版,但精神气质上不太一样。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与时俱进,它观察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疯狂与粗暴,它有着更强的讽刺欲望,但不幸的是,由于商业的原因,却又逼着它去装出无害的温顺热闹模样。
从剧情来说,《甲方乙方》更接地气,《私人定制》更荒诞。《甲方乙方》里圆梦公司送李琦回家,李琦体验了英雄梦以后在胡同里家门口的路灯下说英雄真不是一般人。《私人定制》里圆梦公司送宋丹丹回家,宋丹丹体验了有钱梦以后转身又回到了漆黑窄小的胡同,留下一个路灯下孤独的身影。《甲方乙方》里徐帆演的大明星变成普通人以后被演艺圈和观众忘得一干二净,后悔没有珍惜以前的风光生活,《私人定制》里李成儒演的大导演变成曲高和寡的疯疯癫癫的所谓艺术家以后还是回到了以前的纸醉金迷的怀抱。《甲方乙方》里刘蓓的色诱是大青衣水袖一甩,《私人定制》里的色诱是李小璐的高衩低胸泳衣。《甲方乙方》里圆梦公司的办公室在一排小平房里,《私人定制》里圆梦公司直接在海南的阳光雨露椰林美景里办公。《甲方乙方》对老百姓来说更像是身边的故事,《私人定制》对老百姓来说更加虚无缥缈。《甲方乙方》更多是街坊间刻薄与宽容皆有的笑谈,而《私人订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公众的视角。
从投资制作上来说,《甲方乙方》还不知道何为广告植入,《私人定制》已将广告植入做到深入“骨髓”。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中国向来都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对于这样的大制作,基本上靠广告收回成本显得不太实际。因此,越来越多的大片走向商业化道路,而冯小刚则是从经营现实题材的贺岁片起家,现实性题材的贺岁片制作为植入性广告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私人定制》里十多个植入品牌,超过8000万的广告植入收入,再次刷新了国产大片商业合作的新纪录。其实,熟悉冯小刚的观众不难发现,从2003年《手机》的700万元广告植入开始,到2013年的8000万元,其影片的植入广告收入十年间涨了10余倍,冯小刚也将广告植入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电影就像他自己拍的《大腕》一样,无处不在地宣传。但是,赚得越多质疑声也越响。当《私人定制》中主演对三亚、苏州、呼伦贝尔、海拉尔等地大赞“太美了”,当剑南春、红牛、珍爱网的广告等大摇大摆地走上镜头时,很多人感到了不舒服,认为“没创意”、“太生硬”。开创了贺岁档时代的冯小刚近年来因此而又多了一个“称号”——电影植入广告的鼻祖。
二、冯小刚贺岁片的改变
很明显,《甲方乙方》和《私人定制》有类似的剧情,但是观众看完却得到了不同的感悟。冯小刚自己也意识到这两部片子的差异,从“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甲方乙方》台词)到“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私人定制》台词)。无论今天的学者或者观众怎样看待冯小刚和他的电影,《甲方乙方》无疑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它创造的很多纪录到今天都难以打破。究其原因,在于《甲方乙方》深入民心。冯小刚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这个社会中的各种事件和各种人物。这位“来自老百姓,服务老百姓”的草根型导演,将生活化的细节表现在了电影里的方方面面,他把影像直接伸入市民平常的生活中,瞄准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点事,表达普通人的梦想和意愿。而中国观众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观看心理和观看习惯被冯小刚很巧妙地抓了个正着,因此《甲方乙方》的成功是必然结果。
(一)走向商业
以贺岁片起家,相继拍摄过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的冯小刚,其贺岁片集合了轻喜剧的幽默风格和情节剧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岁末档期这一时段推出,十分契合中国普通民众的观影期待。而从《大腕》开始,冯小刚在他的贺岁电影中不断糅进新的元素,冯小刚的电影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中国的商业大片在张艺谋的《英雄》和陈凯歌的《无极》出现之后呈现出一个高峰期,而冯小刚的贺岁片也从此时慢慢地走向了商业大片的道路。
在《天下无贼》中,出现了大量的广告,可以说是符合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的。植入式广告在此片中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宝马汽车、诺基亚手机、惠普笔记本电脑、佳能摄像机、长城润滑油……无一不在影片中出现。冯小刚曾说过:“在我智商还清醒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商业电影的队伍里。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商业,也没有绝对的艺术。电影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告的巧妙应用是冯小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成功运用对中国大片的发展无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接轨国际
