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你对某件事情把握不准时,是否有做到考察实践呢?还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呢?

九百多年前的苏轼给出了他的答案,当对某个问题心存疑虑时,应当实践求证,而非尽信书或者道听途说。

01.

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当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常与儿子苏迈一同读书。一次,苏轼和儿子探讨“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翻遍古书,也没能找到一个令他信服的解释。

后来长子苏迈要到德兴县当差,苏轼送他去湖口,得以亲历石钟山,心中多年的疑团终于得以解开,东坡居士挥毫写下了千古美文——《石钟山记》。

他从这次游历当中,得出一个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告诉我们要敢于质疑,保持问题意识,反对臆断,注重考察,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石钟山记》全文共三段,围绕质疑(游因)——解疑(游历)——结论(游感)展开,结构清晰而又层层递进。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不管是其思想还是其文笔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文章开篇直扣主题,提出了郦说和李说,而关于石钟山的这两个说法,作者均持怀疑态度,为下文游历石钟山做了铺垫。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e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人们常常怀疑此说法。(人们做了一个实验),把钟磬放在水中,可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1)

第一段思维导图

02.

于是就有了第二段的游历解疑。第二段写了四层意思,第一层交代了时间,以及作者能有机会亲历石钟山的缘由。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第二层说了白天时,寺僧给“我”解疑,做法和唐代李渤一样,“我”笑而不信。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就引出了第三层,晚上时,“我”和儿子乘舟游于绝壁之下,亲自探寻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作者描绘了渗人的夜景,由近及远,有动有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u),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2)

这三句夜景写得生动且语言富有变化,值得背诵学习

环境如此恐怖,“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害怕,腿在打颤。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eng ho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我反倒不怕了,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a),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tang ta)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原来如此!”“我”心中大乐,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3)

第二段思维导图

03.

第二段游历到此结束,作者的疑问得以解开。进入第三段结论游感,总结此次收获。

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可以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无吗?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毕竟夜景很渗人,没几个读书人有这个胆量),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好了,全文解读完毕,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思维导图分层背诵,保证你背得又快又牢!

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教你15分钟背下高中文言文石钟山记)(4)

全文思维导图

建议大家有读高中的朋友赶紧转发收藏哦~~

另外,关于石钟山的说法,再普及一点小知识。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作者介绍:语文老师,专注分享古诗文背诵技巧,以及各类有用又有趣的小知识。更多精彩干货,可移步主页翻阅哦[可爱][可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