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使用公筷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倡使用公筷)

最近在电视,视频,各种推送文章都频频提倡广大民众使用公筷,这是为什么呢,使用公筷有哪些好处呢??

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无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大量传播的机会。“就餐时不用公筷,已经成了国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呼吁:“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他人负责,推广分餐、公筷制必须开始行动了!”不使用公筷,那么筷子一头连着嘴巴,另一头连着的可能不是珍馐美味,而是病毒和疾病。我们和文明饮食的距离,也许就差一双公筷。

据人民网发布的文章可以知道,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卫平介绍,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

“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刘卫平说。

数据显示,中国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聚餐时,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盘菜,只要一个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会因此传播。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传播蔓延的。

据人民日报可知:筷公勺”倡议一直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

近日11位疾控专家做了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

分别使用“公筷”和“非公筷”

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这个实验小组由11名疾控专家参与测试,实验地点在一家餐馆,点的几道菜分别是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和香辣牛蛙等。

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保存。

为了保证科学性,11名参与人员都经过培训,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必须交替着吃。最后每个菜都至少留下25克,用来第二次取样。经过小心翼翼严格无菌操作采样后,放入无菌样品袋并迅速存放到采样箱冷藏。此时大家已经等待40分钟。

用餐完毕完成取样之后,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那么多倍!!!

怎么看待使用公筷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倡使用公筷)(1)

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

干锅茶树菇——两组菜品的菌落总数相差17倍!

炒芦笋——两组相差将近18倍!!

咸菜八爪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0倍!!!

在调查中也可以看出:

怎么看待使用公筷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倡使用公筷)(2)

公筷使用的建议:

1.用筷子进餐,同桌合食,交箸换盏,私筷入口再入合盘,虽则历史悠久、幸福快乐,但也存在巨大健康隐患。为了防范和减少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切断“口口相传”的疫情传播途径,倡导健康、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

2. 各饭店、餐馆、集体合食的场所,每上一道菜,服务人员要为客人提供公筷(或公勺),实行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做“公筷行动”的先行者。

3. 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做“公筷行动”的践行者。养成使用公筷公勺和消毒餐具的健康习惯,各取所食。在来人接待和朋友聚会等集体用餐时主人要主动提供公筷公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