国内导演们纷纷走上国际化的道路,给冯小刚的电影转型打了一剂强心针。2001年,李安导演的武侠片《卧虎藏龙》率先在美国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极大成功,深深触动了中国电影的“大片”神经,同时也引起了一股拍摄古装大片的热潮。在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商业大片双重夹击之下,冯小刚也不甘落后,于2006年也跟风推出了自己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古装片《夜宴》。
冯小刚为了走上国际化大片道路,在演员的选择和情节的构造上都改变了以往的模式。2004年斥资3300万元制作的《天下无贼》是冯小刚第一部跨出了中国式“贺岁片”模式,具备好莱坞类型片特点的影片。从投资结构到演员组合,从剧情安排到外景选择,无不显示出出品方和冯小刚兼顾非北方、非内地观众、追求更大的商业效益的良苦用心。而《夜宴》中章子怡、吴彦祖、周迅、黄晓明这样的明星阵容加上美术叶锦添、动作袁和平、音乐谭盾这样的“奥斯卡”级别的制作班底更是体现出了他的进击野心。
情节上,严密的叙事逻辑和紧张的情节叙事替代了片段式、小品式的游戏组接。袁玲在其硕士论文《冯小刚电影风格流变研究》中对《天下无贼》的情节有以下看法。冯小刚开始改变这种过度依赖语言的喜剧模式,严格实践商业类型片的美学特征:“一个目标(傻根儿和他的人民币),三组争夺(王薄 王丽情侣盗匪、男女警察和贼老大 女贼 贼群),一辆封闭的火车、限定的行驶时间、最后的善恶陡转、所有人为自己的罪行受到报应,这些都是好莱坞最典型的也是永远有市场效果的情节剧模式。”
(三)脱离平民
葛优是冯小刚的御用男主角,《甲方乙方》中的姚远,《不见不散》中漂泊异国他乡的刘元,《没完没了》中想尽花招追讨欠债的出租车司机韩冬,《大腕》中美国著名导演的摄影师尤优……虽然这些角色的身份、生活背景、个人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主导性格却是一致的。“轻松喜剧片的男主人公多寄寓小人物的人格:理想世故但不油滑,自我奋斗但不投机取巧,深知金钱力量但又鄙薄富人,追求爱情但又洁身自好,诙谐幽默但又具绅士风度。”也就是说,这些小人物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高尚的操守,可谓平民英雄。但我们看到,近年来冯小刚的贺岁片却慢慢脱离了平民的视角。《非诚勿扰》中的日常生活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冯小刚早期喜剧电影的典型风格,但这种日常生活无疑更具有象征性,已明显脱离了冯小刚贺岁片中一以贯之的小人物的悲喜剧,代之以丰裕的中产阶级的喜怒哀乐。而《集结号》更是将男主角塑造成一个肩负着历史与道义,颇有另类特性的英雄形象。百姓对于冯小刚的这一个转变其实并不买账。王芳在《冯氏贺岁片近五年的变化趋势及发展》中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冯小刚的转型抛弃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成为和广大观众的生活没有交集的另类空间。影片中的语言完全没有了原先带有京味儿幽默调侃的冯氏特色,转而追求起了冯小刚并不擅长的哲理与深刻,台词的文白夹杂和长短句结合最终导致了出乎导演预料的观众笑场。
三、冯小刚贺岁片的继承
专业影评人眼中的《夜宴》固然存在诸多弊病,被媒体放大的“《夜宴》惹笑场”的风波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冯小刚电影转型所面临的难度。但不得不说,从《大腕》到《夜宴》,冯氏电影的转型历程折射着国家电影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环境的良性发展。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行业内宽松的扶持和融资政策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冯小刚在走上商业片道路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几点初心。
(一)保持欢笑
转型后的大片《非诚勿扰》继续了冯氏贺岁片一贯的市民娱乐套路:观众在观赏过程中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并且到最后还能感到轻松愉快。要不时引发观众笑声,这是喜剧片的一种主要特征。当我们提到冯氏的电影,都明显带着那种专为葛优的“丑脸”所表现的幽默,能够让观众开怀大笑而突出了贺岁两字的笑料。这些笑料才是冯氏电影的精神支柱。
(二)贴近时代
在历经2008年若干大事件(低温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两奥会、国际金融风暴等)的带有“悲欣交集”意味的交替震荡后,人们会更加注重解决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失谐问题,发出和谐的强烈呼声,从而对电影提出观影要求。这时,冯小刚及时地通过《非诚勿扰》并加以配合,显然体现了一种自觉的和谐诉求。并且《非诚勿扰》除了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外,包括地震、战争、股灾、两岸关系等,还挑战了情感禁区:同性恋、婚外恋、谈性趣、吃花酒,逐一涉及,处处有彩,作为贺岁喜剧,这已足够。
(三)精彩对白
提到冯小刚电影的编剧就得提到王朔。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王朔的“痞子文学”产生轰动与热卖,他的小说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形成了一股王朔热。对王朔的影视改编也迅速掀起了关注热潮,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就是由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
王朔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取材市民化,语言口语化。题材上,小说内容多写日常市民生活;人物上,多塑造生活在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边缘人物;语言上,调侃是其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他将这种语言技巧大批量运用,形成作品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王朔小说的故事性并不强,高度依赖语言,其调侃的风格则是作品最为扎眼的地方。
在冯氏电影中,往往可以看到影片巧妙地借助反讽、戏拟、调侃等策略来建构话语,形成一种特有的“冯氏幽默”,其实这些都是冯小刚对王朔的文学艺术转成电影的一种表达。“反讽”主要是指:“一种用来传达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不同的内在含义的说话方式。”“调侃”,更多地运用于“黑色幽默”这种艺术形式中。电影要求所有的艺术家用很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每一句话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目的。从观念上讲,对话必须一箭双雕——既丰满人物的形象又推进情节的发展。冯小刚的对话就做到了这点。
(四)展现人性
冯小刚作品中的人物无疑都和英雄不沾边,他们都是无法改变历史和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还原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窘迫、喧哗和躁动不安是他一贯的追求,迷乱、无奈、失落、自嘲、奇遇、误会、善良,外在的冷漠包裹着的是对内心火热的赤诚。冯小刚一直致力于还原小人物的现实生存状况,写出他们生命的艰辛背后的欢乐,个性阴暗背后的光明。《天下无贼》中傻根的真与善,唤起了盗贼夫妇王丽和王薄内心潜在的良知,为了守候傻根“天下无贼”的信仰,王薄最终与黎叔决斗失去了生命,王丽失去了爱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坚强地生活。不论是好的人性还是坏的人性,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甲方乙方》中让房给一对夫妻,到《私人订制》最后的互相道歉环节,冯小刚在自己的电影里加入了对这个社会美好人性的诠释。
2013年,在经历了《1942》的挫折之后,冯小刚以他熟悉的手法拍摄了一部贺岁片《私人订制》。可是却得到了很多观众和影评人的批评。冯小刚在微博中这么说道:“《私人订制》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分。最后的道歉和王朔没有关系,是我内心对这个世界仅存的一点敬畏。观众热衷爆米花喜剧我理解,但我无心伺候。”
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过:“大家都说电影要有市场,但我想这个市场不是单一个东西就能保证的。要保证有票房,一部片子至少得达到几点,比如说要有明星,要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要有特殊的人物关系。”然而近年来的冯小刚却与他所标榜的有票房的好片子渐行渐远。
英国著名理论家柯林伍德教授在《艺术的原则》一书中指出:“……社会之所以需要艺术家,是因为任何社会都不能完全懂得自己的心;而一个社会如果不懂得自己的心,那它就会在一个无知等于死亡的问题上欺骗自己……”意思就是贺岁片不应只追求商业上的票房成就,而应将票房和艺术的传达紧密结合。真正能定义一部影片的价值不是它的投资额和制作方式,而是影片内在的思想性和导演就其要表达的价值与观众之间能否产生共鸣。换句话说,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看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互动。
不可否认,我们看到了冯小刚电影的景色更美了,场景更宏大了,投资更多了,但是却不那么好笑,不那么接地气了。有人说,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他只是在用大制作的手法表现“欲望”和“梦想”的主题,虽然是在拍大片,但是还是把草根群众装在了心里。还有人说,冯小刚距大师只差一步。冯小刚自己说:“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越盖越大,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